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也是一种支援
2013-05-14王地
王地
芦山震颤,举国伤悲。
与芦山地震一起被关注的,还有中国红十字会。短短几天时间里,谣言不间断,失误被聚焦。反正横竖都中枪,一开始红会打算专心救灾不顾其他,但随着舆论的爆炸性传播,满屏的“鸽吻(滚)”,令其不得不选择放下身段,及时回馈、解释每一条留言,改正每一个失误。
一直饱受诟病的红会,从郭美美事件开始,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塔西佗陷阱”: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遭到民众和舆论的质疑。
时至今日,这个机构已经稳坐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每有风吹草动,全民围观,掘地三尺,有罪推定,一场以问责中国红十字会为主题的网络狂欢,就这样不断升级。以至于眼下充斥的,皆是网民潮水般的谩骂。
相比谩骂,我更愿见到冷静和反思。对红会骂得过狠,不见得就是件好事,尤其在遇到重大灾情时,我们应该通过提醒,督促他们做事,而不是陷入骂战的怪圈。当未明真相前,就将罗伯斯庇尔式的革命狂欢过度释放,大尺度的曝光,被揭发者毫无“还嘴”之力,极可能陷入某种有损公序良俗的无序;一旦全民进入“扒粪”时代,最需要注意是否伤害到整个社会信任体系。在保证爱和善不会被滥用这一目标彻底实现之前,还是让我们多一份冷静,多做建设性的推动,而不是被裹挟的网络狂欢冲昏头脑。
我们欣慰地看到,在这次大灾面前,一些比以往更加成熟的迹象出现了,我们对生命尊严有了更深的领悟。灾情不再封锁在档案里,官兵伤亡和军车损毁数字鲜见地被披露出来,遇难者不再是冷冰冰的名单,播音员不再是面无表情地播报,各界捐款、驰援及时有序……汶川地震五年后,人们开始小心翼翼地相互提醒:不要消费苦难、注意媒介伦理。“丧失生命迹象的也要把遗体抬出来”,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不是别的,而是它的全体公民。
蔚为壮观的微博,像嘈杂的集市,有的争着对前方的救灾品头论足,有的提供、交换各种利己信息。我有时在想,这种话语上的“热闹”跟残酷的灾难现场有多大关系呢?一个网友的话说得很好,点击一下“转发”就自以为经历了一场浩劫,发一个“滚”字就自以为督促了一家慈善机构,写几句祈福就自以为参与了一天的悼念。其实,做点什么,不代表非要挤入这场虚拟的盛宴,适当的节制和静默,有时会更有力量。
【原载2013年4月25日《检察日报·每周观察》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