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求解环首都贫困带
2013-05-14庞清辉
庞清辉
2013年元旦前夕,老区阜平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探访贫困地区的第一站。2013年3月,扶贫攻坚也成为全国两会河北团的热点话题。
早在8年前,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份报告,首次提出了“环首都贫困带”的概念。报告指出,在北京和天津的周围,环绕着河北省的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囊括了272万贫困人口。
与国外很多国家从大都市走出去几百公里面貌都相对一致相比,在河北与北京的地理衔接处,比如赤城与延庆,滦平与密云,涞水与房山,其贫富却有云泥之别:一条马路紧相连,一个界碑左右却是两重天。
当地的百姓笑称,他们离北京近得连双方的鸡鸭都可以互相串门子,对面谁家吵架都听得一清二楚,但繁华跨过界碑就是贫困。界碑这边是雄心勃勃急于跨入“世界城市”行列的现代大都市,界碑那边是住旧房、没新娘、种“棒棒”(玉米)、晒太阳的极端贫困县。
自 “环首都贫困带”被提出以来,对于形成的原因,舆论将矛头指向了北京:正是因为北京掠夺式发展的强大吸附力,才导致“大树底下不长草”。
一方面贫困带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首都周边自古以来都是军事要地,1949年后,长期被列为军事禁区,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上不修路,不上电,不设项目。其中赤城县1996年获准对外开放,丰宁县1998年获准对外开放,开放时间滞后近20年,错过了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先期开放发展的战略机遇。
另外,位于首都周边的贫困县,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由于负有为首都保护水源和生态的特殊使命,国家对这一地区实行限制开发政策。
如今,“环首都贫困带”不仅未能缩小与北京周边郊县的贫富差距,反而愈加落后。河北省发改委与河北省扶贫办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这一地带仍分布有25个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235.9万人。
2010年10月,河北省提出环首都经济圈战略,后改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2011年,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写入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且一度成为河北省区域战略的首位。
使环首都贫困带脱贫,成为河北的重任,负责这项工作的是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赵勇。1963年出生的湖南益阳人赵勇今年整50岁,早年在湖南省澧县永丰乡当干部,一路从公社到县到市到省再到中央。至1998年,赵勇出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2005年11月,赵勇调任河北省委常委,历任宣传部部长、唐山市委书记。在唐山期间,改造危旧平房,开发曹妃店沿海经济带,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唐山经济转型。如今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园区,新城区和森林公园,一座能源城市的绿色发展,让赵勇获得了百姓的口碑。2010年8月,赵勇出任河北省副省长,次年11月当选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
两会期间,针对扶贫攻坚问题,赵勇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国新闻周刊:“环首都贫困带”存在了这么多年,原因在哪里?
赵勇:自然因素、历史因素、人为因素、政策因素等等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
中国新闻周刊:和也没有什么自然资源的义乌、温州相比,造成如此大面积贫困的存在,河北是否也有自身的原因?
赵勇: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保守,缺乏开放意识也是重要原因。要树立扶贫开发的新理念,以发展的思路、综合施治的办法、农村现代化的眼光、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推进扶贫工作。
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河北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干部下到农村的运动?
赵勇:去年河北省政府开展了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从省市县选派15000名机关干部,深入到了5010个发展相对较慢的村进行集中帮扶。锅碗瓢盆都自己带着,不能让村里花一分钱。
大家普遍认为,这项活动探索了一条迅速改变贫困落后地区面貌的新路子。活动集中了76亿元资金,建设了80000多个项目,在帮扶村办了群众最关心的饮水安全、村街道路硬化、村卫生室建设等“十方面实事”。今年继续选派15000名干部,他们已经成为扶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新闻周刊:那对于县里呢?
赵勇: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涞水、赤城等环首都9县建设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实施的是“七个一”帮扶举措:为示范区每县安排一个省直综合厅局、一所省属大学、一所科研院所、一家省属企业、一家央企、一家金融机构进行对口帮扶,并协调审批一个省级开发区。今年,阜平县被纳入到“七个一”帮扶范围。还对示范区的贫困村实行“六个一”,即每个村配一名第一书记、一名大学生村官、一名处级干部、一名科技特派员,有条件的村还要有一名大学生村医和规划师。
主要是要树立新理念,把增加群众收入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解决“三农”问题与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结合起来。目标就是推动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3年脱贫,阜平县5年脱贫、8年建成小康社会。仅去年就投入资金104亿元,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蔬菜种植业等富民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新农民。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建设主要还是围绕“绿色”?
赵勇:这一区域的发展要牢牢把握住“绿色”两个字,在首都周边的发展一定是绿色发展。当然整个河北省在奔小康的过程当中都是绿色发展,尤其是首都周边,一个是搞绿色产业,所有的产业发展要严格执行准入标准,不能造成污染,要达到能耗节能减排的最严格的国家标准。第二就是搞绿色城市,首都周边肯定要搞一些卫生城市,但这些卫生城市都要逐步按照生态城市的标准来进行建设。第三就是搞绿色交通,主要是建设轻轨,比如地铁要和北京同城化、一体化。第四就是搞绿色环境,要大规模地植树造林,我们这几年每年造林都是在50万亩以上,在北京周边,这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护周围的生态、改善环境。最后还要搞绿色能源,在北京周边张家口、承德、保定、唐山、廊坊都要发展风能、太阳能、沼气,以及生物质能源。我们现在丰宁县推广农民把秸秆做成生物煤块替代烧煤,这样减少周边的污染。总得按照绿色的理念来发展,和首都实现共赢。
中国新闻周刊:北京在发展中也碰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环境污染、交通堵塞、房价居高不下等,首都经济圈等于也给北京开了一条路。针对北京的这些问题,河北在一些区域功能规划的时候有哪些考量?
赵勇:针对首都经济圈列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河北启动实施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建设,实践了三年。实践证明,环首都经济圈的建设是疏解北京的一些功能,这几年北京有很多功能开始向河北周边转移。比如福田汽车,现在研发和销售总部在北京,一些零部件制造放到河北承德。在产业转移上,尤其是首钢的搬迁,在转移的过程当中产业实现了升级。再比如廊坊正在搞一个大的会展中心,今后很多会展不进北京,大量进京的人流就减少了。
现在PM2.5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首都也在反思,怎么样把这些相关的功能,首都不需要的功能,不应该有的功能疏解出去,河北周边就是首要的承接地,我们觉得这也是一个责任。
中国新闻周刊:这给环首都贫困带也带来了很多契机。
赵勇:大家都知道,首都周边形成一个增长极几乎是全世界各大首都的一个现象,实际上是一个规律。东京经济圈占到日本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首尔经济圈占到韩国经济总量的60%,而我们首都的经济圈现在占我们国家GDP总量才9.7%。一个方面看到差距,另外一方面也是很大的潜力。
我们这几年主要是抓环首都经济圈的规划,正在对接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的首都经济圈的规划。跟北京的对接,现在已经是常态化,书记和省长专门带队到北京对接,达成了一揽子的协议。再一个就是基础设施的对接,现在高铁、轻轨,地铁6号线,我们已经在规划上基本达成一个意向。再就是产业上的合作、互动,一体化发展、错位发展、借势发展、支撑发展。我们在首都周边建设了14个开发区,像固安县80%的项目都来自北京。这样发展起来一个高端产业,对整个河北的发展是一个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