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自我救赎
2013-05-14斯蒂凡·巴龙
斯蒂凡·巴龙
上世纪90年代间,日本被称为世界经济的“病夫”,那十年也被认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因为那一时期,其每年的GDP平均涨幅仅为1.5%。
对欧洲,或更准确的说是欧元区17国,在过去的十年,刚刚经历了自己失去的十年。比日本更惨的是,欧元区17国年均增长率仅为0.9%,其经济表现则更为糟糕。这使得欧元区即将解体的言论变得猖獗。
现在这种言论开始销声匿迹。国家主权债务风险极高的五个欧洲国家——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曾经有个统一的称谓GIIPS,分别由五个国家的第一个字母组成。这几个欧元区国家,其国家主权债务的信用价差开始缓解。这要得益于欧洲中央银行做出的“尽一切努力维护欧元”的声明,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改变了市场态势。
当然,欧洲中央银行的政策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导致错估信贷、新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等消极作用。而目前政策的好处清晰可见——在发行人能够承担的利率下,市场参与者又愿意投资GIIPS国家的主权债务了。人们必须相信,欧洲中央银行会在通胀过高之前调整政策,逆转局势。
尽管在金融市场取得了成功,但欧洲实体经济想要达到“健康”状况,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最近谈到,全球经济呈现“三速复苏”格局:一些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另一些国家则正在恢复,第三类国家却处于煎熬状态。
第一类国家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组成。这些国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没有过重的预算赤字,并且公共债务相对于GDP的占比较低。
第二类以美国为主。尽管公共债务居高不下,但他们在减少私人家庭债务方面有进展,从而使得信贷环境、住房市场和就业有所改善,私人需求成稳定增长态势。
第三类国家的增长率要想到达满意程度,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欧元区和日本属于此类。这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停滞不前的人口数量。其后果在欧元区南部国家(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尤为明显,竞争力严重丧失。
后危机环境下的欧洲银行,其特点是低增长、低投资收益率,结果是盈利能力下降。2011年,美国银行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7.6%,而欧洲银行的报告是0%(如果不包括GIIPS,这个数字是5%)。与之相比,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竞争对手以17%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领先。
欧元区短期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切断脆弱的银行和主权债务之间致命的联系。虽然自金融危机以来,欧洲银行已经进行了结构调整,包括大量的资产重组,但欧元区银行的账簿上仍有太多的不良贷款。
欧洲需要全面的结构性调整,这不仅限于银行业,更在于欧元区的制度框架和框架内的各经济实体,这需要时间和决心。
过去的一年,欧元区对希腊进行了债务减免,成立了欧洲稳定机制(ESM),欧洲央行推出了直接货币交易计划。ESM的成立是为了防范新的债务危机的产生,而欧洲央行的新计划声称作为最后的贷款机构,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它将建立单一银行监管机制,以更好地协调各国的财政政策、国家债务限额和其他协议。这一计划短时间内获得17个国家的同意,显然是一壮举。
总之,欧洲经济复苏需要结构上的宏观改革。多年以来,许多成员国都在脱离市场的情况下给自己定价。他们未能控制薪酬和物价,因此失去了竞争力。首当其冲的就是德国。与前欧洲时代不同的是,这些国家再也不能通过货币贬值来恢复竞争力。他们唯一突破重围的方法,就是对内部贬值,这要求约束工资及价物(并非彻底削减)和在公共部门进行财政紧缩。
对内贬值的困境将通过结构性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的方式得到缓解。到目前为止,欧洲单一市场还没有产生增长的承诺。欧盟成员国在2000年通过的《里斯本战略》未能兑现。但《里斯本战略》的主要原则仍旧存在:通过更好的教育,加强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
在欧债危机中,年轻人受的影响最大。希腊和西班牙的报告显示,青年人的失业率超过50%。这就造成了社会紧张甚至动荡局势的风险持续增长。欧洲再也经历不起又一个失去的十年,如果想要保持站在国际事务的前列,欧洲一定要走出危机。
德国总理默克尔意识到,欧洲正处于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调整期,德国做好了准备,将尽一切努力捍卫欧洲在全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