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隐喻的文学修辞价值

2013-05-14刘晶晶赵玉娟

卷宗 2013年2期
关键词:隐喻

刘晶晶?赵玉娟

摘 要:本文通过对隐喻这种语言现象的认知和领会,分析和探讨了隐喻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文学修辞价值,并提出了提高隐喻能力的是提高文学表达和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隐喻;语法隐喻;语言现象;文学修辞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河北省教育厅《语法隐喻的语用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SZ2010867

一、认知和领会隐喻—文学修辞的作用

隐喻不仅仅是诗人、作家才能使用的高雅的文字游戏,它是人类认知的结果。从语言学功能上看,隐喻填补了词汇的空缺,增加了表达的精确性和形象性。

隐喻语言是一种创新,语言学习者提升了隐喻能力就意味着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对整个民族乃至世界的进步都有推动作用。

隐喻能力是伴随着学习者的综合语言水平的上升而提高的,高校英语学习就是帮助学生进入英语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开始从中学的只关注语法、单词、口语的层面迅速转入学会语义表达和合理运用语法、文学修辞的表达层面。不但学会使用英语,还要开始注重语言的意境和哲学思辨。也就是说,学习者从 “通俗”语篇、“简单直白”的对话学习过渡到一些具有思辨性(argumentative or reflective)语篇。要实现这个过渡,真正提高语言能力,必须借助对于语言现象的认知和把握,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在此,笔者想和广大英语语言学习者共同探究隐喻在语言表达中的文学修辞价值。

二、隐喻的文学修辞价值

赵艳芳(2002,54)指出:“如果一种语言没有隐喻,其结果只有两个:要么它的表达力非常有限,只能用来表达非常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现象,这只存在于低级社会,要么它的词汇和表达式多的惊人。”

隐喻是一种十分普遍的修辞格,隐喻的使用精致而微妙。在使用隐喻时,我们所说的话字面上的荒谬是连我们自己也不会怀疑的。例如“He is a fox”,“He has a heart of stone”等,把人说成是只狐狸,说人有一颗石头心脏,都是明显不合情理的。对这些似乎是荒谬的话语,应该怎样做出合理的解释呢?单从语义的角度去寻求解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隐喻的使用和理解牵扯到语境的因素,语义学解决的是话语字面意义,在这个基础上考虑语境的细节。语用学把语言文字本身的意义和他们的使用者联系起来,实现了语言的文学修辞的价值。除了弄清一个单词、一个句子本身的意指外,语用学还要进一步弄清谁在什么情况下用了这个词或句子,他要达到什么目的,也就是说语用学要研究一个词、一句话在特定的语境中所具有的交际价值。语用学可对话语的隐喻意义做出解释。隐喻语言常以两事物间的类同之处为基础。例如,之所以把人比喻成狐狸是因为他们之间有性格上的类同之处——狡猾性;人的心和没有生命的石头之间的类同处便是坚硬无情这一属性。

“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对于比喻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的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欲高。”又如:童话《小王子》在富有诗意的淡淡哀愁中蕴含着一整套哲学思想,处处包含着象征意义,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确又隐晦,因此也就格外的美。这里的“象征”是意象、隐喻乃至神话的同义语。

要达到对语法隐喻的深层次理解、意会,需要得到心理学的帮助,在事物的类同之间建立起联想是理解隐喻的心理基础,进而实现对人、事、物进行深刻、尖锐评判,以简单语言形式表达丰富内涵并进行鲜明对比,充分体现语法隐喻的文学修辞效果。

Wilkins(1972:111):“没有语法,能表达的东西很少,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在词汇语义的研究方面,很多语言学家对词汇的“一形对一义”或“一义对一形”得这种能指和所指关系提出了质疑。更多的语言学家倾向于认为尽管人类最早在创造语言符号时,这些语言符号只有其最初的表达含义,但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人类又给这些作为语言符号的词赋予了新的含义。从而使词语摆脱了“一形对一义”的桎拷,有了其扩展意义。因此词汇的内涵丰富了,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特征,也同样出现了词汇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时间所表达的意义不同。也因此出现了词汇隐喻、语法隐喻等。为了表情达意的更丰富和更具内涵,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频频出现。传统的隐喻概念指发生在词汇层面的隐喻化过程,而语法隐喻则发生于语法层面的隐喻化过程。词汇隐喻在语法形式上没有变化,在意义上有变化例:a. The country exports tropical fruit.

b. We enjoy the fruit of our labours.

例句中的fruit ,在a句中是本义的‘大地的产物,在b句中是隐喻的‘动作的结果,这是词汇隐喻。

而语法隐喻的词语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语法性状,如动词或形容词化为名词,连词化为动词。

例:a. This pudding has two pounds of fresh fruit in it.

b. These apple trees have always fruited well.

语法隐喻处理的是不同的能指(“动词”和“名词”),同样的所指(“过程”)。因此语法隐喻是在不同层次之间的重新排列,是将语义重新映叠于词汇语法之上。

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人们可以改变语义与语法的对应关系,可以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把句子转化为词组。这种转化就是语法隐喻,它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种语法类别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

例1. a. If the item is exposed for long will rapidly deteriorate.

b. Prolonged exposure result in rapid deterioration of the item.

2. a. He couldnt fall asleep.

b. His sleeplessness.

以上两个句中b句都是a句的隐喻。

在人际隐喻中,为了表达更多的情态,情态的体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如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而语气可以由多种言语行为进行转换,起到文学修辞的渲染作用。

例:情态隐喻:

a. Probably that pudding never will be cooked.

b. I dont believe that pudding ever will be cooked

情态隐喻表现在原来由情态动词体现的情态语义可以由词汇语法层次的其他形式体现。a句中的Probably 和never由b句中I dont believe 小句体现。

语气隐喻:

You shouldnt say such a thing.

How could you say such a thing.

a句是陈述句,b句是a句的隐喻句,是惊叹句,表达力更强,但它们所表达的语义是一样的。

有时隐喻的喻意和字面意义是完全不相符的。如:1.Time is money.2.She got all steam up.3. You make my blood boil. 通过与具体的真实概念进行类比,隐喻能形象地、淋漓尽致地抒发出强烈的感情。

隐喻的认知理解过程之所以困难,根本原因就在于隐喻的运用造成了语义冲突。而正是这种冲突,表达了仅仅通过文字表面直接陈述所很难甚至无法表达的内容,也因此体现的了隐喻的文学修辞价值之大。

例:Also, he had money in his pocket, and; as in the old days when a payday, he made the money fly. ---- Jack London.

在句中,作者用来隐喻他挥金如土,辛辣的讽刺了他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本性。隐喻通过词义的转移和延伸以及想象空间的扩展,言简意赅的构成一幅精彩、生动、形象的画面;充分体现了隐喻的语用价值,发挥了文学修辞作用。

三、结语

理查兹曾说过:“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隐喻使用者态度和隐喻表达的意义是紧密相连的,隐喻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特定的交际价值。从语言学功能上看,隐喻填补了词汇空缺,增加了表达的精确性和形象性。语法隐喻有修辞、语言学、认知和社会功能。认知语言学更加注重语法隐喻认知的形成机制、工作机制及表征模式(束定芳 2000.)。它体现的是一种抽象思维,需要较高级的抽象思维和脑力劳动。

维果茨基指出:“外部语言是思维向语言的转化,是思维的具体化和客观表现。”(维果茨基143)人们对真实世界的体验和观察获得了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语言体现出来。

莱可夫和约翰逊也指出“隐喻的主要功能是用另一种经验去部分地理解一种经验。这样,相似点既可以预先存在在孤立的相似点,也可以是创新的。”既然是创新的相似点,这其中必定包含了隐喻构筑者主观的经验、联想和认知的努力。同时彰显出隐喻带来的文学修辞效果的巨大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向荣. 隐喻语用功能研究 咸宁学院学报[J].2006年8月,第26卷第4期。

[2]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3]郭明州,董杰 . 语法隐喻浅析,安徽科技学院学报[J]2010,24(4):73-76

[4]张迪,语法隐喻与演讲语体的功能语言学分析,大连大学学报[J].2007年8月,第28卷,第4期

猜你喜欢

隐喻
汉韩“风/바람”的隐喻对比研究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电影的隐喻本质
“足”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 的隐喻研究
从“隐喻意义”的流变看尼采和德里达的隐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