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学习党史国史的重要前提

2013-05-14宋月红

前线 2013年9期
关键词:国史历史观唯物史观

宋月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6月25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学习党史、国史特别是新中国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源泉。学习党史、国史,必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块基石。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首传真”者——李大钊,在《史观》中指出:“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这一正确的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今年是马克思逝世130周年。130年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正是马克思的这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迄今为止“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它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科学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基本原理,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决定社会面貌、决定社会从这一制度发展到另一制度的主要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它消除了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不但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且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一次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人民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研究的途径,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一切矛盾各种不同趋向的根源。自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近170年来,人类社会由此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革命和社会变革,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马克思主义在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的结合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在与唯心史观的比较和斗争中,为人类社会认识和把握自身历史发展的规律,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

唯物史观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一传播到中国,就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日益加深,特别是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姿态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根本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李大钊1919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特有的唯物史观”,指出这一历史观有两个要领:一是“关于人类文化的经济的说明”,即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二是“社会组织进化论”,即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开来,就以其彻底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920年9月16日,蔡和森写信给毛泽东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显然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以唯物史观为人生哲学社会哲学的出发点。结果适与有产阶级的唯理派相反,故我们今日研究学问,宜先把唯理观与唯物观分个清楚,才不至堕入迷阵。”次年1月21日,毛泽东复信说:“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正是有了唯物史观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我们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不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从根本意义上说,党史、新中国历史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逻辑有机统一的历史进程。

唯物史观是我们正确认识党史国史的思想理论根源。历史观的形成,来源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及其对这一历史的认识;正确的历史观的树立,还需要通过学习、接受和掌握正确揭示人类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而获得。我们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创造了党史和新中国历史。学习这一历史,就要在思想认识上学习、掌握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世界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不断出现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无不与党史、与新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联系,因此迫切需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学习历史特别是党史国史,深入探索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入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趋势与特点。当前,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在一些方面和领域中并不牢固,甚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有些干部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还不甚了解,有的认为唯物史观已经过时。面对党情、国情和世情的深刻变化,不懂得唯物史观,就不能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领导干部不懂得唯物史观,就难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迫切需要在学习党史国史中坚持和巩固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宋明晏

猜你喜欢

国史历史观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浅谈中职学校的“历史观”教育
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党史国史教育的思考
国史新记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国史”点校往事
中共党史与国史之关系研究述评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