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是冯小刚?

2013-05-14万佳欢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26期
关键词:贺岁片郑晓龙王朔

万佳欢

7月12日下午三点已过,央视2014年春晚新闻发布厅里的乐曲声终于渐渐弱了下去。几十名记者飞快扑到前排,死死盯向从后台步入会场的一队人。“前面的别挡!”后排的摄影记者大声抗议。

6月底,冯小刚出任春晚总导演的消息就被传得沸沸扬扬。发布会前,一份完整版春晚策划团队名单开始在网上流传。但除了冯小刚一句“哥只是个传说”的暧昧回应,消息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确证。

直到穿着紫色上衣的冯小刚走上台,现场的记者们这才长吁一口气。 “我就不感谢领导了。因为我顶着骂名干这件事儿,领导应该感谢我。”他颇为正式地掏出一张发言稿,但发言内容依然自我,显得跟“央视范儿”格格不入。

近几年来,央视春晚对一些观众而言已经演变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更成为年轻人大年夜里吐槽和嘲弄的对象。对央视来说,真正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是,为什么选择了冯小刚?

“春晚导演的不二人选”

1985年底,冯小刚是《大林莽》剧组的美工兼厨师。在海南岛尖峰岭原始森林的片场,他第一次在《当代》上读到了王朔的小说《浮出海面》,并发出了一句王朔式的赞叹:“真他妈的孙子!”冯小刚与王朔同年出生,对他笔下的人物、生活和语言十分熟悉,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4年后,冯小刚与王朔合作写出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开始被观众认识。此时,冯小刚仍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一名美工,只帮郑晓龙写过《遭遇激情》的第二稿剧本,在编剧界算是初来乍到的新人。但《编辑部的故事》的总策划郑晓龙很快发现,冯小刚竟然干得十分出色。

《编辑部的故事》是郑晓龙冒着审查风险策划的一部表现当时社会生活的室内喜剧,几乎全由对话撑起来,对剧本台词的要求很高。郑晓龙找来海马影视工作室的王朔、魏人、苏雷等编剧,让所有人以王朔的初稿剧本为范本写作。而比起其他人,冯小刚在模仿王朔的喜剧样式和语言方面做得更好。

最后,王朔和冯小刚共同完成了《编辑部的故事》中大部分剧本。该剧播出后在全国引发收视热潮,其中的京味儿言语、平民化特质和对时事的幽默讽刺大受欢迎。

小人物,去政治和宣教,躲避崇高,调侃强者和精英,这一平民化幽默谱系在冯小刚后来编剧、导演的《甲方乙方》等贺岁片中得以延伸、发展,“(王朔的)视野和观察生活的角度,对我日后的导演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指导我拍摄贺岁片的纲领性文献。”他在传记《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调侃地写道。

而《编辑部的故事》里对社会热门话题的表现和调侃也成为冯小刚后来创作的另一特色:故事看起来光怪陆离,但总离不开生活。1992年,他与郑晓龙合作编剧的另一部影片《大撒把》关注了当时的“出国潮”,同样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并适当加以游戏化、戏剧化处理。

“没有现实和生活,从文艺性上讲,我没有自信,”2004年《天下无贼》上映后,冯小刚对记者说。这部影片刚开始做剧本时,他一听小说是完全虚构的,当时“头就大了”。

“冯导对每天发生的新闻都有关注和自己的见解,常常朝着当下某一事件,段子随口就来。”一位后来跟冯小刚合作过的副导演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还形容,冯吃饭时经常给工作人员讲笑话,三两句话就有一个包袱,“他本人简直就是银幕上的葛优。”

虽然冯小刚也一直坚持对现实和历史进行思考,拍出了如《一地鸡毛》《一声叹息》《集结号》和《1942》等作品,但北京盛世新影影视发行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军认为,冯最擅长的还是喜剧。

高军全程参加了冯小刚第一部贺岁喜剧《甲方乙方》的剧本讨论工作,“今天看来这部影片仍属上品,它的故事剧情、人物塑造和笑点的营造,水平都在如今几个亿票房的作品之上。” 高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春晚艺术顾问、作家刘恒定出了新一届春晚方针“真诚、温暖、振奋”,冯小刚在后头多加了二字“好玩”。比之其他导演,关注当下热点、自己写过剧本,还给冯巩写过小品的冯小刚显然很对央视春晚的改革路子。“我觉得在中国电影导演圈里,他是春晚导演的不二人选。”高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为观众服务

从美工到编剧,从电视剧圈到电影圈,“转行”对冯小刚来说是常事,而在新年期间担任“救市主”的角色也不是头一遭。1997年底,他导演的《甲方乙方》开启了中国贺岁档期的模式,只北京的票房就达到1180万元,而电影的制作成本仅有400万。放到今天来看,仍是奇迹。

那一年春节期间,恰巧也有冯小刚参与的一部更早的“贺岁剧”《万事如意》——《编辑部故事》续集在电视台播出。当时,郑晓龙想把港台贺岁片的概念移植到国内电视剧里,便找来冯小刚,花十天时间写出了三集剧本。它延续了《编辑部故事》的喜剧风格,以年三十的一顿团圆年夜饭作结,更加入了香港明星万梓良,符合贺岁片的全部特征。虽然剧本显得有些仓促,但凭《编辑部故事》积攒的好口碑,收视率还算不错。

“可以说《万事如意》是在为中国的贺岁电影探索、铺路和做演练。” 高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那段时间,当时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韩三平与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张和平正好希望制作一部贺岁影片,炒热贺岁档期。他们希望找一个电视圈里很活跃、创作风格接地气、手里有素材的成熟导演,候选人包括尤小刚、赵宝刚、郑晓龙等。

最后,冯小刚带着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入选,改编剧本初稿名为《比火还热的心》,“他手里的题材最喜剧、最接地气,最符合贺岁片的需求。”高军回忆。

高军参与了这个剧本论证和定稿的全程。据他回忆,冯小刚的剧本一开始相对已经很商业,但也更偏文学的表述方式,还不是特别能引发笑声,跟观众日常笑点有一定差距。剧本研讨会请来影院院线和观众代表,前前后后讨论了11次,修改了十来稿。

一次讨论中,一位陈姓女经理提了一个意见:“张富贵(傅彪饰演的长工)被地主婆(刘蓓饰演)虐待的那场戏不到位。傅彪始终没有跪下,不像黄世仁虐待喜儿,出不来喜剧效果。一定要让他跪下。”冯小刚一听就急了,破口而出:“你他妈的懂剧本吗?” 女经理面红耳赤地说:“冯导我告诉你,我虽然不懂剧本,但我懂观众、我懂市场!”

最后的影片中,冯小刚还是让傅彪跪下了。高军记得,影片在北京地质礼堂影院举行观众见面会时,冯小刚给女经理鞠了一个90度的大躬:“陈经理我得谢谢你,我看了电影,觉得你的意见特别好,虽然不符合编剧规程,但特别符合观众的口味,有效果、有笑声。”

“冯小刚就是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高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一次次磨砺和论证过程中,他变得更加市场化、观众化。”

此后,冯小刚拍片服务的对象只有一个:观众。创作《天下无贼》期间,编剧刘震云主张影片结尾处应该露出血淋淋的现实:盗贼们都看走了眼,傻根其实不傻,他平安到站后拿了钱高兴地离开。但冯小刚认为不但自己“狠不起来”,这更背离了观众的趣味,“观众不会接受,这不是我想要拍的电影。”这样“为观众服务”的心态应该正是他被央视选中执导春晚的重要原因。

民间的认可和官方的首肯

即使冯小刚在《甲方乙方》后的两年里连拍两部卖座贺岁片、得到老百姓的信任,但却没有得到学院派的认可。后者认为,这些电影只是“小品串烧”,不入流。在费尽周折地拍完反映社会生活问题的《一声叹息》《手机》后,主流评论仍然没有好转。2000年,《一声叹息》的票房成绩仅次主旋律影片《生死抉择》,但未能入选当年金鸡奖提名。一气之下,冯小刚把影片带到开罗国际电影节,囊括了除最佳导演奖之外的全部五个主要奖项。

“实际上在《集结号》以前,冯小刚的作品是不被主流认可的。”高军说。

冯小刚是中国电影界一个特殊的存在。刚入影视圈时,他只是一个高中毕业、每天画黑板报的宣传干事。他不像大多数知名导演是科班出身或电影世家子弟。1990年代末他仿佛神兵天降,无法归类;在比他年轻的第六代导演们开始鼓捣地下电影时,他还在电视剧圈里摸爬滚打——他第一部独立执导的、颇具影响力的电视剧《一地鸡毛》开始是找张元做导演,因为后者去做地下电影,剧本才落到了冯小刚手上。

在那以后,冯小刚和王朔组建的好梦公司筹备了好几个作品,都因题材消极在审查方面命运多舛,胎死腹中或中途叫停。《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甚至在开机后被迫停机,损失高达一百多万元。张和平称他当时是“习惯性流产”,拍一个流一个。

“当时我认为他有很多想法,相对前卫、不太主流、不大正统,”高军说,“他有棱角,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有棱角本身是有见地,但同时会很容易被主流所不容纳。”

好梦公司解散后,王朔躲到美国韬光养晦,而一度躲到荒郊野外的别墅、想过破罐子破摔的冯小刚则离开了个人化电影的死胡同,借贺岁片成功“曲线救国”,又能回头用积攒的名声和影响拍那些符合自己口味的影片。

为了取得投资公司对影片的支持,冯小刚必须学会适当做出妥协。2005年《天下无贼》的剪辑工作一版定稿,而到了对华谊兄弟十分重要的古装大片《夜宴》——意味其拥有了制作大片的能力,剪辑一共花了7个月,冯小刚与海外发行片商日夜争论,最后剪出导演版、制片人版和折中版三个不同版本。2008年拍《非诚勿扰》时,为了影片中的广告植入,冯小刚曾对赞助商摔过杯子、掀过桌子,但最终广告镜头还是剪进了影片。

与此同时,他也在不断寻找坚持个人艺术想法和应对影片审查之间的平衡。《天下无贼》过审时,为了保留几个偷窃的片段,他对其作出虚化处理,并加强了警察在故事里的作用。2007年上映的《集结号》结尾曾有过几个设定,为了过审,冯小刚选择了一个最光明、最稳妥的尾声。

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第一次拍摄有官方背景的影片。他找到了一个好故事和巧妙的切入点,顺利化解了官方、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冲突,然而唐山市政府投资的影响仍然存在:影片着力于表现地震后人们所遭遇的困境,片名沿用原小说名《余震》显然更合适,但还是保留了市政府方面希望有的“唐山”二字。

《唐山大地震》公映第一天,广电总局局长张宏森就在《人民日报》发表五千多字的评论文章大赞该片,《新闻联播》也做了两次报道。冯小刚的主流地位终于在官方舆论确立。一个曾被民间认可的喜剧导演,在被主流艺术界排斥和默认之后,终于得到了政治层面的首肯。这或许为冯小刚成为央视春晚导演增加了一个稳定的砝码。

“人置身于一个环节,必须以服从规则为前提,”冯小刚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的采访中说,“我是变了,但不是利欲熏心,而是认识到,再怎么抗争,你抗争不过规则。”

“冯小刚现在仍然有棱角,”高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评论,“只不过现在的他,无论是多尖锐的棱角,都会用柔软的外壳加以包裹。”

能在安全范围内具备“棱角”,善于把握妥协与坚持之间的关系,并得到观众和官方的双重信任,冯小刚操刀央视春晚似乎没有疑问。

猜你喜欢

贺岁片郑晓龙王朔
电影摄影机
郑晓龙夫妇:斗出精彩,吵出恩爱
金庸坦然面对王朔批评
我的剧本你来导
初三看贺岁片
郑晓龙:成就我的不是甄嬛,也不是芈月
《芈月传》导演郑晓龙:遇到精彩的女人
如果王朔遇上韩乔生
对贺岁片“热”的“冷”思考
当二锅头VS彝家米酒——王朔玩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