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民本思想与当代官德建设
2013-05-16杨冬丽
杨冬丽
摘要:儒家民本思想影响着历代执政者的统治方略,儒家民本思想有着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但将民众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这种思想更是包括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合理因素。儒家民本思想作为一种体现“重民爱民、惠民利民”精神的政治学说,对于提高当前官员的思想道德修养,有着丰富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民本思想;官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022-02
传统民本思想启蒙发端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五子之歌》记载:“皇祖有川,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330。“民惟邦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最早记载。随着民本思想的发展,儒家、道家和墨家都有民本的思想观念,但最终能够形成系统的思想理念并且对政治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儒家,民本思想也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具体来讲,儒家民本思想由孔子开创形成,由孟子完善充实,由荀子在理论上完成儒家民本思想与封建专制的结合[2]。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肯定百姓的地位。首先,认定民意就是天意的体现。三代统治者政权“受命”于天,并且是代替“天”来履行天意,然而“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文王》),“天”如何做到执行政治功能、如何监督考察统治者是否“履行天意”了呢?儒家直接肯定地指出:民意就是天意的体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1]384天就是通过民来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因此,民心向背就是天命所归的依据。其次,凸显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孟子“以民为贵,以君为轻”的思想,肯定了民众对于君主的重要性。执政者只有得到“民”,才是得到天下,也才能够成为“君”。荀子也比喻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再次,认可民众舆论对政治的监督。召穆公曾经进谏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3]统治者的政权要想长久稳固,就必须关注民众的舆论,体察民众对政治的不满,做到顺应民意,满足人民的愿望,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政权。这也与儒家提出民本思想的初衷一致,即指导和规范统治者的行政。
关爱百姓的生活。对于百姓的生活,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仁”、“爱”二字上。“仁”就是要以仁心对待百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是孔子对“仁”的阐述。孟子则更加细致地指明了“仁”、“爱”的施政方案,孟子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孟子对关爱百姓生活这样细致地描述道:“乐民之乐者,民也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也忧其憂”(《孟子·梁惠王下》),君主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这是统治者关爱百姓生活的最高境界。荀子认为“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荀子·君道》),统治者只有首先做到“亲民爱民”,才能得到百姓的“亲和爱”,最终才能达到“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荀子·王制》)的目的。
维护百姓的利益。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反对执政者对百姓过分地压迫剥削。孔子希望执政者能够“敛从其薄”(《孔子家语·贤君》),孔子还曾赞扬郑国的子产“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阳货》)。孟子也强烈反对虐待百姓,他认为“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孟子·离娄下》)。“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孟子·离娄上》),这就明确要求统治者要充分考虑到民众的需求,“民事不可缓”《孟子·滕文公上》则要求与民众利益相关的事,统治者要及时解决,不得拖延。只有维护了百姓的利益,民众的基本物质生活才有保障,政治才能稳定和谐,因此,儒家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要考虑人民的利益,要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孟子提出“制民之产”、荀子主张“节用裕民”,这些举措都是以维护民众的利益为目的,希望执政者减轻民众的负担,保证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当然,特定阶段的社会实践决定了儒家“民本”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不能避免自身的历史局限性。首先,儒家民本思想的实施没有制度保障。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民本思想始终是作为一种政治价值理念与理想追求,主要作用是进行政治劝告和警醒,但是民本思想是否在政治活动中得到了践行以及如何践行,都没有任何政治和制度上的保障,民本思想是否得到体现主要依靠统治者的道德素养。其次,儒家民本思想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在承认君主专制的前提下提出的,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的政治手段。并且,“民本”最终仍然让位于“官本位”。“民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仍然是为执政者统治政权的存在而服务。
虽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总的来讲,在儒家“民本”思想理念中,肯定民众在政治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反对统治者过度压迫剥削民众、主张爱民利民惠民养民,这些思想对于保护民众的利益、提高民众生产的积极性、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仍然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儒家民本思想对当代官德建设的启示
儒家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联系当代的官德建设,儒家民本思想也有着众多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儒家民本思想认为,统治者必须保障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要让百姓有饭可吃、有衣可穿,做什么事情也要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百姓,制定国家政策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百姓。要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代的领导干部也必须重视人民的利益,在工作中要踏踏实实为百姓办实事,要将百姓的吃穿住行放在心上,只有当领导干部真正重视和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和谐的干群关系才能得以构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集中体现。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就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出发点,领导干部的各项工作,都要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人民群众满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才是衡量领导干部工作的标准尺度。
把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放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冉有曾经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富之。”孟子也曾讲“有恒产者有恒心”,儒家强调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是治理好一个国家的基础。儒家民本思想中的“富民”理念,对于中国当前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非常大的启示。清代唐甄也认为“立国之道在于富民”,国家国库里有钱,而百姓很穷,这样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并没有任何好处,相反,要长久维护国家执政者的政权,就必须要让百姓富裕。在当前,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把带领人民群众发展经济,把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放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国家也才能够富强兴盛,社会也才能安定和谐。
把“以民为本”作为领导干部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民的地位是最为重要的,比土谷神、比国君都重要,肯定人民是最重要的根本。荀子同样深刻认识到了人民对于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君好比“舟”,而民则是可以载舟覆舟的“水”。历史也一再表明,尊重人民群众的时代,大都是社会安定、政权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统治阶级如果不重视人民群众的存在,在执政的过程中,不能做到“以民为本”,结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政权就很有可能被颠覆。当代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民为本”,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执政的过程中,坚持把“以民为本”作为首要的理念。损害群众的利益、漠视群众的主体地位、滥用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这样的领导干部最终将受到应有的处罚。
把“民惟邦本”作为领导干部树立群众观的认识基础。“民惟邦本”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髓,在孟子的理念中,人民对于一个国家政权存在与否有着不可替换的重要作用,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君主是可以变换的,国家存在的基础就是是否以人民为根本,是否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古代的官民关系在当代就是干群关系,能否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关键就在于领导拥有怎样的群众观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群众观点”,号召走“群众路线”。借鉴“民惟邦本”的民本理念,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在领导工作中,以服务群众为目的,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代的领导干部也只有坚持事事走群众路线、处处为群众谋利益,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聯系,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的干群关系,才能建设成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和谐富裕的中国。
三、结语
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客观地分析和看待,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用儒家民本思想的精华丰富和启示当代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
参考文献: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朱璐.儒家民本思想释义[J].岭南学刊,2012,(2).
[3]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国学整理社,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