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回民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
2013-05-2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马贝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马贝娟
1 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原则
任何历史建筑都不可能完全保持它建成之初的状态,在对街区的改造和发展中,做到保护、发展和延续它的历史时代性。
(1)改造和恢复后的历史街区,使用现有历史遗存和古建筑的同时,应该是在适应时代需要,同城市的建设过程相结合,保护它原有的风貌并继续其生命力。在考虑重现历史街区风貌的过程中,对历史街区的发展加以控制,因此在再改造和修复中,合理地保持历史街区中传统的格局和文化积淀。现在街区中的居民在为了满足自己需要,大量地建设了很多钢筋混凝体结构的建筑群,使得空间建筑面貌混乱、给人一种生硬、沉闷、街区面貌混杂的感觉。人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充分展示街区内自身的个性,这样街道的空间中加入植物、设计独特的垃圾桶、灯具、休息室、旅游资讯站、旅游交通标识、卫生间的改造等服务设施,在建筑装饰结构上比较直接地选择了适当简化的少数民族装饰图案来表现街道面貌的主题,使其具有民族风格,就会使街区的景象呈现勃勃生机(如图1)。在改造时延续街区内道巷中原有的道路空间结构系统,保留街巷原由的空间尺度,保护传统院落历史遗留,修复并保护原有传统院落格局,为满足街区居民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生活的同时,使街区内的整体环境,历史遗留等方面得到改善与提高。改造后的历史街区内的环境更加具有现代民族文化特征,把优秀的设计理念与质量带到街区中,使老街区重获新生。
图1
(2)回民街鼓楼历史街区建筑立面更新后, 坊内成为更多的国内外友人旅游的历史街区。由于旅游业迅速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造成街区内部交通堵塞,改造后的历史街区,完善硬件服务设施,机动车辆禁止驶入,由观光三轮代替。因为回民街街区内街巷较窄,机动车辆无法驶入,在街区的广场附近,设立更多更为规范的公共停车场,更为方便地解决旅游团停车后进入回民商业街区。回民街是传统历史街区,是古城西安的著名景区,改造后的街区景象大大方便了游客的旅游光观,道沿设计的曲线行也大大方便了三轮的停泊,从而带动回民街饮食文化商业旅游的发展(如图2)。
图2
(3)回民街历史街区是回族同胞居住生活的载体,坊内居民的生活质量,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在改造与发展中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地改善坊内回族同胞的居住质量和居住生活环境氛围,改造后的回民街历史街区沿街的建筑立面呈现出了传统建筑特色,在建筑装饰中禁止出现人物、动物的形象出现,改造后的历史街区,突出民族文化特点,为居民创造一个坊内传统民族文化更加浓郁、更加舒适、更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历史聚居区(如图3)。
图3
(4)住宅的布局,都是围绕着清真寺这一宗教中心,它们之间空间关系是重合的。在街道的建筑立面上,应该注重新建建筑与街区整体的传统风貌相协调,沿街的道路铺装的变化产生丰富的层次感,两边人行道,改为石板铺路。改造后的历史街区,具有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合理的改建和新建的具有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更好地保护和修复老建筑以及老民居院落,历史街区设计做到传统整体的风格统一。道路系统是回民区内部空间结构中的组织脉络与城市的过渡与衔接(如图4)。街区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有机统一,呈现崭新的建筑群历史文化风貌,使整个街区内从秩序中获得统一。对古城区地域及民族文化特色的研究和发掘,保护和更新中做到整体风貌的相协调统一的街区面貌。建筑单体互不联系,它们之间展示出各自独立,自成一体的空间形式,但是,在街区街道整个历史街区的背后,他们又有机的融合,叠合起来,相映成趣。
图4
(5)回民街居住区内的居民, 街、巷、院落是回民区的基本模式,他们保留着回族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生动地描绘出了他们的起居生活,展现出了邻里关系的融洽与团结,对自己所处的居住环境的要求有着最为直接的认识。因此,在街区改造和修复过程中,当地回族同胞的积极参与,组织街区内的回族同胞,使居民和建筑师共同讨论居民自身对生活居住空间的切实需要,建造出属于回族同胞共同认同的街区空间和居住生活空间。在改造与修复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居民,使街区内的保护发展与居民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最终不仅使每个人可以在参与过程中受益,而且为政府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了现实的保障和依托,逐渐提高街区内老建筑再更新的可实施性。
(6)要在街区现状基础上更加有效地更新街区环境设施,制定出了相应的再更新目标与保护发展的原则,结合居民面临生活条件的实际情况,在延续传统院落民居的空间形态与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因地制宜的具体设计方案去满足回族街区内的生活需要,采取小规模、分阶段渐进的方式的改善现有面貌。强调街区的保护工作是个连续发展的过程,通过对街区内居民建设性的引导以及示范、逐渐提高街区内的环境品质和居住生活质量。
2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弊病
(1)建筑:作为城市雕塑,是民族和文明的个性体现,西安地区的回族建筑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集阿拉伯的建筑文化与中国古典建筑文化于一体,反映在市民生活中即门窗造型等细节。作为名胜古迹的清真大寺,集中国文化及阿拉伯的文化于一体是清真寺建筑的典型。为了方便穆斯林礼拜,在寺里的四个角安置了四个角楼(邦克楼)。由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由于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不同,决定了他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不同。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的方便,他们选择了环寺而居,鼓楼随近的穆斯林,就环居在清真大寺的周围生活、经商,也就形成了特有的街区面貌。
目前,回民区不再是单一的小吃经营,它在逐渐发展为一个集旅游、商业、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新型社区。但是它在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商业用房与居住用房的混乱布局,人行车行混乱,居民生活存在着很多的不方便。
目前坊上的人口不断增长,与现有的房屋形成矛盾,而坊内的土地有限,因而造成大量有价值的古建筑被拆除,很多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传统院落因为得不到有效的保护,逐渐被损坏,扩建成类型混乱的楼房,这大大破坏了原有的街景街貌,使得建筑面貌混杂。本文认为,作为一个旅游街区,不应该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因此,本文作者建议将所有的临街房屋均设置为风格统一的商业用房,将住宅设计为便于管理的小区,以平面散开的布局,设计在门面房的后面。这样就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缓解了住房压力,留出更多的商铺空间,使得回民街能够更多地呈现其特有的历史人文特色。
(2)交通:交通堵塞,机动车辆禁止驶入,由观光三轮代替。因为回民街街巷较窄,机动车辆无法驶入,而作为古城西安的名景区,此举大大方便了游客的旅游光观,道沿设计的曲线行也大大方便了三轮的停泊。
(3)风水:作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的中国,文明是在一个几乎与外部隔离的圈子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自我完善和发展起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风水之说正是上述深层的历史背景,借托阴阳、八卦、五行的表现形式孕育产生的。风水用抽象和气来解释自然环境,“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老子的哲学观点,根源于人的生理机智,根据近代科学证实,这种地理环境有利于动物的生长。正是通过风水观念,国人认识了自己的家园。坐北朝南的房子是中国历来的房屋坐落形式,这个方向有利于采光通风,避免西晒,也就是风水上所说的负阴抱阳。所以本文作者建议在北街区后规划为小区型住宅,把人们集中在小区楼房内,大大缓解了住房压力以及对现有民居的保护的难度。
我之所以在传统民居院落的设计中没有做过多的装饰,是由于它是一个居住区内的商业空间,街区街道与民居的院落没有扩建的可能,如果扩建将会使原有的传统民居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如北院门里临街的144号的高家大院)。我们只能在原有的院落基础上进行改造,在用地紧张的条件下,没有做像普通休闲场所那样过多的装饰。本方案更多地考虑到的是它所呈现的临街立面,以及立面处理将古典传统面貌与民族宗教文化相结合,带给人们以心灵上的宁静,相信走往这里的中国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3 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塑造城市景观新面貌
以回民街历史聚居区为主题,以西羊市一条街的传统建筑风格为主体,逐步引向回民街区的四合院的民居风格。西安回民街区是一个能够体现我们西安的文化特色、黄土文化、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区,里面有传统的伊斯兰小吃和旅游产品、工艺餐厅及旅游景点。大清真寺经过整修维护,周围的环境经过改善后,将会更好地起到旅游示范作用。传统的四合院将更加体现回汉交融的建筑特色。它的绿地面积、公用面积、宗教活动面积将得到扩充,要满足一个当地居民的生活,宗教活动场所的需要。同时,在保留了古老传统的街区面貌的前提下,考虑当地居民的出行的要求以及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需求(如图5)。
历史原因,除了在坊内对清真寺文物建筑要保护外,在回民街具有着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院落也要得到相应的保护。在保护更新与发展中要保持街区内的建筑风格相统一,位于西羊市街121号民居的室内空间环境的布局中,院落空间结构是基础,院落的景观小品设计是在原有民居院落基础上的一种展开形式,院落中的景观设计能够有效地补充院落内的环境设计,让传统民居内部院落空间更加具有寓意。因此,它非常有利于加强和完善院落内的居住生活环境。在院落内的景观中小品中可以彰显出古典传统民居院落与现代造园景观的融合,体现它自身的特色,回民街居住区传统院落的修复与环境的设计,能够让更多的来自国内外的旅游宾客感受到异国他乡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的风土人情。现代景观及传统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对街区内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非常的重要。同时它的改造与发展,能够更好地推动回民街历史街区内街现有居民起居生活的进步和发展。它的表现手法体现出历史与传统的延续性以及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的双重特点,对其历史街区产生的国际效应的作用非同一般,在保护的同时发挥传统院落的居住功能。
图5 西羊市街121号民居
改造后的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保护和修复的回民街历史街区,以其最大的能力保持旧城中的空间格局,建筑面貌的体现就更加具有完善性,使这个聚居区的居民从生活质量上和城市街区中的总体功能相配合。再现城市中的传统历史街区与街巷空间,经过改善后的回民街历史聚居区,区内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的容量都能得到居民的满足,能适应现代生活标准的需要,聚居区的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质量显著提高。不但体现我们古城的传统历史风貌,同时旅游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成为国际名城中独具民族特色的历史聚居区。
4 文化遗址在城市景观中的必要性
探讨关于文化遗址的存在必要性。从西安老城区整体角度研究回民街区问题才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本人时间和能力所限,只是从回民街区自身问题研究,更多的研究工作还需要以后不断的努力来实现。
本文是在对回民区进行实地调查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对于西安回民民居的研究,注重对于回民民居所处的整体的空间组织环境,清真寺、商业用房、民宅的空间关系和社会结构关系的探讨,进而了解他们在社会历史中所担任的角色,并进一步对回民民居进行实体研究。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回民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使街区内民居的建筑面貌的保护和更新以特有的形象和深刻文化的内涵与当代建筑文化实践到现代生活中,体现出历史文化的积累的历史名城,再现辉煌。在街区内的发展具有城市的发展的特性,历史街区的重建与修复工作是历史街区中保护发展的方向,而依据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传统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发展的轨道将是我们应持有的永恒原则。
[1]柯建民.古坊保护[M].东方大学出版社,1991.
[2]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
[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
[4]张松.为谁保护城市[M].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0(7).
[5][美]布伦特C布罗林.建筑的文脉——新老建筑的结合[M].翁致祥,译.中国建工出版社,19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