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闲暇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2013-05-28张长伟孔姣
张长伟 孔姣
[摘要]闲暇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组织或行业都不可能独立地完成这一艰巨的教育任务,而必须通过多种实施路径来满足大学生对闲暇教育的需要。本文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模式,通过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公共休闲服务部门五个层面,分析了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实施路径,从而为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
[关键词]大学生 闲暇教育 生态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35-03
一、大学生闲暇教育的问题
闲暇教育是指闲暇时间内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和娱乐环境中。闲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会人们具有利用闲暇时间来充实个人生活、完善个人发展的能力。闲暇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人们科学的、健康的自由时间观,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创造精神丰富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志趣和才能,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享受和欣赏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发展,高校学分制以及弹性学制的实施,大学生所拥有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闲暇生活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安排来看,大学生全年在校时间约为280天,其中包括90多天的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除此之外,正常的教学活动安排也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渐减少。以本科生教学计划为例,文科生的总课时为2600±100,理科生的总课时为2800±100,除生理必须时间和教学必须时间以外,大学生平均每天可控时间达4~8小时,而且几乎所有的本科生在第三、第四学年的课程安排很少,甚至近一个学年没有课程。应该说,大学生拥有伸缩性较强的大量闲暇时间。那么,大学生的这些闲暇时间又是怎么度过的呢?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闲暇时间经常从事增进知识的活动,如读书、研究、讨论、参观等占34.6%;从事发展能力的活动,如人际交往、打工、参加社团等占38.9%;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如上网、打牌、看影碟、跳舞、溜冰等占57.4%,还有近25%的大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度过闲暇时间,靠睡觉、闲逛来消磨时光。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大学生把闲暇时间用在了娱乐方面,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如何引导大学生科学地利用闲暇时间,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从而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全面教育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闲暇教育,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闲暇教育形式单一。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依靠学生社团组织和高校内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为主,渠道较为单一,内容不够丰富。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但是起到的作用微乎甚微,学生的总体满意度并不高。其次,闲暇教育资源不足。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闲暇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等文体活动场所,这些仅有的资源完全不能满足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需要。究其原因,大学生闲暇教育一般被认为是高校的责任。教育任务应该由老师和父母来承担,和其他社会组织无太多关系。但是,闲暇教育是一个终身的、继续的过程,这一过程远远超过一般正规教育的学校教育年限。因此,要积极的促成这一终身发展过程。正如麦克莱恩所说:“任何一个组织或行业都不可能独立的完成这一艰巨的教育任务……,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依靠各类机构和组织来满足各种不同年龄的人对闲暇教育的需要。”
二、生态系统理论模式
生态系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尤芮,布朗芬布伦纳在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把儿童发展视为周围多层次环境关系的复杂系统,并认为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到社会环境中生活事件的直接影响,而且也受到更大范围的社区、国家等事件的间接影响。因此,要研究个体的发展就必须考察个体不同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布朗芬布伦纳把个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五个子系统。(1)微系统。指与个体直接的、面对面的水平上的交流系统,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中的个人都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微系统的组成部分。个体微系统中的每个人都以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与个体交互作用。(2)中系统。是几个微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布朗芬布伦纳所讲的中系统,也就是个体的微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3)外系统。指两个或更多的环境之间的连接与关系。(4)大系统。指与个人有关的所有微系统、中系统及外系统的交互作用关系。(5)长期系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所有的社会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查尔斯·扎斯特罗在《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书中指出:个人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完整的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这种生态系统中,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莫拉莱斯和谢弗在其《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一书中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特殊人群的社会问题,将社生态系统分为五个层面进行分析,依次是:个人、家庭、文化、环境结构、历史五层原因。可以说生态系统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完整、有力的理论模型。而针对大学生的闲暇教育问题而言,任何一个组织或行业都不可能独立的完成这一艰巨的教育任务,必须通过多种实施路径,依靠各类机构和组织来满足大学生对闲暇教育的需要。只有在多层系统的联合、互动作用下,闲暇教育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闲暇教育实施路径分析
参照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式,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实施路径可分为五个层面。依次是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公共休闲服务系统。
1 个人层面的闲暇教育。主要是培养正确的闲暇价值观,是个人闲暇教育的最终任务。要想正确利用闲暇时间,首先大学生要做的就是树立起正确的闲暇价值观,要充分认识到闲暇时间对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据一项对闲暇时间重要与否的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200名大学生中,认为“不重要”的占83%,认为“比较重要”的占12%,认为“重要”的只有5%;关于怎样安排闲暇时间,“随心所欲”的占71%;“基本无安排”的占19%,“认真安排”的只有10%。大学生在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闲暇态度,没有充分认识闲暇时间的重要性。马克思曾在1862年完成的《剩余价值理论》论述到:“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它为个人发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爱因斯坦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业余时间。因此实施闲暇教育,其首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端正闲暇态度,明确闲暇目标,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否则不管设备有多么先进,师资有多么雄厚都无济于闲暇教育的最终目的。
2 家庭层面的闲暇教育。就闲暇教育的作用而言,各层系统、组织和机构固然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家庭的影响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是不可低估的。作为个体最早接受教化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在孩子的生活态度、价值准则、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发展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已早被人们所知晓。据调查,大多数沉迷于游戏、电视、网吧的大学生,之所以乐此不疲,是因为难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闲暇生活方式,无法调动自己的兴趣。因此,家庭作为学生闲暇教育的源头,其闲暇教育价值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家庭是大学生假期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氛围、父母的闲暇价值取向、闲暇生活态度、闲暇活动方式,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父母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闲暇氛围。人自呱呱坠地就与家庭息息相关,父母的教养方式、生活经验、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到子女的性格、行为、兴趣及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只不过这种影响的方式,是偶然的、无意识的。父母有义务为子女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闲暇家庭环境,创建健康、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其次,父母还要利用假期与子女多接触、多沟通,对孩子的兴趣进行科学的指导,有目的的对孩子的闲暇教育进行诱导,让他们学会利用闲暇时间。最后,父母要鼓励子女在假期以及在校时间内,根据个人兴趣主动选择闲暇活动,获得新的闲暇技能,到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扩大群体交往,增长社交经验。
3 高校层面的闲暇教育。尽管不能让某一个机构对闲暇教育负全部的责任,但是,有一点似乎是很明确的,高校作为大学生闲暇教育的主要阵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大学校园里度过的,他们接触最多的是学校里的管理者、教师、校园文化环境、大学课程以及各种团体活动。因此,要发挥校园对大学生闲暇教育的作用,就得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对大学生进行闲暇教育。第一,确立闲暇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闲暇素养,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闲暇技能,使其成为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第二,开展闲暇教育课程。闲暇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有闲暇基本知识、各种娱乐技巧、社交技巧、心里调试技巧等。此类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涉及内容广泛。闲暇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开设一两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教师在每门学科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闲暇教育的观念,使学生在学习各科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闲暇教育理念的熏陶、浸润。第三,创造闲暇教育氛围。校园闲暇教育氛围是隐性的,也是弹性的,它涉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并渗透于其中,从教室布局到师生精神风貌;从校内建筑物造型、色彩到文化活动安排,甚至校园广播播放的歌曲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大学的闲暇文化氛围,这些隐性的信息使大学生有意无意问受到教育。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学校应该主动地建造、创设闲暇生活的场地,尽可能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营造广阔的天地。第四、组织各种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学校开展闲暇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强身健体的多种功能。因此,要保证社团活动的经常性、普及性和多样性,不能让社团活动流于形式,而应满足不同爱好、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 社区层面的闲暇教育。社区是指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社区既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共同生活的场所,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区位体系。事实上,社区教育与闲暇教育的目的相吻合,社区教育中始终存在着闲暇教育的因素。社区中的闲暇教育是一种自发的、潜在的状态。随着闲暇教育的重要性日渐被认可,社区中的闲暇教育也因该从后台走向前台,从自发走向自觉。发达国家对社区闲暇教育极为重视,比如美国的学院模式,北欧的民众学院,日本的公民馆,新加坡的社区中心,都把社区资源作为重要的闲暇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尤其是北欧的一些国家,非常重视社区的作用,经常组织学生到社区中接受锻炼,让学生主动接触社会和人群,形成了学校、社区联合互动模式。而我国的社区发展则刚刚起步,为此我们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社区闲暇教育模式。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加强对闲暇教育的宣传力度,创建优美的社区文化氛围。同时社区还应该利用假期,多组织一些闲暇活动供大学生选择,如公益类的青年志愿服务;娱乐类的各种比赛、汇演等;学习类的展览、展示会、研讨会等。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追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闲暇活动,充分发挥社区闲暇教育的作用。
系统有序地开展闲暇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闲暇教育具有发展性和终身性的特点,是一项艰巨的教育任务,因此不能依靠某一个组织或团体去完成,而必须通过多种实施路径,依靠各类组织机构,开通合作的渠道,加强协调,以满足不同爱好和不同层次人群对闲暇教育的需求。借鉴生态系统理论模式,为闲暇教育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实施路径。
(责任编辑: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