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求索 曲折发展“精简调整”时期的初中地理教科书(非人教版)评介1
——以《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地理》22整理为例
2013-05-25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方赛军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 方赛军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430079) 龙 泉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 李家清
主动求索 曲折发展“精简调整”时期的初中地理教科书(非人教版)评介1
——以《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地理》22整理为例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 方赛军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430079) 龙 泉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 李家清
1958~1965年我国的地理教科书处于不断精简和调整的时期,与之前被动学习苏联经验及其后文革时期相比,此时地理教科书的发展处在一个主动求索、曲折发展的阶段,当然也有诸多困难。
1958~1965年编辑出版的地理教科书总体上数量较多,非人教版的主要地理教科书如表1所示。通过对编者构成、出版社情况以及发行量等方面比较分析,本文选用《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地理》为例,对这一时段的地理教科书进行梳理研究。
表1 1958~1965年出版的非人教版主要地理教科书
一、《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地理》的出版与使用
《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地理》由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审处编写,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四册,供初中一、二年级四个学期教学使用。第一册第1版于1961年8月出版,印数为1-96200册,第2版于1962年7月在第1版基础上进行修订,印数为96201-205700册。第二册第1版于1962年1月发行,印数为1-94100册。第三册第1版于1962年7月发行,印数为1-86100册。第四册第1版于1963年1月发行,印数为1-81300册。四册课本的封面如图1所示,具体的开本、插图、字数等信息如表2所示。
图1 《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地理》四册封面
表2 《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地理》概要
二、《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地理》的编写背景
1. 政治背景
自1960年开始,中苏关系开始全面恶化,中苏两党之间的分歧与论战不但震动了国际局势,而且深刻影响了我国国内的时局。“反修防修”的政治思想开始在国内泛起,1958年之后的思想教育和学习运动侧重于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将“左”的思想推到了极致。阶级斗争不断的发展,其转化为主流意识的倾向越来越清晰,最终于1963年至1966年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四清运动”,即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 经济背景
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以及与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敌对态度,使得我国总体经济萧条,例如农业生产下降、市场供应紧张、物价高涨、通货膨胀以及国家存在大量财政赤字。再加上在布局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急剧“左”倾,激进主义开始膨胀,随后在国内就出现了一个全民参与的大跃进局面,其危害十分严重。幸好党中央在1962年有意识地进行了总结,统一了认识,加强了党的民主集中制,提出改善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才使得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3. 教育背景
1958~1965年的教育方针政策也处在不断的调整与修正阶段。1958年起,教育部多次变更中学各科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时数,到1959年3月正式颁布了《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对初中地理的要求是“初中地理的教学程序暂不作变动,教学时数作了适当的调整,规定初中一年级讲授地球的基本知识和中国地理,每周3课时,初二讲授世界地理,每周2课时”。在这一规定的实施过程中,初中地理的设置稍作稳定了一段时间。1960年在党的“教学必须改革”的指示下,要求基础教育要“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制,适当增加劳动”,中学地理适当控制了学时,全部地理课程在初中一年级或一、二年级学完,课程体系包括宇宙知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再到1962年颁订的《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将初中二年级的世界地理移到高中一年级,每周由2课时增加到3课时,中学地理每周共6课时。这种跳跃式的地理课程设置虽属创举,但不理想,主要是初中毕业生缺乏必要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
三、《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地理》的体系结构
1. 内容结构
本套教材的基本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
第一册是地球的基本知识,这部分教材内容是为学生学习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做准备的,涉及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运动和经纬网、海洋和陆地、地球表面的大气、地图的基本知识等内容。
第二册是初中地理第二篇中国地理的一部分(续第一册),内容包括气候、陆地水和海洋,省区概述三章。省区概述共分为十节,在本册有六节,涉及的省区有: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安徽省、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台湾省,内容都是各省区最基本的地理知识。
第三册是由第二篇中国地理部分和第三篇世界地理部分组成。中国地理部分包括省区概述共四节的内容是(续第二册第二篇)和我国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分布一章。省区概述包括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世界地理部分的内容为亚洲。
第四册是续第三册世界地理的一部分,讲述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和南极洲的自然概况。欧洲包括概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欧各国、南欧各国、西欧各国、北欧各国等内容;非洲包括概述、北非各国、西非和中非各国、南非和东非各国等内容;北美洲包括概述、北美洲北部和中部的国家,北美洲南部各国等内容;南美洲包括概述、南美洲的国家等内容。
2. 编排结构
(1)层次鲜明的整体结构
本套教材四册共三篇。分别为第一篇地球的基本知识、第二篇中国地理、第三篇世界地理。教材以篇-章-节为层次结构。如,第二篇中国地理,第三章地形和矿产资源的第一节地形和第二节矿产资源。又如,第三篇世界地理,第一章亚洲的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东亚各国、第三节东南亚各国、第四节南亚各国、第五节西亚各国等内容。
(2)多样融合的单元设计
本套教材在内容上每一节成为一个单元。单元由读图、课文、图像、小字、作业系统、脚注、附录组成。
读图。自第二篇中国地理开始,在每一节的开头,提出与本区域相关的几个问题,附上本区域的一幅或两幅地图,如政区图、地形图或交通图等。其作用在教材中已有说明:教师在讲解新课前指导学生读图,也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读图。通过读图使学生获得较为准确的地理知识。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所占篇幅最大。课文是对地理事象和地理概念的陈述。
图像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有多种图像,构成图像系统,与课文结合,穿插在正文中。
课文中的小字。课文中镶嵌的一些小字是对某些地理名词、概念的补充说明。关于小字的功能,教材前言“几点说明”中有明确指出:“这本书中有一些补充说明内容,是用小字排印的,不必作为课文讲授”。例如,第三册第二篇第六章省区概述“第七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中的小字:“昆明是一座古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是古滇国的活动中心。昆明市南有滇池,烟波浩瀚,鱼帆点点,湖的东西有金马、碧海两山对峙,湖光山色,非常美丽。再加上四季宜人的气候,现已成为劳动人民游览和休养的好地方”。
脚注。脚注是对课文中专有名词或概念的详细说明。第一册第一篇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关于恒星的脚注如下:“恒星是自发光的星。恒星都在不停地运动着,不过,由于恒星离地球的距离都非常远,所以在短时间里,就不容易看到恒星位置的移动。”
作业。每一章中的每一节结尾都安排一定数量的作业。在教材前言“几点说明”中指出:“本书各章里的作业,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读图、填图能力而安排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作业的分量和要求。”
附录。教材在每一册最后都附有一个附录表,为学生查阅相关数据资料提供方便。如,第一册附录表为“常见矿物鉴定表”;第三册为“亚洲各国面积、人口、首都简表”;第四册为“各国面积、人口、首都简表”。
(3)贯穿全文的图像系统
本套教材共有278幅图。从类型上可以分为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素描图、景观图和照片,构成了类型多样的图像系统,具体分布及类型如下表3。
表3 《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地理》的图像系统统计
(4)题多量大的预留作业
本套教材每一章中的每一节都安排有作业,且题量较大,一般在3道至10道作业题之间。例如,第一册中的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有五道问答题,具体内容如下:“1.什么是恒星、行星和卫星?2.月亮和太阳的表面情况与地球有什么不同?在‘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图上指出,离太阳最近的是哪个行星?离太阳最远的是哪个行星?临近地球的是哪两个行星?4.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关于证明大地是球体的例子。5.如果你乘飞机在低空绕地球赤道飞行,速度为每小时1000公里,要多长时间环行一周?”各册作业习题数如下表4所示。
表4 《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地理》的作业统计
四、《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地理》的编写特点
1. 整体设计逻辑清晰 内容表述精炼
本套教材四册共三篇,依次为第一篇地球的基本知识、第二篇中国地理、第三篇世界地理。内容的设计具有整体性。其一,地球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奠定基础;其二,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组成的区域知识完整、内容充实;其三,各章节内部和章节之间的衔接顺畅,同时注重册与册之间的联系。此外,内容素材的选择广泛,表达准确。例如,第二册第二篇第四章气候第一节我国气候的特点引言:“我国的领土辽阔,南部已进入热带,北部接近了寒带;东南临着广阔的太平洋,西北已伸展到亚洲的大陆内部,不同地区受海洋影响的差异很大。我国的地形多样,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又有许多高峻的山脉。这些因素对我国的气候有很大影响,再加上我国为世界典型的季风区,因而形成了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复杂性”。寥寥数语,把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及其形成原因表述得清楚、明白。
2. 以区域为基本载体 客观编排结构
本套教材的第三篇即第三册的后一部分和第四册整册是世界地理内容,依次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和南极洲。涉及的国家总数达 59个,如表5。比较此前的世界地理教材,本套教材中涉及的国家的相关论述趋向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由异常突出到趋向正常。新中国成立之后,曾掀起了一场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热潮,但到1960年左右中苏关系开始出现矛盾直至破裂,所以,此时的地理教材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作为第二章“欧洲”下的一节,客观地描述苏联概况。第二,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邻国始终是重点关注的对象,例如,像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以及蒙古、朝鲜、日本、印度、越南等我国近邻都有所涉及,此时的地理教材既关注周边邻国的进步,又注意放眼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
表5 《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地理》中的国家统计
3. 以自然人文多视角解读地区概况
从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到人类活动,是教材描述区域地理的基本方式。这一点在当时的地理教材中已有显现。例如,中国地理第二章“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先是论述北京的位置和地形、北京的气候、北京的河流和水利建设,最后谈到北京的飞跃发展。又如,在第二册第二篇中国地理的第六章第一节的辽宁省,先介绍其位置范围,再讲述丘陵、平原、辽河、农业和轻工业、发达的重工业、沈阳等知识点。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结合,也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地理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4. 用图构建空间概念 认知地理事物
读图活动是本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教材的区域地理部分,每一节的开头安排有读图活动,先提出与本区域相关的几个问题,紧接着附上本区域的一幅或两幅地图。如政区图、地形图或交通图等,要求学生通过读图,了解区域地理概况。例如,第三册第六章“第九节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的读图活动提出的要求是:“(1)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地形’图上找出陕西省,并指出陕西与哪些省区相邻?(2)在同一幅图上查阅:①秦岭、大巴山和太白山;②黄河、渭河、泾河、洛河和汉水。(3)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交通和城市’图上查阅:①西安、宝鸡和延安;②陇海铁路和宝成铁路。”显然,读图活动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概念具有重要作用。
5. 用作业强化知识理解 忽视迁移应用
本套教材的作业题量很大,但从作业要求上看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能够起到强化巩固作用,但是思维量较小。如在第二册中国地理吉林省一节的作业是:“(1) 在地图上说出吉林省的地形分布可分为哪两部分?有什么主要山脉?(2) 松辽平原的特点怎样?松花江从哪里发源?在吉林省一段有什么特点?在经济上有什么意义?(3) 吉林省有哪些工业部门?主要中心在哪里?把主要工业城市填在空白纸上。”又如,在第三册世界地理部分讲到日本这一节时的习题如下:“(1) 日本的气候有何特点?是怎么形成的?地形有何特点?(2) 日本有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主要的农产品?”
五、《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地理》的评鉴
1. 地位与价值
(1)具有影响力的地理教材
在“教学必须改革”的背景下,《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地理》这套教科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发行量大。全书分四册,其中第一册第1版于1961年出版,发行量为96200册,1962年第2版发行量为109499册。第二册第1版1962年发行94100册。第三册1962年发行86100册。第四册1963年发行81300册。上述的印数从侧面反映了这套书在当时的地位和价值。
第二,基础好。北京市1962年(1963年)发行的这一套教科书是在1960年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上下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其中的“框架和内容”相对都比较成熟。
第三,政策保障。在195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使得各省区、自治区和直辖市能够大胆地编写自己的教科书,从而使得地理课本的编撰与修订呈现出多样化的可喜局面。这也就为北京市该套教科书的出版发行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实践上的可能。
第四,代表性强。杨尧老师编著的《中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下册》在描述60到70年代多种多样地理教科书时,专门提及“60年代初,地方编印的中学地理教材,有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审处编、北京出版社出版《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地理》(4册,1961年8月第1版,1962年7月第2版),供十二年制初中一、二年级之用”3杨尧.中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下册[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体现学科特色的地理教材
第一,教材的思想指导明确。 能突出学科特点(如多种的图像类型,多样的读图、用图活动),能根据学科性质、任务和学生年龄特点,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教育。
第二,教材的表述规范。先讲地球的基本知识,再讲中国地理,然后讲世界地理,从学科的基础出发,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由近及远。在编辑方面,书中的插图采用彩色印刷,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中插入的小字段落,对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在文中对于一些生僻的概念和名词均作了较为详细的脚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要点内容;每一节后均附有练习,密切结合教材的内容,利于学习巩固复习。
2. 问题与纰漏
这套教材的设计经验能为我国地理教材的编写提供有益借鉴。与此同时,本套教材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过多的省区地理、国家地理,对于初中生而言,记忆性容量过大,学习负担过重,削弱了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培养;教材中提供帮助学生学习的“脚手架”少,缺少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引导;注重地理知识记忆与复习的习题设置,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课程资源线索少,将教师局限于课本本身等等。
[1] 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审处. 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地理第一册[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62.
[2] 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审处. 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地理第二册[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62.
[3] 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审处. 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地理第三册[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62.
[4] 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审处. 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地理第四册[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63.
[5] 杨尧. 中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下册[M].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1 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批准号:10&ZD095,首席专家:徐岩)的研究成果之一。
2 《北京市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地理》教材分四册,本文以1962年出版的第一册第2版、第二册第1版、第三册第1版以及1963年出版的第四册第1版为例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