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的繁荣

2013-05-14张平

卷宗 2013年2期
关键词:山阳淮安运河

张平

本文试图以淮安河下镇的繁荣为例,来探讨明清时期中国沿运城镇经济的发展,并试图大胆勾勒中国古代城镇经济发展的依赖性因素。

河下镇位于淮安城西北。“河下镇为山阳辖境……郡(指淮安城)有城三:南曰旧城,北曰联城,又北曰新城。(新城)之西、联城西北……河下也。”1这里地处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是古北辰镇的一部分,又名满浦坊,最早是山阳池形成的沙洲。“按河下围,东至新城城根,西至西圩濠,南至运河,北至市河,周八里有奇。”2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平江伯陈开清江浦,导淮安城西管家湖(亦称西湖)水入淮,运道改经城西。由于这里地势卑下,且处黄、运之间,遂有“河下”官名。

河下镇的繁荣得益于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河下镇的区位优势首先是北枕黄河,西临运河,水路运输便利。中国历代盐、河、漕、关都关乎国家大计,明清也不例外。“自明改运道,径指城西,贾舶连樯,云集湖嘴(即河下),繁滋景象,落权舆。继以盐商纷然投足,而后人文蔚起,甲第相望。志乘标扬冠冕,阖邑称鼎盛者,垂三百年。”3至“明中叶司农叶公奏改开中之法,盐策富商挟资而来,家于河下,河下乃称极盛。”4“清初设淮北盐分司暨盐掣并驻河下,群商亦萃于此”5。河下成为淮北盐必经之地,是“万商之渊”6,居民亦多从事与食盐相关之事,“男不耕耘女不织,笑指盐引有正额。”。7“食力之家不下数千户,东西相距几二十里”8,使河下达到鼎盛。所以黄茈升说“河下背临新城,当时之盛,鳞横,衡宇骈接。夕阳樊寺,杨柳红桥。……每一登眺,金碧满目。虽古都会,何以加兹。”9黄钧宰也记载:山阳“西北五里曰‘河下,为淮北商人所萃,高堂曲榭,第宅连云……一时宾客之豪,管弦之盛,谈者目为‘小扬州”10。

河下区位的第二个优势是: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即河下依托“淮水东南第一州”美誉之称的城市——淮安。明清两朝定都北京而“天下财赋,半出江南”11,于是两朝便着力修浚南北京杭大运河。由于淮安“居两京之间,当南北要冲,纲运之上下必经于此,商贾之往来必由于此,一年之间搬运于四方者不可胜计”12,“为南北水陆辐辏”13“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咽喉要地也”14,所以,明清两朝漕运总督驻节于此,并设立淮安关。淮安从此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俨然为江北一大都会”15“舳舻衔尾,北负锺至,百货骈集”16,“日观千樯通贡篚,云旌双廓引清笳。”17为利于粮货的转运,明洪武三年(1370)、永乐二年(1404)分别在新城东门外至河下沿线建“仁、义、礼、智、信”五坝。河下淮河五坝为民船、商船盘驳转搬之地,帆樯云集于此。明永乐间,平江伯陈沿清江浦建船厂十座,河下亦成为造船物质的集散地。随着盐业文化的提升,不断提高了河下古镇的发展品位。

由于运河的漕运便捷,大量商贾涌入运河沿线城市。当时淮扬段漕运物资,包括盐业、粮食等,从扬州邗江至淮安末口,再由末口用车转运到河下运河码头。于是此地便形成了以淮安为中心,以运河为纽带的“城镇链”。河下依凭这一“城镇链”以及漕运总督的驻节和盐运批验所的迁移,其交通和行政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出来。这两个优势的发挥使河下成为南北物资运输集散地,并吸纳大量过往人员,富商大贾也纷至沓来。据《淮雨丛谈·考证类》记载:“郡城著姓,自山西、河南、新安来业鹾者,有杜、阎、何、李、程、周若而姓……”这些侨民宿贾的聚居,使河下迅速形成“东襟新城,西控板闸,南带运河,北倚河北,舟车杂还,夙称要冲,沟渠外环,波流中贯,纵横衢路,东西广约五六里,南北袤约二里”的闹市名区,“淮郡城外第一大聚落也”18,也成就了河下明清两代历三百余年的繁华兴盛。清康熙、乾隆二帝都曾巡视河下,可见当时河下在朝廷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但到清朝末年,由于一是道光年间“纲盐改票”,河下失去盐业之利;二是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由山东入海,郡城之北的黄河变成废黄河,河下失去黄河运输之利。三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津浦铁路筑成,同时海运也随之兴起,河下失去了运河水运之利;四是清末至民国期间战争和盗匪猖厥,河下遭受严重破坏。因而河下逐渐萧条衰落。

综上所述,河下古镇,临近淮河,依托运河。明清之时,运河盛,河下荣。河下的繁荣得益于当时全国经济发展、全国市场的流通及当地的行政优势、区位优势与市场流动性等共同作用。这种流动性市场既是依托于淮安市场,又是沿运市场圈的一部分。它包括水运的流动性,也包括市场的流动性。其中水运的流动性指区位因素——依赖运河,“水通则市活”;市场的流动性既是依托于淮安市场,又是沿运市场圈的一部分,“市活则兴盛”。但它会也随着行政优势(如盐法制度改革、掣验所的变迁等)的丧失、水运阻滞(引起淮北盐运线路、物流集散地变化)而陷入困境。这在河下的历史盛衰有着很好的证明。

另外,如前所述,河下市场依托于淮安市场,并成为沿运市场圈的一部分。明清之时,中国商品沿着运河进行南北流通,从而促进运河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这种流通不仅仅是沿运城镇,还包括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城镇都深入其中,使得明清中国东部半壁江山商品经济大飞跃,更使得东部经济远远超过中西部,奠定了今日中国经济之格局。在东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粮食、蚕丝、盐业等都纳入商品流通范畴进行交换,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西部仍以农业为主,从而在明清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左农右商”19。这种趋势也与中国今日之格局是紧密相关

的。

参考文献

[1](民国)王光伯《淮安河下志》卷一《疆域》。

[2](民国)王光伯《淮安河下志》卷二《围寨》。

[3](民国)王光伯《淮安河下志》卷一《疆域》。

[4](民国)王光伯《淮安河下志》卷一《疆域》。

[5] 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卷四《漕运》。

[6]吴锡麒:《还京日记》,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五帙。

[7]丁宴、王锡祺:《山阳诗征》卷二十五《淮北盐政歌》。

[8]乾隆《山阳县志》。

[9]丁宴、王锡祺:《山阳诗征》卷二十八(黄茈升)《〈西头书屋四咏〉序》。

[10]黄钧宰:《金壶浪墨》卷一《纲盐改票》。

[11]季开生《谨陈民情疏》。

[12]邱浚《大学衍义补》卷三○《制国用·征榷之课》。

[13]光绪《淮安府志》序。

[14]光绪《淮安府志·漕运》。

[15]光绪《淮安府志》序。

[16]《乾隆淮安府志》卷十四。

[17]吴承恩《秋兴》:“淮水风吹万柳斜,高楼飞燕识繁华。波翻漂母投金地,海近仙人泛斗槎。日观千樯通贡篚,云旌双廓引清笳。明珠不博枚皋赋,尊酒茅堂岩桂花。”

[18](民国)王光伯:《淮安河下志》卷一《 疆域》。

猜你喜欢

山阳淮安运河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念好“四字诀”探索文明实践山阳路径
迷途的山阳
《中国运河志》简介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寻得山阳好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