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伟:一路走来一路歌
2013-05-22Article李园园Pictures吕朝阳
文 Article_李园园 图 Pictures_吕朝阳
平顶山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输电专业带电一班班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想必您和我一样,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怎么也不能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得知朱玉伟获得2012年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消息后,编辑部如同炸开了锅,纷纷要求去见这位“隐藏在民间的高人”。
6月19日一大早,我来到朱玉伟所在的工区,采访安排在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会议室,一桌几椅,墙壁雪白。朱玉伟走进来,作为河南省唯一一个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一线员工,他并没有想象中的春风得意,反而略显疲惫。“前一段时间做了个手术,还没好利落,不放心单位的事情,就又过来了。”朱玉伟不好意思起来。今年54岁的朱玉伟在平顶山供电公司一干就是32年,研发出已获授权专利的成果26项。
做个优雅的良性“懒人”
做一个优雅的良性“懒人”,这点,他常常强调。
他很爱钻研,1981年从南阳电力技校输配电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平顶山供电公司线路工区工作。作为送电线路带电作业高级技师,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带电作业项目的同时,他一直致力于新的带电作业项目和方法的研究。在朱玉伟毕业的同一年,我国首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姚武线投运。机缘巧合,朱玉伟所在的班组1988年开始承担该线路平顶山段的维护工作。当时,常规带电作业进退强电场的方法存在着工具笨重、准备和工作时间长等问题,严重影响带电作业的安全和工作效率。
朱玉伟和同事们积极探索,率先用爆压法代替传统焊接方法连接拉线棒,发明了独脚梯进出强电场法,这种梯子可分为灵活的几节,工作人员可随时调整出强电场的间距和时间,缩短工作时间的同时,安全系数大大提高。该成果获得了河南省电力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当时的华中网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他追求卓越,在圆满完成本职专业带电作业工作外,还带领班组成员完成平顶山供电公司通信光纤的架设工作,共完成OPGW和ADSS光缆线路43条、总长度477.698公里的施工任务。为了解决光纤在展放过程中跨越施工难的问题,先后研制加工了专用跨越滑轮、绝缘杆跨越架、遥控式放线飞车等专用工具,其中遥控式放线飞车已于2007年3月份通过省科技处鉴定,在全省推广应用。
“什么原因促使你工作之余,研制出这么多新工具?”如同要创新新闻写作手法一样,不是硬性要求的话,一定很难完成。不善言辞的他想了想说,也不图啥,只想让工友安全回家,多点时间陪陪家人。“说白了,就是一种良性‘偷懒’,尽管要实现这个‘偷懒’的准备工作很艰苦,甚至狼狈。”
要求别人做到的他首先做到。开展带电作业时,凡是现场作业他都会到现场反复研究工作方案。2000年5月,平顶山公司开展220千伏左宝线光缆架设工作,这在该公司尚属首次。当时正赶上多雨季节,为了保证施工安全,朱玉伟带领骨干成员冒雨徒步对50多公里的施工通道进行详细勘察,每天在泥泞中十几个小时,双脚因长时间浸泡而溃烂,他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对现场的每个细节进行标示。晚上还坚持查阅图纸,制定施工方案,促使这次任务一次性高质量完成。
不是有多聪明,而是坚毅
他不走捷径,因为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各种意想不到的战役。刚入职那会儿,就是一个普通的送电线路检修工。“工具笨重、工作环境复杂、效率不高,上世纪80年代各行各业差不多都是那个样子,不怎么先进。”言语朴实但精准,这是朱玉伟的特点之一。为了给自己和工友创造一个更为安全的工作环境,能够更为简便地应对复杂环境以及更有效率地完成高危作业,朱玉伟在技术创新方面倾注了全部心血。
拿“软梯支架”来说,以前的软梯没有闭锁装置,当挂到高压线上后,一旦遭遇大风就有可能坠落,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因为这,朱玉伟萌生了改进新工具的想法。说起来简单干起来难。一个小小的高空自动闭锁难住了他,也难住了他找来的6个工种的同事。各种高科技,各种自吸装置,试验了一个遍,也找不到好的方法。讲到这里,他仿佛又陷入了当时那种走投无路的焦虑。
“想过放弃吗?这本是研究人员的职责。”我禁不住发问。“想过,人总有一种懒劲儿。但反过来想想,研究这些工具,让工友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这不仅关系到我,有可能涉及千家万户,这样一想就坚持下来了。”他坦诚地说。没想到,“自动闭锁软梯支架”的设计灵感居然来源于自行车闸!使用此装置攀爬高压线时,能够在提升过程中自动打开,待悬挂在线上之后,又能通过自行车闸的复位弹簧使封口装置闭合,保障软梯作业的安全。
他勇敢坚毅,从不抱怨。电力是一个很艰苦的行业,电力职工的工作环境经常是几十米的高塔、荆棘丛生的山野、几百伏几千伏甚至上万伏的高压电,稍有不慎就可能出事故。贪图安逸的人是不会选择这个行业的。他还因此倡导了“人塔合一”的工作理念,即要求班组成员熟练掌握每一个动作,像了解自己身体一样了解作业杆塔的情况,让娴熟的技能为自身的安全提供保障。
不是为了与众不同,只是想坚持跑到最后
他干工作最爱追根溯源,享受挑战。实际工作中,一个220千伏带电更换耐张瓷瓶绝缘子串的工作流程需要近10名工人40余分钟才能够完成。如今,朱玉伟的团队完成这一复杂的操作流程仅需5分40秒。时间是原来的百分之十五,人员仅为原来的一半,这不能不说是奇迹。实现奇迹的秘诀在哪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细节决定成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朱玉伟结合带电作业实际,对主要工器具进行了创新技术改造。经过几十次反复试验改进,最终研发成功了“自动开闭所跟头滑车”、“修补导线预绞丝定位装置”等,新的作业方法和工器具让大家尝到了“甜头儿”,工作起来更加如虎添翼。
他善于总结,喜欢多走一步。“其实难题和答案之间就隔着一层窗户纸,只要方法对,一捅就破。”朱玉伟说。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人遇到难题绕着走,他不仅直着走,还要为大家开辟一条近路来。他的同事周乐超告诉我,朱玉伟和其他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喜欢“多走一步”——总结思考。而正是在总结思考中,他总能发现工作中不足的地方和可以改善的空间,然后全力以赴进行改进和完善。
在输电线路上作业,经常需要使用软梯,这时就需先将传递绳抛越过上层导线,然后通过传递绳将软梯挂在导线上。2011年以前,平顶山公司经常使用的抛绳器是用钓鱼竿改制而成的,遇到多回路、高跨线路时,存在抛越不到位的问题。朱玉伟发现这一问题后就组织同事开展了专题攻坚。他们发现可以尝试利用弓弩的工作原理对导线抛绳器进行改造。但问题接踵而来,改造后的抛绳器对射程、角度的调整要求很高,调大了易误伤导线,调松了抛越不到位。为了达到理想效果,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确定了合适的参数。
获得授权的专利成果26项,多项发明获得科技进步奖,带电作业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遥遥领先,由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省电力公司系统第一个揭牌成立……“您的脑容量是不是比一般人大?”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
第一次,整个采访过程中,朱师傅第一次笑了:“我只能说,技术创新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项马拉松赛跑,有人跑五六十米就停住了,有人能坚持到最后一刻,当然,你越往后走,压力越大,必须去面对。我一直跟我的团队说,我们要做马拉松选手,认准目标,保持体力,跑到最后。”
图.探讨隔离伞操作方法
技术共促,创新没有个人冠军
他博采众长,注重集体创造。作为QC课题组组长,朱玉伟把有一技之长、塌实肯干的同事聚集在一起,积极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和革新活动。他主持的QC课题多次获平顶山公司、省网公司及水电质协奖,其中《带电更换砼杆下节》获华中网局优秀QC成果一等奖、中国水电质协优秀QC成果一等奖,《遥控式放线飞车的研制》获省电力行协一等奖、水电质协全国优秀QC成果奖。《多角度提升承力闭锁装置》获得平顶山公司一等奖、省行协一等奖、水电质协优秀奖。2007年4月参加省电力技术院组织的技术共促专家组,朱玉伟赴漯河供电公司参加技术共促,成功地开展了220千伏带电更换直线与耐张整串绝缘子工作,结束了漯河供电公司不能等电位作业的历史。
他认准互帮互学,坚持传帮带。作为平顶山公司兼职培训师,朱玉伟每月定期组织对班组职工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及时组织班组职工学习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新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帮助青年职工掌握线路专业技术理论和操作技能。2003年、2004年、2006年带队参加省电力公司送电线路检修、测试技能竞赛,先后获得团体第二、第一和第三名的好成绩。2008年被平顶山公司聘为带电作业技能竞赛教练组技术总教练,带领6名参赛队员在华中电网公司预选赛中脱颖而出,取得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并代表华中电网公司参加国家电网公司带电作业的决赛,在决赛中参赛队员不畏强手,努力拼搏,获得团体三等奖,这是平顶山公司参加的各级竞赛史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我要从大家的想法中汲取智慧,伟大的创造都是集体创造,团队精神加上协作意识是通向成功无往不胜的利器。”采访结束时,朱玉伟认真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