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方谈话”的理论创新
2013-05-16徐正杰
徐正杰
摘要:“南方谈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成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一系列思想和理论问题,尤其是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南方谈话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南方谈话;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018-02
一、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廓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揭示了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主要包括生产力理论,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加发达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实行产品经济理论,商品和货币消失,价值规律不再发挥作用,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国家政权失去政治性质,只是维护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管理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认识,主要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提出的一般论断,还需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他们历来不主张对未来社会做任何具体的描绘,没有也不可能为后人提供建设社会主义的现成答案,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论变成了现实,在十月革命前和十月革命后的战争期间,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致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论十大关系》以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名论断的发表,就是当时初步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结晶,但50年代末期以后,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上开始发生严重的“左”倾错误,后来又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中断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最终未能找到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1]137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本质,并开始否定传统社会主义观念,1978年9月,他指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980年前后,邓小平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了大量论述,并正式使用“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概念,1986年他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体现在人民的物质生活方面。社会主义首先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搞两极分化。1987年他又指出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界定为发展生产力,说明他开始从整体上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1990年12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体现。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南方谈话”中他具体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这一概括既讲了生产力又讲了生产关系,既指明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性。
二、对发展生产力的紧迫性和改革的重要性做了进一步阐述
邓小平以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1989年5月,他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1992年春,他在视察我国南方时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应大力发展生产力,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列宁也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他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3]邓小平提出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来抓,这也是对马克思列宁的运用和发展,而要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要想加快发展步伐,就必须敏锐的把握世界科技进步的最新趋势,大力推进科技和创新,用先进的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邓小平指出:“经济发展的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377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依靠人才,经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事关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因此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努力创造出人才辈出的新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邓小平在强调发展的同时,也辩证的阐明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邓小平在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阐述了改革作为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个提法在当时看来是正确的,但却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邓小平既强调革命在解放生产力中的突出作用,同时又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370改革的思想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大的反响,最重要的是他对生产力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作为生产力主体要素的劳动者,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企业素质的提高,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改革也进一步解放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科技的进步。总之,把改革也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动力,把改革放到与革命同等重要的地位,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学说的新发展。
三、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都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体现在经济体制方面,认为经济体制是体现意识形态最本质的一个特征,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开始重新思考计划和市场的关系。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提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4]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会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这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提法虽然没有很大的进展,但是更明确一些,给予市场经济以一定的地位。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87年,他又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他能夠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就可以利用市场为自己服务。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已经取得巨大进展,但是人们仍然存在疑虑,社会主义是否应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下经济建设是否会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因为在传统认识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都没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在这种片面僵化的思维模式指导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因此,为了消除人们的疑惑,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做了详细论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373这一论断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们对发展市场经济的疑虑,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在“南方谈话”的指导下,199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下来。1993年12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不断发展的阶段,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实践经验。
总之,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是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得出的结果,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