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事”与“国是”
2013-05-14
“两会”时间,新闻大爆炸,翻开报纸,飘红的都是两会报道。5000多名代表委员,面对麦克风各抒己见,而百姓究竟听到了什么?
“建议每人捐一笔工资做公益” “呼吁四大节假日全国免费坐火车”“希望早日放开公务员生二胎”,这些话在现实中没有一点可行性,却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两会的观感。
还有些话看似正确,却经不起推敲。香港祥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红天认为,各种手段都没有把房地产压下去,说明没泡沫;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说,国家在民生上每花100块,就有中石化3.3元。但财政部日前向今年两会提交的预算报告显示,去年央企上缴红利不足千亿,且仅有7.2%用于民生支出。
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说:“在一段时间拉平看,国内油价还低于国际市场,水的价格也不到位,有些矿产资源价格也不到位,这个都要改,因为在价格扭曲的情况下,要素是不能得到合理配置、不能发挥最大效益的。”这一言论被经济学家许小年质疑为指东打西,“发改委该讨论的不是价格水平,而是定价机制问题”。而那些“春晚草根节目太多”的家长里短,也出现在“两会”这个重要的议政舞台上。
两会是干吗的?会前媒体花大力气进行了普及。人大代表们理应好好地审议预算案与“一府两院”的报告,提出深思熟虑的法律议案或工作建议。政协委员的核心工作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然而到目前为止,谈深层次问题的两会“炮手”虽偶有出现,但并不多见。吴敬琏谈到最近这一年才形成的“改革共识”,钟南山在人大分组会议上的发言是“GDP第一 还是健康第一”,这些敢于直言的“老面孔”一边大声疾呼,一边感叹自己是“自娱自乐”。而被誉为最佳议案的“将税权归还人大”,则是头一次上会的“菜鸟”提出的。
“两会”是用来共商国是的, “国是”当比“国事”更加宽而深,然而,委员和代表们提的问题,与“国是”相去甚远,更多的是议论“国事”。用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的话讲,每多一个“打酱油的”或“满嘴跑火车的”就 “意味着67万人缺席了”。
《人民日报》发文认为,代表或委员作用大小,就看有没有强烈的“角色意识”。“角色意识”不强,代表就不会努力为“选民”说话。角色意识为何缺席?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认为,“很多人大代表并不清楚自已是如何选上的,选民和选区在哪里。”
如何让代表们进入角色?资深传媒人余胜海出了个“损招”——把建议和议案都拿到网上晒晒。“既然人民选了代表,人民就有权知道代表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
二套房首付七成能承受吗?
高考制度谁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