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美育的探索
2013-05-25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150001郭迎霞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150001) 郭迎霞
高中地理教学美育的探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150001) 郭迎霞
一、问题的提出
1. 对教育方法的认识
教育首先是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教育又是人文学,是对主观世界的认识;教育还应该是美学,教师要对知识的呈现、交流方法进行艺术化处理,在美的享受中、在对知识的热爱中,与学生一起创造、享受幸福的地理课堂。
2. 对教育目标的理解
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课堂是幸福的?这应该是教育者时时拷问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来自对“钱学森之问”和他的幸福生活的考量。
“现在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惊世一问惊醒了多少梦中人!什么是杰出人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文理兼备、科艺交融才是真正的大家,钱老无疑是最杰出的榜样!钱老在他传世之作《工程控制论》之外,竟然还写了《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和《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书中有这样的一些标题:“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谈美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中国的园林 ”“一种诗意的连接——谈建筑与城市”“灵感是花,只在思索的岸边开放-谈思维科学”“青山清我目,清水静我耳——谈环境”。从中足以可以看出钱老的文化、艺术底蕴和造诣。
钱老说:“……艺术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
3. 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
地理是高中课程中少有的跨文理学科,地理学科正是有着文理相通、科艺融合的独特育人价值。地理学科中资源、环境、人文等许多问题需要全球的视野、跨学科的综合和多层次的认识。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学生成长需求和最近发展区,我以美育构建地理课堂,以人精神世界三大支柱——科学、人文、艺术为教学内涵,用科学的逻辑和思维、人文的光芒和思想、艺术画面和语言展现地理之美的独特魅力。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探索
1. 展现地理学科之美
地理学科之美首先在于地球万物的壮丽恢宏,广博深远的空间之美。老子“万物守正,吾以观复”的思想,引导我们从“天”“地”“人”三个角度去探索地理事物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天”即“自然环境”,需要引导学生把握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变化规律及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地”即“不同地域”,空间是地理学科的本质,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不同地域间规律中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人”是“人文社会”,即在知天懂地基础上,改造自然,趋利避害。
科学的地理要求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学科的独特思维:
(1)逻辑思维凸显地理学科的客观性
“5W”(图1)逻辑推理法展现了地理逻辑思维的本质,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知识结构图的构建(图2),丝丝入扣、环环相联的逻辑力量能使零散的知识演绎成无懈可击、近乎完美的知识链条,知识框架简约但不简单的美构建了一个真的框架。
图1“5W”逻辑推理法
图2 西亚、北非知识结构——哈三中2012届毕业生单徐紫薇设计
(2)观察能力是形成创新品质的前提
高一开学我们就留给学生课上活动小组一个二选一的任务,持续一个月的月相与立杆测影的观察与报告,这是一份哈三中2012级高一的孙铭泽小组自行设计的观察报告节选,其科学性、缜密性、条理性让我们叹为观止。虽然认识上有一定偏差,但我想学生获得更多的是坚定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学生结论:①农历初一至初九:每天月亮掠过天空一次,白天可见……②每天白天的月相与晚上的不同。③初一至十五:月亮从右下至左上逐渐变亮……
探究中遇到的困难:①周围建筑物密集、高大,月亮难找;②观察时间较少;③我能观测时,月亮不见了(地平线以下或天气多云、阴雨);④观察时没有指南针(或放不平),找不到北。
(3)动手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关键
为提高动手能力我们尝试与通用技术合作制作等高线模型、与生物组合作进行土壤实验,有效地突破了等高线绘制、判读、比例尺设置、土壤组成、肥力比较等重难点,学生从中发现了知识的真正来源和其来龙去脉。
图3 学生制作的部分等高线模型
图4 学生观察土壤含气量的区别
(4)图像美构成想象之基、知识之源
图像是地理学科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是知识的载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图文结合以及文本信息图形化的方式,将知识再造、重组,突破了空间对未知地域的桎梏。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图表成为知识能力再现的集合体,形成了学生可以扎根、可以成长生态化的地理思维。(下图)
哈三中2012届毕业生李卓设计沙尘暴气象成因示意图
哈三中2012届毕业生荣宪章设计飞檐原理
2. 体悟地理学人文之美
地理学独特人文之美是一种天地人和、道法自然的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庄等先哲在遥远的彼岸指引着我们要形成人地和谐的大美地理观,让我们懂得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人文之美在于“善”,我们课堂要充满自由与虔诚的博爱,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1)人文首先是生活的写照
如何跟生活讲和将是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可是当下大多数学生学习脱离生活实践,教师经验灌输替代了观察与探索,机械、被动的接受替代了好奇和兴趣。“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知识必须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是我们在教学案例选择时第一思考。
2012年8月史无前例的台风“布拉万”奇袭哈尔滨,我们针对这一内容分别在高一、高三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高一根据台风卫星云图推测航班是否能正常起飞,高三设计了一道模拟题。后来高一的学生根据云图推测出运动会当天可能会下大雨,果断回到学校候课,被同学称为“小诸葛”。地理课堂上我们选取了大量生动有趣、时效、有用的生活案例,成为学生智慧的源泉。
(2)人文是思想的映射
在课堂上读读书、颂颂诗、看看电影,在喧嚣的现实中切割一段时光,用心体验生命的伟大与感动,并不奢侈。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是潜物无声的沉思。
我在讲“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与学生一起朗诵泰戈尔的最后一首诗《初始之日的太阳》:“初始之日的太阳/向新显露的生命/ 提出那疑问 /你是谁?/没有回答。/岁月流逝。 末日临终的太阳 /在西海岸滨/傍晚的静寂里/提出那疑问 /你是谁?/仍然没有回答。” 我和学生一起分析,共同感受永恒的太阳与短暂人生的哲学思考。
(3)人文是文化的自觉
“集大成,得智慧”,只有广阔的视野,深厚的底蕴才能完成对文化的传承与创造。科学创新的火花、创造力的涵养取决于学科交叉的潜能。
2010年至今,哈三中地理组在省内首次并坚持开设跨学科选修课《诗画地理》(部分课题:梦回江南、印象山歌、丝路千年、蜀道难等),先后与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多学科教师合作,打破了学科界限,使知识在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展示中散发出无与伦比的光芒。
3. 感受地理学艺术之美
地理学艺术之美是山的壮美、水的柔美,是田园的唯美,是异域的绝美,是浪漫典雅也是激情四射,更是天地人和的永恒之美。姜夔说“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同”,只有洞悉精神的意义与尺度,让精神与艺术超越时空共结连理,才能实现释放人性和追求自由终极表达,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1)艺术是美的享受
教师应该是美的使者,每一张精挑细选的画面和反复推敲的文字激发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涵育着学生对美的欣赏与创造,让学生感受到充满生命真谛的灵魂奇遇。
(2)艺术是生命的呼唤
在讲“欧洲西部之旅游”介绍梵高故居——法国地中海沿岸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勒小镇时,共同欣赏他离世那年春天画的“盛开的杏花”:梵高忘却了病痛的折磨以超凡脱俗的手法,恒久的传递了杏花怒放时刹那的幸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生命的超然与坚强。
(3)艺术是地域的风采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了音乐对修身的重要作用。音乐的力量可以直透心灵,更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在讲非洲时首先播放奥斯卡电影《走出非洲》主题曲,学生试听两遍之后描述了一个无比壮阔、生机勃勃真正的非洲!他们的想象力非同凡响!在选修课《印象山歌》中,师生共同总结“一首山歌是一部编年史,一只山歌是一本地理志”的经典之语。
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周荫昌教授曾说:“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如何生活,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需要艺术陶冶我们的情操,需要艺术振奋我们的精神,需要艺术鼓舞我们奋进,需要艺术抚慰我们的心灵。”这句话一直激励我在课堂将艺术与教学整合的探索,艺术家们革新性的思考和燃烧的心灵穿越时空,成为我们成长中的无尽的慰藉和寄托!
美的课堂,艺术的享受,魅力的释放,要求我们备课不能只盯着眼前一课,要在学生人生发展的大背景下考虑,努力寻找一种有趣有效的载体,把学科中最动人的篇章、最珍贵的价值、最意味深长的文化呈现给孩子们;把教学注意力从关注知识本身和教师自身展示,转移到关注学生需求和发展,为他们打开通向世界的一扇窗。
美的地理课堂能为学生展现更丰满、更真实的世界,在美的熏陶下,我们的学生能带着对大自然的谦卑,带着对人文历史的敬畏,带着对人类美好梦境的向往,用心去体验充满生命的大地上的趣味与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