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

2013-05-28张彦丽

现代教育探索 2013年4期
关键词:北京德育环境

张彦丽

一.德育渗透势在必行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渗透势在必得

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

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

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 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

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

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

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

2. 深入挖掘巧设案例。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3.亲身体验自我教育。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

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

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使德育与智育犹如盐和汤一样不可分割。

(河北无极中学 )

猜你喜欢

北京德育环境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北京,北京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