语文课堂教学的功利化
2013-05-28陈宇
陈宇
课堂上,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与闯关游戏、与摘苹果、水果大餐等结合起来,学生感到新鲜振奋,热热闹闹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学生掌握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试看例子:复习生字,教师出示一棵苹果树,树上的每个苹果上都写着一个生字,学生大喜,老师请会读的小朋友上台来摘苹果,摘下了苹果之后又拿着面对全班同学带读该生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上台摘完了苹果,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但是“后遗症”也不少:一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学生上台下台用了将近十分钟,只有十几名学生每人读过一个生字,虽然教师要求面对全班带读,可是学生急于要摘取余下的苹果,根本无暇专心读,或者有口无心;二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把摘下的苹果带回座位,自然会不断把玩,连带周围的同学也凑上来,想拿一拿,摸一摸,哪里还有心思听老师讲什么?
三是调动了少数学生的积极性,打击了一大片,十几个苹果生字与几十个学生,当然供不应求,所以每每教师点出最后一名学生之后,课堂上总能“听取唉声一片”,谁说这些学生的失意与沮丧不会影响下面的学习?
必须清楚,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没有内容的形式只是一种摆设,忽视内容的形式无异于买椟还珠,未达到目标的形式是失败的形式。课堂教学要有目标意识,教学策略要指向目标,选择能促进大多数学生最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在规定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说出感受,就是学会了?
现在,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请说说你的感受。”由于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所以学生乐于说出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与发现,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习语文了,教师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了。但稍作观察分析,你就会发现,不少教师把“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询问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学生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感受不多,所见有限,思维肤浅,教学浮躁空虚,华而不实。
如教师声情并茂范读后,学生刚跃跃欲试,处于悱愤状态时,教师却请学生来评评自己读得如何,听完有何感受,学生的回答是“太棒了、不拖拉、有感情、很像真的、像电影里的”,老师再追问,为什么不能大声读,本意要让学生体会森林夜晚的静,学生却回答“喉咙会坏掉的”。让学生说感受、评价而挤占了自读多读的时间,要知道,许多情感体验只能通过意会的方式进行传递,在多读反复朗读中发生感受。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心理状态不同,每个学生的体验是不同的。而当学生真正发生了体验的时候,他常常会有一种无以言表的感受,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当下的深切体验,往往以惊叹、呼喊、默默点头或手舞足蹈等表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头脑中却发生着的活生生的图景转换活动。教师要尊重这一语文学习的规律,要坚持以读为本,以生为本,而不要搞什么读几行字,就要让学生说感想,就奖个智慧星、金苹果;或说一句话,就让全班学生竖起大拇指说“某某某,棒棒棒,你真棒”之类的,搞得受表扬的学生都不好意思地伏在桌上。
这样为教学而教学,为评价而评价,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必须多读多练的规律,一味地追求时髦,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要知道,语文学习本身是个体解读文本的过程,模糊性是其特点之一,教学过程中模糊性,延时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主观性为学生和教师创造性的形成提供了关键性的机会。课堂教学不确定性的利用,对回归课堂的真实,进一步整体优化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好的契机。处处追求说出感受是一种极为庸俗的做法。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不是无原则地认同,新课程提倡教师个性化地教学,追求独特的教学风格,个性鲜明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因为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我们固然需要激情,但也需要理智,要清醒辨证地看待课堂,我们强调过程,并不否认追求结果,没有结果的过程是空泛的是没有说服力的过程,没有完成任务的过程不能说是成功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设计出能够以最经济有效方式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方案。
总之,教师要做自己教学生活的主人,要创设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要知道,“课堂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否定那种教法,不是忙于去证明哪种教法的没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学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魏书生)只有课堂上的百花齐放,才不会使语文课堂走向庸俗,才称得上课改的春天到了。
(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