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一套丛书背后的文化复兴运动

2013-05-14唐磊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19期
关键词:宝库历代鹏程

唐磊

30年前,杨克齐刚入职时,他所在的台湾时报出版公司正在编辑《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一整套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重述的书售价20000多台币,当时相当于台湾中学教师两三个月的工资。

2013年5月,《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简体版在北京首发,作为台方代表的杨克齐已是时报出版的副总。他回忆当年台湾经济起飞,很多家庭买了新房,时报出版就和建设公司合作,给户主定制精致书柜,把《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整套摆在家里,买房送书。“我也跟时代华语(大陆简体版出版公司)做发行的朋友们分享,也可以给你们参考,对销售可能会有帮助。”杨克齐笑着说。他承认这套曾在台湾火爆一时的书籍,“现在已经卖得比较慢了。台湾年轻人也是不看书。”而现在引入大陆,不知会引发怎样的评判。

为推动八百万人口的融合

1966年11月,蒋介石赞许陈立夫、孙科等1500人联名发起的倡议,以每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日为中华文化复兴节。次年7月,“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在台湾成立,蒋介石任总会长。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重视中文和历史教育。

如今已是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时报出版”)协理的张维新,当时正读小学,学校的大走廊上挂着“礼义廉耻”几个大字,这也是台湾所有学校共同的校训。小学课本中会有一些浅显的古文,从初中到高中逐渐加深,并有单独一本古文课本,《论语》和《孟子》都是必读。学生时代,张维新能篇篇默写出《论语》和《孟子》,这些都在当时中考和高考的考试范围内。

“1949年,两百万人随国民党到台湾之前,岛内已有六百万居民,他们被日本统治了50年,很多人受的都是日本教育。这是一道很深的鸿沟,常有冲突。”张维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日据时期的台湾,学校禁授中国历史,“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从社会生活、教育学校、家庭,让八百万人口融合。”

经典古籍的重排出版工作,在台湾一直有出版社做,当时连《金瓶梅》出版发行都没有问题,只是不鼓励学生阅读。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创立了很多专职机构,其中学术出版促进委员会专门负责整理并出版古文典籍,改用白话文或加注的方式,以方便青年人阅读。《孟子今注今译》《老子今注今译》《白话资治通鉴》《白话史记》等,都在那个时期出版。

1975年,《中国时报》成立时报出版社。上世纪70年代末,时报出版启动《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由时任《中国时报》副刊主编高信疆牵头负责。时报出版董事长孙思照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们没有预测过这套书的销路,当时就是一个文化传承的使命,不计成本去做。”

口语 白话 生活化 平民化

为了让台湾年轻学生能对经典古籍感兴趣,时报出版决定将这些古籍重述为口语化、生活化的故事,让青少年不至排斥。

“那时的台湾青年人都希望到美国留学,青年不仅对科技,对西方的文学艺术都是感兴趣的。”《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作者之一、前台湾南华大学创校校长、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中西文化论战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在走现代化的路子,学校课程设置、城市建设布局都是,传统很快被丢失了。”

时报出版先是在25.3万册古籍中挑选出50多部易于改编的作品,并为每部古籍邀请一位知名学者、作家进行改编,时报出版的唯一要求是将这些古文变成青少年喜欢读的书。

被挑选改编的书包括四大古典名著、《论语》《孟子》《史记》《资治通鉴》《世说新语》等等。这样的标准与之前在台出版的《古籍精著精译》有很大不同,之前只有《论语》这类才会被认为是经典,《西游记》等不在其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选择标准扩大了,囊括了小说、戏曲、唐诗宋词、科技史等。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黄庆萱受邀改写《西游记》,因为工作繁重,经时代出版同意后,他让学生龚鹏程执笔改写。龚鹏程对章回体《西游记》很熟悉,他从120回选了有代表性的故事,从1978年开始,用不到半年就完成了20万字。改编后的《西游记》就如一本童话小说。

时报出版收到《西游记》书稿后很满意,邀请龚鹏程协助编辑部看稿,参与《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辑工作。只要有书稿到,龚鹏程就会拿回去看,然后把意见反馈给编辑,再由编辑斟酌后和作者沟通。

由于选出的经典古籍类型差别较大,出版社没有给作者下“套子”,只要求面向青少年。“希望把经典文化往下扎根,所以做的比较口语、白话、生活化、平民化,让大家容易接受。” 时报出版董事长孙思照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改编者大多是年轻的,不是找当时就德高望重的,他们都很乐于参加,没人拒绝。”

但有些书稿的处理并不符合要求,不似想象中“通俗易懂”,或者在某些段落的理解上发生偏差,最终都被一一重新修订,有的书甚至重写。

项目启动时,《中国时报》的营销已经开始,台湾岛内的电视台、广播都在大肆宣传,书籍还未出版,已有人上门订购。

《论语——中国的圣经》,1981年1月1日,《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一批十余本图书都已类似的面貌包装上市。

改变台湾 落地大陆

1983年前,《中国历代经典宝库》60本书都改编完成出版,每套书卖20000多台币。“那时候20000多吓死人的。”高价没有阻止热销。最初的两年,《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每年卖出上万套,出版社也支持读者分期付款。

之后,出版社推出便宜的简装版。很多父母也开始买给孩子,很多学校图书馆也常常不止订购一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中的很多书成了台湾青年学生的课外读物,甚至老师在布置暑假作业时,也会要求读某几本。后来这套书也吸引了很多成年人阅读。

“这套书出来的时期,刚好是一个转折,大家真正开始呼唤和认同中国文化。比如舞蹈演员开始借鉴京剧,现代诗不向西方学习了等等。这套书其实不是纯出版的活动,是社会运动。”《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作者之一的龚鹏程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其他出版社有些策划不成功,或者比较小,达不到这样的社会效果。有些则是在学术界有效果,如《联合报》编的《中国文化新论》,内容就比较深,不是青少年和普通人能读的。”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在台湾共有6个版本,不低于五百万册,再版的次数连时报出版也统计不清。现在每年仍会印,但已经卖得很慢了。

早在七八年前,就有大陆出版社找到时报出版,希望引进《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后者没答应。“我们想在大陆允许台湾出版社落地时自己出,这毕竟是我们的代表作。” 时报出版副总经理杨克齐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但他们一直没有等来这个机会,“如果再摆下去就没人要了。”

经过一年多运作,大陆的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将其引进。除了《台湾通史》未引进、根据时代变化改了一些书中副标题及原文解读外,未做太多改动。

“引进的原因是对台湾经典名著在校园的普及、质量和水平比较信赖。现在国内从领导到百姓都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就连领导讲话都引经据典。”时代华语副总裁宋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如果是对传统文化有个简单的装备,看这套书就够了。当然这套书有局限性,但对于我这个80年代老文科生来说,这套书中的《文心雕龙》等很多内容,都是我可以去补课的。”

猜你喜欢

宝库历代鹏程
青花志展览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历代论书诗选注《九势》
读书
审计意见、真实盈余管理与股价崩盘
《历代画谱类编》
历代竹林七贤主题美术作品的表现方式简析
晨雾
再谈历代状元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