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消费“三公经费”?
2013-05-14汪金友
汪金友
《新京报》最近列举了“三公经费”的一组数字。其中显示,2012年,国家税务总局的“三公经费”预算数为二十一亿三千二百八十九万七千七百元,比2011年的二十亿三千八百四十二万一千五百元增加九千四百四十七万六千二百元。其中2011年全国税务系统的公务接待费用,结算数为六亿五千六百三十三万元。
看了这个数字,我非常纳闷。六亿五千六百万元的接待费用,是谁在接待?又接待了谁?他们会接待纳税人吗?会接待企业家吗?会接待来咨询的工人和农民吗?可能,一些地方的税务部门,偶尔会招待一些地方官员和媒体人员。但我猜测,其余绝大部分的接待费,都接待了系统内的各级领导干部。镇税务所接待县税务局领导,县税务局接待市税务局领导,市税务局接待省税务局领导,省税务局接待国家税务总局领导,其中还包括县与县之间、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的相互接待。
上边的人到了下边,当然必须接待。而且领导的级别越高,接待的标准越高。市里的领导来了,吃两千元一桌的饭,住三星级宾馆;省里的领导来了,就得吃五千元一桌的饭,住四星级或者五星级宾馆。上边的领导,大都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因为他们心里清楚,“所到之地,皆归我辖;所见之人,皆属我管”。我的官比你们大,操的心比你们多,而且你们的前途命运,就攥在我的手里。
有趣的是,几乎系统内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双重的身份和资格。在“上边”面前,他们是“下边”,而到“下边”面前,他们又是“上边”。这样谁都是接待者,也都是被接待者。即便是到了最底下那一层,也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要求被管单位和当事人“主动接待”。你不接待,事就不好办。还有一些人,经常借用招待上级的名义招待自己。上边来了一个人,下边陪上八个人,上边吃了一百元,下边吃了八百元,然后全都记到“招待上边”的账上。
“三公经费”的数目之所以越来越大,主要原因不是公务越来越多,而是没有公开。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有些单位吞吞吐吐地公布了“三公经费”。但却只是一个总数,其中买车花了多少,吃喝花了多少,考察花了多少,旅游花了多少,全都只字未提。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公开和公布,都是一锅“大锅饭”。没有说清谁花了多少,花谁了多少。比如同样是处级干部,有的坐十万元一辆的车,有的坐一百万元一辆的车,有的一年花接待费十万元,有的一年花接待费一百万元。但到公开的时候,没有明细,没有人头,少花了不光荣,多花了不可耻。
《新京报》的一份调查显示,71%的人对目前三公经费的公开现状“非常不满意”,18.7%的人“不满意”,两项加起来为89.7%。既然这么多人不满意,为什么却不能详细公开?因为只要一公开,就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有的超标,有的私吞,有的挥霍,有的浪费。甚至可以断言,只要各级各地的“三公经费”全部公开,有很多的官员就得“进到局子里去”。而且还可能因为相互之间的不平衡,影响官场稳定。
我们不怕接待,怕的是接待中的违纪违规。如果借接待之名挥霍浪费、个人享乐或中饱私囊,那就绝对不能允许。任何的政府收入和国企收入,都属于国有资产,每个老百姓都有权利知道,我们的钱都干什么花了。
【原载2013年3月18日《西安晚报·秦镜》】
插图 / 名与实 / 杨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