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研评茶滋味长

2013-05-18韩星海

茶博览 2013年2期
关键词:茶品茶类名茶

■ 韩星海

这是一个喝茶的时代。作为世界上的产茶大国,茶业与民生息息相关。那么,我们面对着一款陌生的茶品,在用玻璃器皿或紫砂壶用心冲泡出每一杯茶,观汤、轻呷、回转、慢咽、闻香,回味一番,除自己享受外,同坐的茶友自然就会议论起此茶的优劣之处来。

你如何评判,懂不懂茶,能够比较准确说出茶品的优劣特性来,这种情景和场景,我在国内举办的大型茶博会上屡屡见到,有时还被主办方邀请去当他们的评茶专家,我只好实事求是的回答说,对于评茶,我还不老道,不能笨狗扎着狼狗势,外行冒充当专家!

常言说:隔行如隔山,外行闹笑话。我这里要说的就是评茶,也是一门实用技术,是依靠人的感觉器官评定茶叶的品质,这就要求专业评茶员来完成。评茶员是一个新兴的职业,随着茶为国饮的步伐加快,现已成为茶叶行业的“香饽饽”。在工作中,他们也有职业道德规范,就是要共同遵守行为准则,在从事茶业活动中以此来约束自己,同时又对社会承担道德责任和义务。换句话说:所谓名茶,就是茶叶方面德才兼备的专家评审出来的,并不是现在社会上商家操纵的一套商业行为,让茶企花大钱买金奖,交了钱就能拿奖的庸俗的“潜规则”。

壬辰年大雪时节,我摆脱了一切事务,利用6天时间,成为一名学生,跟着中茶研究所专家俞永明、刘栩等人,认真学习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等知识,把多年凝结在我心头上的一道道难题,通过系统学习迎刃而解。同时我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种茶不易,加工好茶更难,出品一款能够让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名茶,难上加难!所以评茶员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胜任的一种职责。我就利用此机会补上了我评茶员的这一课。

按照要求,茶叶审评是评茶人员应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从专业知识讲,评茶员应对制茶工艺、茶叶品质、茶叶机械、茶叶化学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程度地了解,这样有利于茶叶审评。但从我这些年来的调研与发现的情况来看,我们陕南茶乡从事茶叶者是半路出家的居多,有茶叶专业知识的人才十分缺乏;蛮干、苦干、盲目生产的人很多,运用茶叶知识指导实践的偏少;卖茶者不知茶性,更不懂得好茶的标准,这怎么能够成为茶叶行业中的“制、供、销”的多面手,成为判断茶叶品质的“行家能手”……如此种种,我们就觉得不断学习,用所学得的专业知识指导工作实践,茶叶发展才会有希望。

往往最复杂的问题是从最简单的方法入手,茶叶也有统一的技术要求。我国目前有6大茶类,其品质特征各不一样。绿茶就是一种不发酵茶;红茶是全发酵茶类,采用萎凋、揉捻、发酵,使叶子变红后烘干而成;白茶是属于微发酵茶,是我国特产,其它产茶国家都不出产;黄茶属于轻发酵茶;黑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因为茶叶颜色呈黑色,故称为“黑茶”;乌龙茶(青茶)是属于半发酵茶类,是介于不发酵(绿茶)或全发酵(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因其外形色泽青褐,因此也称“青茶”……为了让学员了解掌握这些茶品特性,对照样茶,刘栩研究员不厌其烦的给我们逐一讲述了我国目前流行的30多个茶品,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如何评判,指出了各个茶品的不同要点,让大家受益匪浅。这正如鲁迅先生在一篇名为《 喝茶》的文章中说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从此话联想,鲁迅品茶的“工夫”和“特别感觉”就像一个大师级的评茶专家,值得我们现在搞茶文化的研究者学习。

随着由浅入深的过程,好多概念性的定义全都明白化了。譬如人们常说的名优茶,最早是指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茶叶产品,由于涉及的内涵太广,有人误认为市场上价格卖得最贵的就是名茶,有人认为获得过茶叶评比大奖的就是名茶,其实都不是。名茶的含义目前主要还是从质量的角度来确定的:精工细作,特点突出,品质上乘。而通常意义上的优质茶,指的是产品介于名茶和大宗(普通)茶之间的一类产品。名优茶和品牌茶也是两个概念,二者有一定联系,但并不能完全等同。品牌茶的概念是在市场中形成的,作为一个具有系统规格的品牌茶,也许其中仅有一小部分才能被称为名茶。而名茶要成为品牌茶,必须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并为市场接受和认可。就在我们学习期间,我把紫阳毛尖、紫阳县茶企新研发出的红茶和午子绿茶、“鹏翔牌”汉中仙毫等茶品,带到培训的现场,让众多的同学们冲泡审评,通过一闻二尝三观样等方法,进行打分,并得到刘栩老师的指导,大家都能在比较客观公正的前提下,按规范标准审评了每一个茶品的优劣,再与全国名茶相比较,还发现出了陕茶加工方面的一些不足。

没规矩哪能成方圆。在学习茶叶审评中,我们按相关要求,做到不饮酒,不吸烟,不食刺激性食物。同时也不因个人偏好影响审评结果;坚持训练,不断强化,克服感官疲劳;积极交流,修正感官认识的系统性误差,这样也提高了我对茶叶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茶有百味,人生如此。2012年的冬天虽则寒冷,但对我来说将茶的香暖变成了幸福的时光,经过了“慢炒细焙有次第”的内敛与历炼,坐在课堂上不那么心浮气躁,不那么急功近利,一直在寻觅着一个茶人专著精神的栖息地,表达出我们对茶文化价值的思索,对与生俱来的生命内涵的诠释与追求,可以说只有茶香,冲撞着我们的心灵!

猜你喜欢

茶品茶类名茶
茶类植物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中运用
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对福建水仙茶儿茶素组分和生物碱的影响
上万类茶品“飘香”第7届山西茶博会
互联网平台经济下的茶品开发框架性建议
互联网知识经济环境下的茶品开发与设计研究
英语翻译视角下的国产茶品说明书英译研究
茶类产品央卫视广告投放分析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