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统筹过程中农村妇女健康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四川省的实证研究

2013-05-17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失地农村妇女工业化

陈 敏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 四川·成都 600106)

健康是妇女的基本人权,也是每个家庭和社会的重大利益关切。近年来,学术界对妇女健康的关注呈现出如下的特点:第一,基于后工业社会的都市妇女健康研究较多,而对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妇女健康研究较少。第二,基于妇女身体的“商品化”与“身体资本”视角来关注健康,而对妇女健康的“安全性”与“妇女生存”视角来关注健康较少。第三,基于“共同体”的妇女健康研究,而对女性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小众化和多样性关注较少。这和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面临的全球化、市场化改革密切相关,也和后现代思潮的学术背景冲击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籍借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契机,探讨西部地区农村的工业化进程对妇女健康的影响,可以增进人们对西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妇女健康状况的了解。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统筹城乡的内涵和实质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中去统筹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城乡统筹的方式在各地改革中主导的思路是“三个集中”:工业向工业园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城市集中。在这一过程中,妇女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从妇女和土地的关系来说,农民的土地以入股或置换的方式交给农业生产公司进行规模化经营,这在四川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的“人多地少”背景下,进一步导致了农民和土地关系的分裂,“失地妇女”成为城乡统筹中出现的新人群。

其次,从妇女的就业方式来说,依附于土地集中而实现工业集中的工业园一般离农民集中居住的安置房很近,“很多妇女就近就业,(工业园)距离新家只有几分钟的步行路程。女性劳动力可以跟城市的职业妇女一样,工作时间上班,下班回家料理家务。”土地集中后,通过到工业园从事农业种植与养殖、农业加工业等,妇女的就业由传统农业生产和种植向农村内部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方式发生了改变。

第三,从妇女的生活、工作环境来说,土地集中和工业园集中导致农民集中居住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在四川各地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工厂化畜禽养殖基地、旅游观光农业园的周边,催生了若干的农民集中居住新区与组团”。从一家一户到安置房或集中居住区居住,妇女的工作和生活融入到农业产业和现代工业中,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就是:在四川省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妇女面对人地关系、就业方式和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她们的健康是否会受到影响?影响妇女健康的环境因素哪些?

二、研究设计

考虑到妇女群体在社会变迁环境下的内部异质性,本文对妇女主体进行了细分,将农村妇女按照“目前是否有自己名下的土地”和“目前是否从事有收入的工作”交互,组合成“有无土地”与“就业失业”交互分类的“有土地就业妇女”、“有土地失业妇女”、“失地就业妇女”和“失地失业妇女”四个小群体,而在进行性别比较的时候,基于健康公平的考虑,对男性参照群体的选择,亦是将农村男性分为“有土地就业男性”、“有土地失业男性”、“失地就业男性”和“失地失业男性”。

对因变量的设置,健康冲击状况,包括工作事故伤害与职业病伤害、拖病不看医生、工作与生活中不利于健康的环境等。

三、四川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妇女健康

在介绍妇女健康状况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下四川城乡统筹发展途径的农村工业化给农村妇女带来的变化。

(一)城乡统筹给农村妇女带来的变化

近10年来失地就业妇女和失地失业妇女户口性质由农转非/居民户口的分别为 57.06%和72.53%,明显高于有地就业妇女(3.9%)和有地失业妇女 (6.12%)。导致 67.02%的失地就业妇女和75.76%的失地失业妇女这种户口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征地/村改居。

失地妇女的户口变动对她们就业的影响表现在:

第一,相比较户口没有变动的有地妇女而言,她们失业的比例更高(38.3%对 15.58%),差异显著(X2=48.85,df=2,p=0.000)。

第二,对于因政府征地/村改居而导致的户口变动的农民而言,仅有28.95%就业单位为国有(含国有控股),远低于因升学 /参军 /招工(66.67%)与结婚随迁(63.64%)而导致户口变化者;而在私营个体单位就业的比例 (48.68%)显著高于后两者 (分别为22.22%和 36.36%); 还有 22.37%在城镇集体单位就业,比例也明显高于后两者(11.11%和0),差异显著(X2=12.95,df=43,p=0.012)。

由此可见,四川省城乡统筹社会发展通过土地集中的确导致了相当部分的失地妇女实现了户口的农转非/居民变化。对于失地妇女而言,失去土地导致了她们失业的比例更高,而在政府安置就业为主的就业安排中,她们作为“市民”更多地是进入私营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

(二)环境变化给妇女健康带来的影响

对不同类型的就业农民工作/劳动环境中不利于健康的环境进行了比较,在“过量负重/长时间立/蹲位作业”项上,男女、有地失地、就业失业农民之间没有差异(p=0.921>0.05),这说明有五分之一的农民工作/劳动过程中有重负荷、身体僵持劳作的健康冲击。而在其余三项上,不同类型农民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在化学毒物(含农药)污染项上,性别之间差异显著,有地就业女性的工作/劳动环境中“存在”化学毒物(含农药)污染的比例显著高于有地就业男性(z=2.333,p>z=0.0098);而无地就业女性的工作 /劳动环境中 “存在”的比例显著低于无地就业男性 (z=-3.188,p<z=0.0007)。 而在女性中, 有地和失地之间“存在”化学毒物(含农药)污染的比例差异显著,有地就业女性的工作/劳动环境中“存在”的比例显著高于无地就业女(z=4.192,p>z=0.0000)。

在噪音污染项上,有地农民和失地农民之间差异显著,有地就业女性的工作/劳动环境中“存在”噪音污染项的比例显著低于失地就业女性 (z=-4.654,p<z=0.0000)。 而在有地农民中,性别差异显著,有地就业女性的工作/劳动环境中“存在”的比例显著低于有地就业男性(z=-3.979,p<z=0.0000)。

在烟尘/粉尘污染项上,有地农民和失地农民之间差异显著,有地就业女性的工作/劳动环境中存在烟尘/粉尘污染的比例显著低于失地就业女性 (z=-3.5304,p<z=0.0002)。 而在有地就业者中,性别差异显著,有地就业女性的工作/劳动环境中存在烟尘/粉尘的比例显著低于有地就业男性 (z=-3.813,p<z=0.0001)。

从以上分析可见,失地就业农民的工作环境中存在的不利于健康的噪音污染、烟尘/粉尘污染明显高于有地就业农民,他们当中有三到四成人是在这样的不利于健康的环境中工作/劳动的。相比之下,有地就业女性所受到的噪音污染、烟尘/粉尘污染就显著低于有地就业男性,而失地就业女性所遭受的噪音污染、烟尘/粉尘污染和失地就业男性没有差异,这说明,失地就业女性面对工作/劳动中的工业污染,她们当中有三成人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和男性同在一个污染环境中就业。

农民工作/劳动环境中的污染差别和他们的工作性质紧密相关,在此以有地就业妇女和失地就业妇女的工作行业和身份为例进行比较。有地就业女性有 75.21%在农、林、牧、渔、水利业就业,有 16.65%在商业、服务业就业;其中有66.72%的有地就业女性的工作身份是 “种植业生产人员—大田作物生产人员”,还有7.13%是“商业服务业—购销人员—营业人员”身份从业。失地就业女性有55.18%在商业、服务业就业,有 16.55%在农、林、牧、渔、水利业就业;其中有23.31%的失地就业妇女的工作身份是“商业服务业—购销人员—营业人员”,有14.72%是 “种植业生产人员—大田作物生产人员”,还有6.13%是 “商业服务业—购销人员—其他购销人员”。由此可见,农村的工业化导致了妇女就业行业和身份的明显变化,尤其是失地就业女性,她们更多地脱离了农业,进入了服务业,从事低端的销售服务工作;而有地就业妇女,虽然仍在农业行业就业,但是土地集中后承包给农业商业公司进行集中经营的农业生产和过往的独家散户农业生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集团管理、规模化经营导致更多的有地就业妇女面临生产负重、化学污染。

下面量表显示了农村妇女生活环境中不利于健康的污染情况。总的来说,失地妇女遭受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的比例明显要高于有地妇女生活,其中超过三成的失地妇女生活在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的环境中。而失地就业妇女和失地失业妇女之间遭受生活环境的污染比例没有差异,结合实际情况可知:失地女性被更多安排在统一居住的、离工业化的工作/劳动环境很近的安置房。有地妇女和失地妇女的生活环境有所差异,她们生活的环境更靠近自己的土地,但是,他们当中仍然有10%-15%的人生活在充满污染的环境中。

表 妇女生活环境中不利于健康的环境比较(一)(%,n)

表 妇女生活环境中不利于健康的环境比较(二)(%,n)

对生活环境中是否存在污染的农村妇女进行亚健康行为均值检验发现:生活环境中不存在空气污染的妇女亚健康行为得分显著低于对比组 (t=-1.7106,P<t=0.0438); 生活环境中不存在垃圾污染的妇女亚健康行为得分显著低于对比组(t=-2.7246,P<t=0.0033)。这说明,农村工业化导致的农村妇女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污染和垃圾污染加重了她们的亚健康行为。

六、小结与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数据发现,在四川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妇女的健康状况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就业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农村妇女群体也发生了分化,伴随着这种群体的分化,妇女的健康状况和健康冲击也有着一定的差异。结合本文的数据分析结果和本文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

(一)在农村土地被政府征用、入股到商业公司后,政府和商业公司对失地妇女提供了就业服务。这事实上导致了农村妇女因为健康状况而被分化,健康状况更好的妇女更容易就业,而健康状况更差的农村妇女在就业竞争中面临着一定的被边缘化状况。

(二)农村工业化导致了妇女进入工业化的劳作环境中,她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面临着明显的环境污染,而这些污染和她们患妇科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1]袁天凤,刘晓鹰等.中国西部工业化进程与继续工业化径——基于四川的实证分析 [J].经济制改革,2010(4).

[2]徐承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以四川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4)

[3]杨继瑞,周晓蓉.统筹城乡背景的农民集中居住及其制度重构——四川为例[J].改革,2010(8).

猜你喜欢

失地农村妇女工业化
扶贫车间+儿童之家 助力农村妇女本地就业增收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10kV线路单相失地故障处理浅谈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填海围垦下湿地变“失地”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农妇与主妇: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失地妇女就业问题探讨——基于福建省的实证研究
农村妇女对日常生活的主体性评价——以广东农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