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时期“平民经济”与中国传统经济的现代化转型

2013-05-16明立婷

学理论·下 2013年9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

明立婷

摘要:“平民经济”是五四时期平民主义的概念深入发展到经济方面的结果。不仅吸引了一群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为鼓吹和建设中国的平民经济和合作事业而努力,还吸引了中国的各类政治和社会领袖在他们的权力或影响的范围内,实行一些具体的农村經济政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他们对解决民国元年以来越发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的一种尝试,也为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关键词:平民经济;社会转型;合作思想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078-02

一、五四时期“平民经济”思潮的兴起与传播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学界开始对其先前深信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生存竞争”观念产生了怀疑。当时知识分子对战后世界的走向形成了大体一致的看法,即“战后的时代就是德谟克拉西的时代”,这一认识推动了平民主义思潮的发展。随着思想界对德谟克拉西新含义的阐述,平民主义的含义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而是扩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经济、文化、教育等。随着新思潮的深入传播,这种认识为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很快推动了平民经济等一系列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当时思想界所谓的“平民”含义并没有清晰地界定,通过对相关材料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平民”就大体情况而言是指社会上某一阶层的人,一般是“包括农民、工人或没有名分的读书人在内的社会阶层”。“平民经济”思潮是五四时期平民主义的概念深入发展到经济方面的结果,是社会下层人民求得经济平等与解放的必然要求,也是消除现实社会中资本家残酷的剥削和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手段。平民经济的基本原则在于使平民摆脱资本家的剥削,以求得人人在经济上的平等机会,即力图实现近代中国经济的民主。当时中国各界知识分子从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寻求经济平等的角度来认识平民经济,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实行平民经济的方法,如开办各种合作社,实现生产、分配的公有制或者建立可以调剂“平民之经济”的经济机关等。平民经济思潮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国人厌乱求宁的心态,吸引了各个阶级、阶层为鼓吹和建设中国的平民经济和合作事业而努力。平民经济思潮的发展及合作经济实践活动的进行,亦对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二、乡村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因素

作为实行平民经济最主要的方法,合作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量组建,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乡村社会中的传统经济关系,包括借贷关系及农业生产关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国乡村中在民国之前几乎没有设立现代金融信贷活动的专门机构。当农民一旦资金短缺无法应对维持正常生活时,唯一可行之法只有向高利贷者举债或典当。五四时期,受平民经济思潮的影响,各种合作社相继成立,银行以之为中介开始逐渐向农村输入金融资本,这样的行为无疑开始打破农村中长期存在的以高利贷、典当业为中心的传统借贷圈。与此同时,各种以解放“平民之经济”为目标的经济机关,如乡村合作社、农村银行等现代农业金融组织融入近代中国农村后,以高利贷和典当为主的旧式借贷形式在乡村农民借贷方式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36年,仅中国银行的合作贷款、农产品押款、农民小额押款三项农贷总额就达到5 163万元,相当于1 244家典当行或全国1/3典当业的资金”。这时的合作社虽然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内部建设亟待完善,但它的出现及发展毕竟使近代乡村社会中萌生了现代性金融机构。乡村合作社的出现使以高利贷、典当为主的借贷形式主导近代乡村金融的局面发生转变,出现了新、旧两种金融借贷机构并存的局面,从而使近代中国乡村金融信贷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展示了一种改良农民经济的模式,并开创了中国现代农业金融制度”。

合作社经济在促使近代乡村金融借贷格局转型的同时,推动了传统农事生产活动的变迁。因为以乡村合作社或者银行为中介为农民提供农业资金借贷的活动,其目的是避免农民遭受高利贷的盘剥,维护“中等以下一般平民”的经济利益,农民通过合作社或银行可以进行借贷,购买进行农事生产所需的一些资本,如购买耕牛、农具、肥料等生产资料的货款,改变了以往农民为维持生活而借贷的情况。合作社为农民放贷的资金以保障农业生产为目的,资金的利用自然以用于生产的居多,农业生产环节上中的资金投入的增加,对于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乡村合作社为保障借贷资金的利用与回流,积极传播与推行新式农业生产技术,介绍与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打井灌溉、田间管理、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及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等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多是以合作社为媒介向乡村输入的。从某种意义上,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西方农业理念以及农事新技术的传播器,增强了近代中国农民对外界的认识,扩大了其农业生产活动中现代性、科学性的成分,为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变增添了新的力量。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实现“平民经济”的合理内核,各种合作社的设立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乡村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使乡村社会中原来旧式零散的、无组织的、小规模的个体农民经济,开始初步向集中的、有组织的集体经济发展”。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演进。

三、现代经济思想在中国的萌发

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系统的经济学、经济思想,“片断之经济思想与政策,散见于历代各家集部,概乏整然之体系,且立场多半拘于伦理,鲜有从经济观点出发者”。鸦片战争后,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中,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潮流,西方的经济思想也随着这股洪流传入了中国。“所述西人输入之学术思想,虽不必皆经济方面,然固皆直接间接影响当日中国士大夫之经济思想者也”。

“五四”时期,以“互助”与“合作”为传导媒介,从西方传入的合作经济思想,开始以“平民经济”的基本目标——“为社会下层人民求得经济平等与解放”的口号相标识。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界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自由竞争进行反思,引起人们对经济中合作性与互助性的关注。中国近代早期合作经济倡导者王世颖也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竞争而没有合作,那是杀害人类的天性……合作则欲把人类的天性恢复过来,以合作代替竞争,以合作社经营代替利润生产,因而根本地把社会经济组织改造,使社会的秩序,建立于适合人类天性的和平乐易的基础之上”。

在反对“生存竞争”社会思潮的形象下,中国近代经济学家们明确提出了反对以自由竞争为主体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并且力图创建新型的合作主义经济学。有些经济学家指出:“吾们的经济学,和从前经济学的精神不同了。从前的经济学,是个人本位的经济学,他的主义是利己的,他的政策是竞争的。吾们的经济学,须建筑于社会本位的基础上,以‘兼相爱交相利的主义代替利己的主义,以互助协力的政策代替竞争垄断的政策。”中国思想界对西方的合作思想的引入以及合作社的初期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经济学者视野的转换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从一个侧面为20世纪上半期国民党政府的农村经济制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五四”以后,从西方国家翻译过来的经济学著作大量增加,中国才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上真正起步,逐渐融入世界现代经济学体系。但是,受西方经济思想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经济学没有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未能形成自己的完善的经济学体系,其经济思想主要作为政府政策的诠释,以经济改革实施方案表现出来。中国经济学家在引进和阐述现代西方合作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虽然原创性的东西不多,在某种程度上还处在“述而不作”的阶段,但是他们的工作仍是有价值的。“在一个缺乏现代经济基础的社会中,把规范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用中国的语言文字系统地表达出来,这本身就具有启蒙的意义。有些学者在教学中所运用的经济学理论范式,给国人和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交流开辟了道路,并为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增加了一个流派种类,这对后来中国市场经济思想的形成意义深远”。从这个角度看,“述而不作”在一定历史环境中也未必都是消极的。

四、结语

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包含了整体与部分、缓慢或急剧的种种变化。20世纪初期平民经济思潮的传播及其实践历程,为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提供了思想的引领。思想转变必然会带来行为转换,也正是以此为契机,三个不同行为主体都开始着手解决时代提出的共同话题:近代中国社会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如何摆脱旧有循环老路,实现社会转型?并对此做出了不同实践:国民党政府借助行政力量在全国自上而下掀起了乡村合作运动;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初,就接受马克思主义合作思想并积极提倡发展合作社组织;一批知识分子在宣传合作经济理论的同时,在农村开展区域性合作实验,试图以合作经济发展来解决农村社会危机。正是以此为起点,近代中国步入与传统农业社会迥异的、现代化因素逐渐增长的歷史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

[2]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中国银行行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278-279.

[3][美]陈意新.华洋义赈会的农村合作运动和中国现代农业金融的窘境[J].南京大学学报,2005,(3).

[4]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M].北平:哈佛燕京学社,1939:309.

[5]王世颖.农村经济及合作[M].上海:黎明书局,1935:25.

[6]侣琴.经济学者之责任[J].东方杂志,1920,(1).

[7]赵泉民、井世洁.西方合作经济理念在中国的早期本土化[J].文史哲,2005,(6).

[8]夏炎德.中国近百年经济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152.

[9]钟祥财.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述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57.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
开放与短缺:论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转型中的高层住宅——以重庆白象居为例
后疫情时期日本数字化社会转型的课题与展望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建设性构想
史学研究 课堂教学 教学思想——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实效性的思考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