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乃”类测度问句的感情色彩

2013-05-25李素琴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吕叔湘中古上古

李素琴

(中国矿业大学 文法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无乃”类测度问句的感情色彩

李素琴

(中国矿业大学 文法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目前学界对“无乃”类问句的研究比较薄弱,某些结论也不够可靠。我们选取上古十四部文献和中古七部文献作为考察语料,对其中的“无乃”类问句进行穷尽调查,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探讨该类问句的性质和特点,通过与其它测度问句的对比分析,指出“无乃”类问句属于测度问句而不是反问句,一般都有较为明显的感情色彩,属于贬义测度问句。

测度问句;感情色彩;无乃

易孟醇的《先秦语法》认为“无乃”是表反诘语气的副词,是以否定的反诘表肯定的判断,因此“无乃”类问句属于反问句。[1](p348)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我们知道反问句是无疑而问,一般不需要受话人回答,因此有答句比例较低,“无乃”类问句并不具有这一特征。通过对上古《论语》、《左传》、《国语》、《庄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公羊传》、《淮南子》、《史记》、《列女传》、《法言》、《汉书》、《吴越春秋》、《论衡》和中古《三国志》、《汉晋春秋》、《后汉书》、《世说新语》、《宋书》、《南齐书》、《魏书》进行穷尽调查,我们统计得出上古“无乃”类问句有答句比例为46%,中古为41%,上古“岂”类测度问句有答句比例为53%,中古为35%,上古“得无”类测度问句有答句比例为70%,中古为50%。可以看出,“无乃”类问句与其它典型测度问句有答句的比例基本相当,更接近测度问句特征,与反问句特征差别较大,因此不属于反问句,而应是测度问句。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说“‘别是’、‘莫非’等测度之词的共同特色是都含有否定成分。文言里也有同类的测度词,如‘得无’、‘无乃’、‘将无’等”。[2](p299)由此可见,吕叔湘也认为“无乃”是表示测度的词。不过吕叔湘只看到“别是”、“莫非”、“得无”、“无乃”、“将无”都是含有否定成分的测度词,但并未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我们认为“无乃”和“别是”是同类性质的测度词语。首先,构成两词的语素意义一致,“别”和“无”均为否定成分,“是”和“乃”均可表判断。其次,用于测度问句中的“别是”和“无乃”中的否定成分都已经虚化,不再有否定的意义。第三,两类测度问句均用于消极测度问,即推测的内容说话人从主观上都不愿意、不希望实现。第四,演变轨迹均为从担心义到揣测义。高增霞的《汉语担心—认识情态词“怕”“看”“别”的语法化》论述了“别”从担心义到揣测义的演变过程,[3](p64)胡静书的博士论文《汉语揣测认识情态副词历时研究》也指出从害怕义到揣测义的词义演变是近代汉语中产生揣测副词的一种形式。[4](p45-48)这些都说明汉语中反复出现从害怕义演变为揣测义的现象,“无乃”和“别是”正是沿着这一轨迹演变为测度词语。因此“无乃”类问句属于测度问句,而不是反问句。

大部分测度问句具有较为明显的感情色彩,但测度问句的这一特点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现在所能看到的仅有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的几句简要概括。在列举了几个古汉语测度问句后,吕叔湘指出:“测度之辞,固然也有与情感无涉,然亦往往为可悲或可喜之事,因之多伴以忧惧或希冀之情,兼带感叹的语气。”[2](p301)实际上,测度问句往往带有说话人较为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我们从说话人的立场出发,将测度问句所提出的命题分为三种情况:一、说话人从主观感情上希望命题为真;二、说话人从主观感情上不希望命题为真;三、说话人对命题的真假不带有任何主观感情色彩。依据说话人在测度问句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感情色彩,我们将测度问分为积极测度问、消极测度问和一般测度问三种。说话人依据对事物和现象的了解进行推测并发出疑问时,其推测的结果如果是说话人希望愿意看到的,我们把它叫做积极测度问。如例(1):

(1)简子大悦曰:“昔者不谷梦娶妻,岂此女乎?”(《列女传》卷六)

通过上下文可知简子十分喜爱赵津女娟,因此主观上希望此女成为自己的妻子。当推测结果不附带说话人的主观感情,是一般推测问。如例(2):

(2)“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史记·老子列传》)

在例(2)中,说话人对命题成立与否不存在主观上的感情倾向,说话人只是依据客观情况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测。如果推测结果是说话人不愿、不想看到的,我们把它归为消极测度问。如例(3):

(3)对曰:“臣不敢爱死。无乃求去忧而滋长乎?”(《左传·昭公二十年》)

在例(3)中,“求去忧而滋长”是说话人主观上不愿意、不希望看到的情况。

通过对选定文献中所有测度问句的详细考察,我们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每类测度问句在表达这三种测度问时并不是均衡的。有的类别的测度问句侧重于表达积极测度问,有的主要表达消极测度问,有的则只用于一般测度问,“无乃”类测度问句主要用于消极测度问。侧重于表达积极测度问的测度问句我们称为褒义测度问句,倾向于表达消极测度问的测度问句称为贬义测度问句,只能用于一般测度问的也属于中性测度问句,“无乃”类测度问句属于贬义测度问句。

在上古,“无乃”类测度问句一般都是消极测度问。在消极测度问中,分为两种情况:1.谓语为否定形式,一般含有“不可、非、勿”等否定词,如例(4)。2.谓语为肯定形式。这一形式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充当谓语的词或词组的意义本身是贬义,直接可判定其为消极测度问,如例(5)一类是充当谓语的词的意义本身是褒义,须借助于上下文语境才可判定其为消极测度问,如例(6)肯定形式中的第二类在上古“无乃”类测度问句中仅有1例,所占比重极低。

(4)襄公曰:“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吕氏春秋·悔过》)

(5)若以蛮、夷之故弃之,其无乃得蛮夷而失诸侯之信乎?(《国语·鲁语下》)

(6)先轸曰:“子与之。我不许曹、卫之请,是不许释宋也。宋众无乃强乎?是楚一言而有三施,子一言而有三怨。”(《国语·晋语四》)

例(6)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积极测度问,我们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先轸从本国利益出发主观上是不愿意看到“不许释宋,宋降於楚,其众益强”这样的结局,因此才建议舅犯答应子玉的要求,所以应该属于消极测度问。

表一 上古“无乃”类测度问句分类统计表

我们将该类测度问句的谓语及整个句子表达的感情色彩列表进行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上古“无乃”类测度问句用于消极测度问的比例极高,一般不用于积极测度问,较少用于一般测度问。这说明“无乃”类测度问句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属于贬义测度问句。“无乃”类测度问句浓重的贬义色彩,制约了该类测度问句中充当谓语的词语的意义。从上表可以看出,在上古“无乃”类测度问句中否定形式的谓语高达54%,这一特点迥别于同时期其它测度问句。贬义词语或词组在肯定形式的谓语中高达98%①这一数据指的是上古所考察文献中谓语为贬义词语或词组的“无乃”类测度问句在谓语为肯定形式的“无乃”类消极测度问句中所占比例,不包括一般测度问。,在此期“无乃”类测度问句中占到43%。贬义词语或词组在此期其它类别测度问句的谓语中未呈现出较高比例,这说明贬义词语或词组的出现与是否是测度问句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测度问句的类别,“无乃”类测度问句是其呈现高频的根本原因。

中古“无乃”类测度问句的感情色彩未发生显著变化,仍然侧重于消极测度问,其中谓语为否定形式仍然占有较高比重。在谓语为肯定形式中,仍然分为两类:一类是充当谓语的词语的意义本身是贬义,直接可判定其为消极测度问,如例(7);一类是充当谓语的词语的意义本身不是贬义,须借助于上下文语境才可判定其为消极测度问,如例(8)、(9)

(7)且忠孝素着,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后汉书·蔡邕传》)

(8)郡中豪族多以奢靡相尚,畅常布衣皮褥,车马羸败,以矫其敝。同郡刘表时年十七,从畅受学。进谏曰:“夫奢不僭上,俭不逼下,循道行礼,贵处可否之间。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不希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贵于世乎?”(《后汉书·王龚传》)

(9)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后汉书·逸民传》)

在例(8)中,我们从上下文语境中可知刘表以“蘧伯玉耻独为君子”为例向王畅进谏,因此刘表对“皎然自贵于世”是持否定态度的,此例应为消极测度问。在例(9)中,梁鸿妻反对丈夫为官,因此对“欲低头就之”是持反对态度的,所以也是消极测度问。中古“无乃”类测度问句仍然较少用于一般测度问,在所考察文献范围内仅发现1例,如例(10)

(10)高祖曰:“任城适以公等从朕,有如此论。不从朕者,何必皆忠而通识安危也。小忠是大忠之贼,无乃似诸?”(《魏书·景穆十二王传中》)

实际上此例虽然从表面上看说话人是依据事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测,不带有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但我们依据上下文语境可以推知,说话人高祖是反对“小忠”的,主观上也不愿意“小忠”妨害“大忠”,因此此例也还是带有消极测度问的色彩。与上古不同的是这一时期开始出现“无乃”类测度问句用于积极测度问的例子,如例(11)

(11)史臣曰:魏之诸将,罕立方面之功。尉元以宽雅之风,受将帅之任,取瑕丘如覆掌,克彭城犹拾遗,擒将馘丑,威名远被。位极公老,圣主乞言。无乃近世之一人欤?(《魏书·尉元慕容白曜传论》)

在此例中说话人极力夸赞尉元,认为他可能是“近世之一人”,因此是积极测度问。

我们将中古“无乃”类测度问句的谓语及整个句子表达的感情色彩进行列表统计。

从表二可以看出,中古时期“无乃”类测度问句用于消极测度问的比例比上古略有下降,不过仍然很高,达到91%。否定形式谓语所占比例为32%,与前期相比也略有下降。贬义词语或词组在肯定形式谓语中的占比下降到85%,①这一数据指的是中古所考察文献中谓语为贬义词语或词组的“无乃”类测度问句在谓语为肯定形式的“无乃”类消极测度问句中所占比例,不包括一般测度问。在此期“无乃”类测度问句中占到50%。这些数据说明从上古到中古“无乃”类测度问句的感情色彩略有变化,贬义色彩稍有减弱。随着“无乃”类测度问句贬义色彩的减弱,该类句式出现用于积极测度问的例子。尽管如此“无乃”类测度问句的贬义色彩仍然是较为强烈的,受这一特点的影响,“无乃”类测度问句即使在用于积极测度问时,充当谓语的词语一般也不会是褒义词语,仅限于中性词语,其积极测度问的特征主要是依靠上下文语境来体现。

从表一可以得知,在上古“无乃”类测度问句中,有43例谓语为“无乃不可”,占到此期“无乃”类测度问句的45%。从表二可以得知,在中古“无乃”类测度问句中,有7例谓语为“无乃不可”,占到同期“无乃”类测度问句的32%。“无乃”与“不可”的这种强势搭配远远超过了测度问句中其它测度词语与“不可”的搭配。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应该是“无乃”类测度问句强烈的感情色彩。由于“无乃”类测度问句属于贬义测度问句,“不可”这一词语主要表达主观感情上的不认同,两者在感情色彩上完全一致,因此才会处于强势搭配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古汉语中的“无乃”类问句属于测度问句而不是反问句。“无乃”类测度问句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一般用于消极测度问,属于贬义测度问句。从上古到中古,“无乃”类测度问句的感情色彩发生微调,贬义色彩稍有削弱,不过仍然是典型的贬义测度问句。

[1]易孟醇.先秦语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吕叔湘.吕叔湘全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3]高增霞.汉语担心——认识情态词“怕”“看”“别”的语法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1).

[4]胡静书.汉语揣测认识情态副词历时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9.

责任编辑 邓 年

H042

:A

:1003-8477(2013)06-0126-03

李素琴(1973—),女,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吕叔湘中古上古
《山海经》与上古海洋学知识
教育是农业——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
上古
任时光荏苒——营上古寨
求真能贱,龙虫并雕
追思吕叔湘先生
求真能贱,龙虫并雕
——吕叔湘中学的成长图景
历史感谢发现 上古炎帝陵碑重见天日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新出文献与中古文学史的书写和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