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穷吃
2013-05-14王志坚
王志坚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以《聊斋志异》闻名于世。他一生家境窘迫,仕途坎坷,历尽磨难,靠粗茶淡饭也走了76个春秋,这不能不说与他的饮食之道有关。
敢恨食无余
蒲松龄四次应试举人都落第了,至71岁时方为贡生。
蒲松龄不会治产理家,因此长期穷愁潦倒。这一年他到济南居留,早餐吃的啥?有一首题为《客邸晨炊》的诗说得很清楚:“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屋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短短数语,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动情景。特别是后面两句诗,说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黄花菜),用于佐食小吃的情景。蒲松龄所记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饮食,也正是山东大部分地区的日常饮食习俗。山东民间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种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米绿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等。
蒲松龄科举失意和生活穷苦,品尝美食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奢望,好不容易有人邀他美餐一顿,可天公又不作美。
那年冬天,蒲松龄的好友王八垓烹了一只肥羊,邀请蒲松龄前去共享美味。蒲松龄很高兴地答应了,不料临行时因下雪受阻未能成行,他深感遗憾,懊悔多日,为此写下了《戏作烹羊歌》,诗中写道:“生平百事能知足,中岁多病思粱肉。高斋偶然列珍肴,三十五指攒纷纶。匕箸摩戛刺双眼,顾盼遂如风卷云。故人烹羊期初七,开函忻忻动颜色。突然天阴雪崩腾,路滑雨湿行不得。”蒲松龄为此感叹不已。
直到晚年,他还留下“年来肉食贵,久绝肥甘想”“此身幸顽健,敢恨食无余”等诗句,为自己不能经常品尝到精美的佳肴而感慨。
益寿菊桑茶
蒲松龄也算得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位茶学家。他身体力行,在自己住宅旁开辟一个药圃,种了不少中药,其中有菊和桑,还养蜜蜂。他广聚民间药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药茶兼备的“蜜饯菊桑茶”,既止渴又健身治病。
菊桑茶成分含蜂蜜、菊花、桑叶、枇杷叶等。其制法是先用药碾槽碾成粗末,用蜂蜜100克蜜炙,而后用纱布袋分装,每袋5~10克,每次1袋,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2袋。他深知几味药的特性,并写于《药崇书》中:菊花有补肝滋肾、清热明目之效;桑叶有疏散风热、润肝肺肾、明目益寿之效;枇杷叶性平、味苦,功能清肺下气、和胃降逆;蜂蜜有“长寿之品”之誉,具有滋补养中、润肠通便、调和百药之效。四药合用,相得益彰,有祛暑、清毒、明目、消积、通血脉、健心脾的功效,不失为一贴补肾、抗衰老之良方。
蒲松龄在家乡柳泉设了一个茅草茶亭,就是用这药茶方泡茶,每天清晨和妻子陈淑卿在门前摆上一只口小腹大的磁罂,磁罂里盛着苦茶,又在桌上放一把烟叶,见了过路人,就邀请歇坐闲谈,搜奇索异;随客人的便,渴了就请喝茶,倦了就让抽烟,直到聊尽为止。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动笔写《聊斋志异》,40岁成书,书中490多篇文言体小说,就是这样搜集素材而得到的。
摘自《饮食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