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的探讨

2013-05-25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六中360012罗秋官

地理教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限制性区位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六中(360012) 罗秋官

关于“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的探讨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六中(360012) 罗秋官

“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涉及到的概念,也是高考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但对于“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却存在分歧,这给地理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与困惑,学生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或判断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本文试图从地理教学的实际出发,通过问题的形式结合具体实例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探究,以期能够解开这些困惑。

一、主导因素只有一个还是有多个

所谓主导因素是指对事物的形成或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对事物的形成或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就是对事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所以主导因素只有一个;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事物的形成或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或几个因素起关键作用,所以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有多个。

第一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首先,认定对事物的形成或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只有一个是脱离现实的。以我国新疆的长绒棉种植为例,长绒棉是一种喜光、喜温的优质棉花,新疆优越的光、热条件肯定是长绒棉种植的关键因素,但新疆气候干旱,降水无法满足棉花生长的需求,长绒棉种植只能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地区,水源也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因此,光照、热量、水源这三个因素都是该区域长绒棉种植的主导因素;其次,不同因素在事物的形成或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在很多情况下很难进行定量比较,而只能进行定性分析,有时候要确定哪一个因素影响最大是很困难的。例如,影响新疆的长绒棉种植的三个关键因素(光照、热量、水源)中,哪一个所起的作用最大?再如,上海的宝山钢铁厂的建设,市场和交通都起关键作用,两个因素中哪一个影响更大在缺乏统计数据的情况下也是无法确定的。

需要说明的是,近年的高考题中与主导因素判断相关的题目多为单项选择题,其答案当然只有一个。但这并不能说明主导因素只能是一个,因为这种题目的答案是根据题型的限制而设定的,为了保证答案的唯一性,命题者往往会在题干的描述中进行适当的限制。事实上高考题中也出现过主导因素不只一个的题目,只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而已,请看下面的一道题目。

例1.(2010年海南地理)某沿海城市人口达1600万,约60%居住在离市中心3千米的范围内。城市人口54%居住在贫民窟。下图示意该城市与大型商贸中心不同距离段的用地构成。影响该城市大型商贸中心区位的主导因素是

图1 与大型商贸中心的距离/km

A.工业 B.行政中心

C.海洋运输和贸易 D.居民人口密度

答案:C

本题答案虽然只有一个,但却是两个因素的组合。

两种观点相比,第二种观点显然更为科学。例如,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靠近攀枝花铁矿,所以主导因素只有一个(原料);而上海的宝山钢铁厂的建设,市场和便利的海运条件均起关键作用,因此市场与交通都是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综上所述,凡是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起关键作用(不一定是最大作用)的因素都是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有多个。

二、主导因素是有利因素还是不利因素

对这一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先看三道题目。

例2.(2008年广东文科基础)工业生产布局受自然、人文资源因素的影响。下列工业布局与其所对应的主导因素不匹配的是

A. 黑龙江木材加工业——森林资源丰富

B. 内蒙古呼和浩特乳品业——劳动力密集

C. 浙江杭州丝绸业——蚕丝产地,产业历史悠久

D. 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聚集

答案:B

例3.制约我国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主导自然因素是

A. 地形 B. 水源 C. 土壤 D. 热量

答案:D

例4.(2009年海南卷)甲图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000 mm,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 mm。乙图示意四地气温年内变化。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图2

A. 纬度位置 B. 大气环流 C. 地形 D. 洋流

答案:C

三道题中,例2中的主导因素是有利因素,例3中的主导因素是不利因素,而例3中的主导因素则是指原因。由此可见,“主导因素”这一概念就其本身的含义而言,并没有有利和不利之分,具体情况应该视问题的设问角度而定。

三、农业区位选择中如何判断主导因素

区位选择是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涉及的部门有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点和线)、水电站、资源开发等,但不同部门进行区位选择时所考虑的区位因素是不同的,其主导因素的判断依据也有差异。现以农业生产为例,说明其主导因素的判断方法。

1. 根据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判断

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地形特征,在低洼易涝处挖地成塘、堆土为基,将甘蔗、果树、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不新颖的农业经营方式,所以,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下列地区农业主导因素的判断均可以应用这种方法:

(1)我国南方山地、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

(2)大城市郊区的乳畜业和园艺业——市场;

(3)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水源;

(4)鄱阳湖的淡水养殖业——水域、市场;

(5)山东寿光的全国性蔬菜基地——市场、交通。

2. 根据农业地域的优势区位因素判断

农业生产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区位条件,有利的因素必然对该地的农业生产起促进作用,而不利的因素则起阻碍作用。一个区域农业地域类型(或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相对于其它区域(相邻地区或同类型的农业区域)来说具有明显优势的区位因素,该区位因素就是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例如,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这里出产的大豆产量高、质量好,而其他大豆产区土壤肥力远不如东北平原,因而土壤就成了东北平原大豆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下列地区农业主导因素的判断均可以应用这种方法:

(1)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业——气候(季风气候);

(2)荷兰的花卉种植业——市场、技术;

(3)珠江三角洲的出口创汇农业——市场、交通;

(4)雅鲁藏布江谷地的河谷农业——热量(地形);

(5)西欧各国的乳畜业——饲料(多汁牧草、农牧结合)、市场。

3. 根据农业生产对象的基本生产条件判断

农业按其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与渔业四大部门,不同的部门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不同,其主导因素也不同。因此,大范围的农业区位因素选择首先必须考虑不同部门的生产条件(主要是自然条件),这些条件往往就是主导因素。种植业首先要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水源条件;畜牧业首先要考虑饲料(草场)条件;林业首先要考虑地形和气候条件;水产养殖业首先要考虑水域条件和市场条件(鲜活产品不宜长途运输)。种植业由于涉及的农作物种类繁多,而不同农作物生长条件不同,因此判断主导因素时还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例如,橡胶为热带作物,苹果为暖温带作物,甜菜为中温带作物,其生产布局的主导因素为热量;棉花喜热、好光、耐旱,适宜生长在夏季高温、光照充足,雨水较少的地区,热量、光照为主导因素。

需要说明的是,判断主导因素还要看问题的设问角度,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的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地形,但如果要问造成近年来“基塘农业”萎缩和产品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答案就应该是市场。

四、限制性因素只有一个还是有多个

所谓限制性因素是指阻碍事物发展的因素,是区位因素中的劣势因素。事物的发展可能只受一个因素制约,也可能受多个因素制约,也就是说限制性因素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有多个。但在地理教学中,却存在一个认识误区:限制性因素只有一个。比如,对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有人是这样定义的:农业生产需要满足多个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具备,唯有某一条件无法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限制性因素。

与前面列举的关于主导因素的分析一样,这种观点荒唐之处同样在于定义者主观认定“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具备,唯有某一条件无法满足”,而事实上这种情况极为少见,完全不具有普遍性。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农业生产为例,地形(地表崎岖)、耕地数量(可耕地少)、土壤、地表水(干旱)、交通、科技等都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我们显然不能认为只有其中的某一因素才是限制性因素。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认识误区在高考命题中也同样存在,请看下面两道高考题。

例5.(2007年天津文综卷)下图中甲、乙两区域都是重要的种植业分布区。依据对应关系,填表说明甲区域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自然条件及其治理措施。(甲为宁夏平原、乙为恒河平原,图略)

答案:降水少←引黄灌溉;多风沙←营造防护林;土地盐碱化←科学排灌。

例6.(2008年北京文综卷)读图回答: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

图4

答案:降水;引黄河水进行灌溉;土壤盐渍化;下游水资源短缺。

例5中的甲区域是宁夏平原,例6是河套平原,两区域的自然环境相似,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相同。但例5答案列出了降水少、多风沙、土地盐碱化三个主要因素,而例6答案却只列出了降水这一因素。显然,两道题的命题者对什么是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不仅让学生困惑,也令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当然,一个地点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同的限制性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在设问时应该加以条件限制,如在概念前加上“主要”、“最”等字眼,使问题的指向更加明确。但在地理学习中,各种因素作用大小的判断主要是从定性上而不是从定量上分析,由于缺乏足够的统计数据支持,有时候要确定某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限制性因素是很困难的。

五、水是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还是限制性因素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水是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二、水是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三、水既是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又是限制性因素。

这三种观点中,第一种和第三点都是错误的,只有第二种是正确的。

第一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推理中偷换了概念。其推理过程是:水是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前提1)→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地区(前提2)→所以水是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结论)。

这种推理方式属于典型的“三段论”推理,这个推理的两个前提都是正确的,但结论却是错误的。原因在于推理者把前提1的 “西北地区”和前提2的“西北地区”混为一谈,前提1中的“西北地区”是指我国西北地区的整体,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稀少,所以就整个地区来说,水是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而前提2的“西北地区”指的是局部(即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之所以成为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是因为这里有丰富的高山冰雪融水,相对于广大的西北地区而言,水是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因素,即主导因素。下面的一道高考题也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例7.(2005年全国文科综合卷Ⅲ)根据下图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

图5

答案:主导自然条件是水。内陆干旱地区或气候干旱(根据经纬网确定为内陆地区;沙漠广布;季节性河流或内流河)。由于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在山麓地带形成许多绿洲,这些绿洲彼此相连,形成了绿色走廊。

第三种观点似是而非,前后自相矛盾,因为水对河西走廊是优势因素,而限制性因素则是劣势因素。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可能是持有这种观点者在推理时不自觉地强加了一些问题本身并不存在的限制条件(这种错误在逻辑学中称为“强加条件”)。如推理时考虑到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是有限的,河西走廊如果扩大种植业的规模,水自然就成为了限制性因素,但“扩大种植业的规模”这个条件是强加的。除去河西走廊以外,位于西北地区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也可以进行类似的思考。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限制性区位
因“限制性条件”而舍去的根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在河西走廊聆听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骨科手术术中限制性与开放性输血的对比观察
髁限制性假体应用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