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克强外交:言大义,也言实利

2013-05-14苏洁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19期
关键词:李克强外交总理

苏洁

上个世纪80年代,在北大念政法专业的李克强常随身带着个小本子,正面记着单词,背面记着单词的中文含义。没事拿出来翻翻,想不起单词的意思了,就看看背面的中文。外国教授来开讲座,碰到一个单词同学听不懂,李克强随口就能说出单词的中文解释。

这些大学同学回忆青年李克强的细节,从李克强开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出访活动不断增加之后,常为人津津乐道。作为少数能在公开场合用英语发言和交流的国家领导人之一,李克强“英语好”,似乎成了人们对于这位新总理的直观印象。或许当年李克强也未想到,苦读英语除了对阅读西方经典有帮助外,在必要的场合用它和外国友人开开玩笑,效果也不错。

“It will be a headline of your newspaper?(这能上你们报纸头条吗?)”5月20日,印度总统府广场前,听到人群中有人喊,正与印度总理辛格握手道别、准备离去的李克强停住了脚步,笑着问了喊叫者一句。

“Yes, yes!”这位要求补拍握手镜头的印度记者迫不及待地回答。李克强开怀大笑,“Once again!(再来一次)”。说着,他热情地再次握住了辛格的手。这时人群中爆发出了会意的笑声。

“开放、迷人、可亲”,这是在几番接触后,《印度时报》等媒体对李克强的评价。而为期9天、跨越欧亚大陆的密集行程,除了高层会见外,公开演讲、参观企业、发表署名文章,甚至走入当地家庭等的外交活动,也让世界从不同角度领略了这位中国新总理的外交风采。

他总能够拉近与人的距离

“这位男生身高1米76,肤色较黑,浓眉大眼,鼻直口宽,头发有点卷,虽然话不多,但很有分析力,非常精辟。”李克强的大学同学,如今的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如此描述当年的李克强。

如今,这位话不多、拍集体照总喜欢站在边上的北大学子,成为新中国的第七任总理,并站在了全球媒体的聚光灯下。而他亲切、自信、睿智的“李氏外交”风格,更成了迅速拉近与外国友人关系的桥梁。

5月24日,在瑞士访问的李克强一行参观了位于苏黎世郊区的古尔登贝格家庭农庄,并在客厅与农庄主人及当地官员茶叙。临走时,李克强送给农庄主人一个中国陶艺品,上面刻有一个中文“家”字。送礼物的同时,李克强还用中国古语“家和万事兴”来祝福农庄主人家庭幸福,事业兴旺。而农场则回赠一篮自产的果汁和苹果。

整个过程中,李克强亲切的态度,颇具幽默感的表达,给当地人留下了美好印象。而这是李克强一贯的风格使然。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出访期间,除了会见各国政要外,在匈牙利国会大厦阳台上喝咖啡、在伦敦机场与英国警卫合影的李克强,就已经让很多外国友人感受到了他“总能拉近和人距离”的魅力。

2012年4月26日到5月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应邀对俄罗斯、匈牙利、比利时和欧盟总部进行了正式访问。

当时随行出访的《中国日报》记者丁清芬事后回忆,“李副总理很善于将严肃的话题形象化,形成良好互动。”典型的例子是李克强在莫斯科大学的演讲。

演讲开场,李克强描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20多年前我曾访问过莫斯科大学,此时此刻有故地重游之感……20多年过去了,事遂人愿,莫斯科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留学生,目前就有1500名中国留学生在这里学习。”

演讲结束时,李克强更是邀请300名莫斯科大学的俄罗斯学生到中国研修、游学。“我们在中国等待你们!”一句话,引发了台下热烈的掌声和欢笑。

而每到一个国家,用该国语言和当地人打招呼,也成了李克强总理的必修课。西班牙语的“你好”,俄语的“谢谢”,虽不算标准,但却充满真诚的表达,让当地人备感亲切。

印度《经济时报》对这位中国新总理评价颇高。5月21日的报道称,几天来有关中印友谊和李克强个人魅力的话题绵延不绝。该报更是打趣地表示李克强俨然将印度首都新德里变成了“新德李”。

“如今的外交早已突破了政府对政府的范畴,更多地是面向民众、机构、企业等的多层次公共外交。李克强总理外交风格的特点非常明显,平实、清新,有利于打开外交新局面。”北京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保筠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除了懂得为客之道,李克强的待客之道也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今年2月19日,加拿大庞巴迪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布多昂一行来中国访问,希望寻求与中国制造业更多的合作机会。而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待他们的,正是李克强。

会面时,不太懂得与中国领导人打交道的布多昂显得有些拘束。李克强似乎感受到了客人的心境,于是谈起几年前会见布多昂的父亲、庞巴迪前总裁的情形,轻松化解了布多昂的拘束,气氛逐渐温暖起来。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看来,李克强总理“总是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无论是发表演讲还是在外交活动中,给人的感觉都是反应很敏捷,能应对各种状况。”时殷弘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

抛开热闹的寒暄、媒体的镁光灯、舆论的赞誉和注目,李克强的外交风格,一以贯之的务实。

5月23日,访问德国的前两天,李克强在德国的《时代》周报发表了题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署名文章。文章回应了包括“中德为什么能够越走越近?”“中德合作能继续有所超越吗?”等四个关于两国关系的疑问。

至此,在担任国务院总理以来的首次出访中,李克强共在出访国发表了三篇署名文章,此前两篇分别发表于瑞士的《新苏黎世报》、印度《印度教徒报》和《觉醒日报》,阐述中国的立场、态度以及未来双方的合作机会。

据统计,早在李克强以国务院副总理身份出访时,就曾在西班牙、德国、英国、俄罗斯、匈牙利和比利时六国的权威媒体发表过署名文章。

这些文章通常不长,中文版本在2000字左右。文章中,李克强形象地向对象国阐述“中国复杂的国情”,介绍“中国制造”,探讨彼此文化渊源、经济合作以及共同利益。而这一“借媒体发声,针对普通民众的”外交方式,被视为未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常态。

“在外国媒体上发文章,是中国外交新的尝试。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实际问题,显示了李克强务实的风格。”北京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保筠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日本经济新闻》认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希望借多种外交方式,为中国谋求与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作为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自然担此重任。除了发表文章外,在外交场合,李克强用“言大义,也言实利”的方式,为中国拓展外交空间。

事实上,在共青团工作时,李克强访遍世界各国,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而“言大义,也言实利”的外交风格,早在李克强进入国务院工作时期就有体现。

在国务院工作后,李克强经常会见美国的政治家。“他们和我谈话,坦率表示是为美国利益而来。我跟他们说,我是为中国利益工作。既然大家都讲利益,那好,利益就有共同点、汇合点。”李克强曾如此表示。

2009年以来,李克强有五次重大出访,先后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瑞士、西班牙、德国、英国、朝鲜、韩国、俄罗斯、匈牙利、比利时和欧盟总部。

2011年初,李克强访问欧洲三国,此前欧洲媒体的评价是“李先生很低调”。而正是这位低调的李先生,在访问欧洲期间,签署了价值上百亿美元的经贸协议及意向合同。

“在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在欧洲与企业家座谈时,李克强说。而他“中国将继续购买西班牙国债”的明确表态,对于正处于债务危机阴霾中的西班牙和欧元区而言,无疑是一份宽慰。

用德国《南德意志报》外交政策主编内留斯的话说,“一位美国副总统或经济部长访遍欧洲,宣扬欧美贸易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如今,李则选择了正确的话语,中国目标明确地致力于其21世纪的愿景。”

在公开演讲时,李克强引用了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哥伦布的话,“只要我们把希望的大陆牢牢装在心中,风浪就一定会被我们战胜。”语气中透着自信。

如今,李克强再度造访欧洲,媒体显然已经把他当“老朋友”了。访德期间,德国《商报》刊文称,默克尔的政策越来越“中国”。

至于真正的“老朋友”,李克强也照顾得很好。5月23日,在巴基斯坦访问的李克强,直呼巴国是中国的“铁杆朋友”,“中国网民称为‘巴铁,这是中巴友谊的真实写照。”言语间肯定着巴基斯坦“全天候伙伴”的地位。

“李克强是能把握大棋盘的人,他的务实态度,能够推进国际关系的平衡。” 北京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保筠如此评价李克强的外交能力。

“专业”的大国范

很多舆论形容李克强的外交风格平淡、朴实,不长篇大论,也没有抒情词藻。但他朴实言辞中透露出的犀利,则向外界传递着,正如一些地方官员形容的,“你糊弄不了他。”

事实上,早在李克强向世界展示亲和的“全方位外交”之前,在某些专业领域他就已经颇具国际名声。

2010年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了一项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新指标——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该指数包括三种经济指标:耗电量、铁路运货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的结合。

“克强指数”的诞生源于2007年,李克强与美国驻华大使的一次会面。当时,作为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接待了来访的美国驻华大使,对其表示,自己更喜欢通过上述的三个指标来追踪辽宁经济动向。

此后,“克强指数”被《经济学人》引用,并被评价为“更能反映中国经济现实状况”。

拥有北大法学学士学位、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李克强,总能在不经意间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专业背景。

2011年赴英期间,李克强与英国金融界人士轻松对谈。事后英国《金融时报》评价道,“李克强非常有理性和恰到好处。很明显,他对于经济事务十分熟悉,基础扎实、对新技术发展有强烈的兴趣”。

在成为“中国学历最高”的总理后,他同样时刻让国际社会感受到其“专业背景”。而被外界津津乐道的例子,是一次记者会上的“有罪推定论”。

今年3月18日,中国“两会”闭幕后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正式以总理身份与境内外媒体对话。当时美国媒体正在热炒“中国黑客攻击美国网站”的话题。于是在记者会上,美联社记者直接抛出了“中国是否会停止对美国的黑客攻击?”的问题。李克强听后,平静地反问,“刚才你说的话我怎么有‘有罪推定的感觉啊?我想我们还是少一些没有根据的相互指责,多做一些维护网络安全的实事。”

一句“有罪推定”,四两拨千斤,将质疑化解于无形。而随后,他对记者表示,平时会阅读国外媒体报道,并且很欣赏美国媒体提出的一个观点,“不同大国之间的冲突并不是必然定律。”

《华尔街时报》在第二天的报道中如此描述当时的情形,“作为回应黑客问题的中国最高级别领导人,李克强巧妙地否定了黑客行为,并把重点转移到寻求符合中美人民利益的合作上。”

温和中不失犀利的表达,成为李克强处理很多国际问题的风格。而这也反映了他作为一国总理的立场:捍卫国家利益。

2011年出访德国时,德经济部长布吕德勒曾跟李克强提出改变中国稀土出口政策,“要求中方不要增加西方获取稀土的困难”,被李克强拒绝。

在随后的中德工商界见面会上,李克强借演讲陈述了理由,“现在中国稀土储量只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供应量占世界的90%以上。中国依法规范稀土开发秩序,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可用竭资源、减轻污染损害的需要,也是实现稀土资源长期有效利用的需要。”反驳了布吕德勒对中国稀土出口政策的担忧。

而在上任总理后的首访中,李克强在表达友好的同时,也不避讳把敏感问题放上桌面。

与印度总理辛格会面时,就边界问题、跨境河流等“敏感”问题进行交流,不讳言彼此分歧;在瑞士演讲中指出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损人不利己”;与德国就对话解决光伏、无线通信产品等贸易争端达成共识等一系列举动,都在展示李克强积极、主动解决外交问题的决心,以及中国作为成长中大国的勇气、自信。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副院长金灿荣认为,李克强的外交风格具有很强的主动性。“过去基本上是人家做了一件事,我们反应。现在则是非常主动地出牌。这反映了新一届领导人强调以我为主的风格。”

2011年10月,朝鲜半岛局势紧张。李克强率团访问了朝鲜、韩国,这也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接连访问朝韩两国。这次中国在东北亚地区采取的重大和平外交行动,被外界评价为体现了“李克强敢于碰难,主动解决问题的外交风格”。

敢于碰难的李总理偶尔也有“轻松”的时候。5月25日,作为首访的最后一站,李克强抵达德国。当晚正是欧冠决赛之夜,李克强没有安排其他活动,观看了比赛的电视直播。而决赛刚巧在拜仁与多特蒙德两支德国队间进行。

第二天的访问活动中,李克强对德方人员说,“看完这场球赛之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德国队赢了!”此时,对于热爱足球的德国人来说,李总理递上了一张最好的外交名片。

猜你喜欢

李克强外交总理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李克强:RCEP谈判要踢好“临门一脚”
总理的“大屁蹲”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跟着总理去美洲
李克强的“高铁外交”成绩单
巴总统总理挺过审判日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