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信息化改造与示范
2013-05-14何佳
摘 要:企业管理专业的现行教学体系中,往往以讲授为主,实训内容缺乏。《运作管理》课程作为该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尤为突出。从而导致学生由于缺少对运作管理内容的感性认识,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不好理解、缺乏学习热情,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完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采用信息化技术对该课程进行改造,已成为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必然趋势。我们通过几年的课堂实践,发现在授课中引入信息技术工具,增加实训项目,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而对《运作管理》课程进行信息化改造的经验,也同样可为企业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信息化改造;模式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信息化改造与示范》,编号JG200913-163。
1 课程信息化改造的必要性
企业管理专业的现行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只有少数专业课程设置了实训项目,且实训又往往限于将学生带到企业去看一看,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企业的直观感受,更缺乏企业管理中的实际操作经验,教学效果不理想。而提高学生企业管理实践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用计算机模拟企业管理流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并参与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运作管理》是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由于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由于突出。老师普遍反映该门课程不好教,学生积极性不高;而学生则由于缺少对生产与运作管理内容的感性认识,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不好理解、缺乏学习热情,其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完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造,也有一些高校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但尚未有系统、可推广的研究成果形成。同时由于各高校情况差别较大,条件参差不齐,导致其在国内的研究总体发展缓慢。如“211工程”院校基础厚、投入大,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上具有较大的优势,而其它普通院校则由于基础薄、投入有限,对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改造难以起步。此外,目前国内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现实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导致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仍然是教材式的、缺乏实践价值。
我们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将信息化技术引入教学,用计算机系统模拟企业的生产实际,使学生将能够在计算机模拟系统中直观地感受企业运作的流程并参与操作。学生可借助电脑来模拟企业生产运作过程,并置身商业实战场景,通过处理随机设置的各种数据,解决企业生产运作中的实际问题,实地体验商业竞争的激烈性,从而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好地促进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
2 《运作管理》信息化改造模式
根据该课程的结构体系,我们将信息化实训内容分基本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两个阶段进行,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基本能力培养。本阶段立足于帮助学生掌握运作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熟练使用信息化工具应用本阶段所授知识点;共设计5个教学模块,其中必修3个,选修2个;主要使用软件MS Excel。
第二阶段:综合能力培养。在完成第一阶段培养后进入该阶段,设计4个模块,必修3个,选修1个,本阶段是《运作管理》课程主体内容;主要使用软件和工具为MS Excel、系统仿真软件、ERP软件。
2.1 第一阶段:基本能力培养
目标:培养学生在运作管理课程中使用常用、简易的应用工具、软件和游戏,完成运作管理中基础知识的学习
1、模块1 - 产品预测方法操作实验(必修)
课程模块的设计思想和教学目标:通过利用Excel表格指导学生利用学过的产品预测方法进行实践性操作,使学生能够通过操作掌握预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能够正确地运用所学的预测方法解决市场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课程模块内容:对于某油笔生产企业,需要生产不同型号油笔。企业提供近几年所生产不同型号油笔的销售量,学生根据已有数据,分析不同型号油笔的销售量,根据所学预测知识,利用Excel表格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不同预测方法适用于不同情形。
工具软件要求:MS Excel
课程模块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讲授1学时,演示20分钟;学生课堂学习操作25分钟;课外练习2学时。
考核内容与方法:完成软件操作,随堂对结果进行分析并讨论。
2、模块2 - EOQ模型(必修)
课程模块的设计思想和教学目标:通过EOQ数值模拟培养学生进行经济订货批量决策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简单软件进行最优订货批量的决定。
课程模块内容:利用MS Excel软件建立模拟系统,通过案例参数的输入,学会系统的操作,分析并理解模型的敏感度,学习比较(s,S)等订货策略。
工具软件要求:MS Excel
课程模块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讲授1学时,演示25分钟;学生课堂学习操作20分钟;课外练习1学时。
考核内容与方法: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完成软件操作课堂练习,及课后数值案例分析。
3、模块3 - 线性规划问题实验(必修)
课程模块的设计思想和教学目标:通过设定具体场景,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线性规划模型的知识建立具体问题模型,并给出解决方案。
课程模块内容:某企业生产的计算机电脑桌由三种型号不同的木板构成,给出木板尺寸和成本,电脑桌尺寸和销售价格,构建模型,寻找最佳盈利点。
工具软件要求:MS Excel
课程模块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讲授1学时,演示10分钟;学生课堂学习操作25分钟;课外练习2学时。
考核内容与方法:完成模型构建和实际操作。
4、模块4 - 运输问题实验(选修)
课程模块的设计思想和教学目标:通过设定具体场景,指导学生利用所学运输模型的知识建立具体问题模型,并给出解决方案。
课程模块内容:某企业生产的计算机销售给4家企业(C1,C2,C3,C4),计算机由5家工厂生产,定期把生产的产品运输到指定的四个仓库(W1,W2,W3,W4),再由这四个仓库运输到4家企业。给出企业,仓库,工厂位置,运输成本等信息,构建模型,寻找最佳运输路线。
工具软件要求:MS EXCEL
课程模块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讲授1学时,演示10分钟;学生课堂学习操作25分钟;课外练习2学时。
考核内容与方法:完成模型构建和实际操作
5、模块5 - 设施选址问题(选修)
课程模块的设计思想和教学目标:通过使用盈亏点平衡法与重心法,分析和理解不同选址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处理设施选址问题的基本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简单软件进行合理的设施选址。
课程模块内容:利用MS Excel软件建立模拟系统,通过案例参数的输入,获得设施选址结果,作比较分析。
工具软件要求:MS Excel
课程模块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讲授1学时,演示25分钟;学生课堂学习操作20分钟 ;课外练习1学时。
考核内容与方法: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完成软件操作课堂练习,及课后案例,提交报告。
2.2 第二阶段:综合能力培养
目标:培养学生在运作管理中使用较为综合性的工具软件,完成具有较强应用背景的实际问题的求解。
1、模块1 - 啤酒游戏实验(必修)
课程模块的设计思想和教学目标:模拟啤酒生产、销售、消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运作,通过本模拟,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课程模块内容:假设供应链由4个环节——生产厂商、经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构成,相邻环节之间存在物流(啤酒)和信息流(订单),上游环节根据下游相邻环节发来的订单安排生产或订货。给出各自存货成本,要求学生制定各自的订货策略,使得自己所在的整个供应链总成本最小。
工具软件要求:工具软件要求:Beer game模拟软件
课程模块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讲授1学时,演示20分钟;学生课堂学习操作25分钟;课外练习3学时。
考核内容与方法:完成软件操作课堂练习,及课后的小组数值实验与分析,提交实验及分析报告。
2、模块2 - 项目计划实验(必修)
课程模块的设计思想和教学目标:通过设定具体场景,指导学生利用所学项目管理的知识建立具体问题模型,并给出解决方案。
课程模块内容:两个企业进行一个合作项目,项目涉及产品配件自产、外包、资金安排等内容。每个企业分别生产产品的部分配件,同时联系相应协作厂商生产外包件,项目前期阶段由企业1负责资金筹集,后期阶段由企业2负责资金筹集,产品构成和相关工序信息给出,利用网络图,关键路径等项目管理方法构建产品工期路线图,成本结构图等,建立任务分解安排,工期计划,成本计划和资金计划。
工具软件要求:MS Project
课程模块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讲授1学时,演示10分钟;学生课堂学习操作25分钟;课外参观企业。
考核内容与方法:完成模型构建和实际操作。
3、模块3 - 质量管理设计实验(必修)
课程模块的设计思想和教学目标:通过设定具体场景,指导学生利用所学质量管理的知识建立具体问题模型,并给出解决方案。
课程模块内容:由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物流服务商组成某产品供应链。针对产品供应流程,运用六西格玛方法优化该流程,给出优化后流程和优化前流程的质量比较分析报告。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供应链流程质量改进的方法,并通过实践参观学习如何进行供应链流程质量改进。
工具软件要求:SAS的JMP软件
课程模块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讲授1学时,演示10分钟;学生课堂学习操作25分钟;课外参观企业。
考核内容与方法:完成模型构建和实际操作,通过实践比较实验结果与现实差距。
4、模块4 - 运作管理综合实训(选修)
课程模块的设计思想和教学目标:通过模拟运作一个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运作管理的方式、方法,并能够体验企业各环节的关系。
课程模块内容:设定一个制造型企业的基本数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该企业进行模拟运作,需要对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财务、研发等环节做出决策。通过该实验,学生对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运作流程、原材料采购和供应链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具软件要求:金蝶K3软件、ERP沙盘
课程模块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讲授、演示2学时;学生课堂学习操作6学时。
考核内容与方法:完成实际操作运用,分析实践结果,总结经验。
3 改造效果总结
通过三年多对《运作管理》课程信息化改造的实践,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学习兴趣得到增强,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运作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传统的理论教学往往显得生涩而枯燥,通过信息化的改造,学生理解起理论来要容易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更易于向学生阐释重、难点。同时,学生通过实验项目的操作,对教学内容也掌握得更扎实一些。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对该课程的信息化改造还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同时该课程的改造经验也可推广到企业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中。
参考文献
[1] 徐松杰.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进[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9(4):71-74
[2] 孙保全.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问题探讨[J],2010(6):145-146
[3] 李芳,叶春明. 《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工业工程 2009(4):135-138
[4] 谢江. 多媒体与网络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模式[J],职业圈 2007(19):131-132
作者简介
何佳(1982.9— ),女,四川内江人,内江师范学院,副教授,国际金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