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
2013-05-14韦如辉
韦如辉
自古就有民谚:“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在淮河流域至今流传。
淮河从西发源到东入海,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待进入四季湿润一马平川的淮北平原,两岸水丰草肥,植被茂密,河坡平缓,形成丰厚的天然牧场。地处西淝之地的淮河岸边,有一个杜家庄。这里的人们长年累月以农耕和放牧为生,日子过得尤其殷实。
杜家庄有一个叫杜康的年轻人,天资聪明,多才多艺。他边在河岸放羊,边引吭高歌。歌声在河道里流淌,羊群在歌声中成长。天上的白云和地上的羊群交相辉映,描绘出一幅天籁与自然的和谐图画。
有一天,母亲做一竹筒大米干饭,为杜康准备了放牧时的午饭。杜康到了淮河岸边,就将竹筒挂在一棵野枣树上,继续沿河岸放羊。羊群在春风里自由自在地飘动,不知不觉已日上三竿。杜康觉得饿了的时候,却怎么都找不到盛饭的竹筒。那一天,杜康挨了饿。
半月有余,杜康仍沿河坡放羊,无意中见到那个竹筒。只是竹筒里的干饭变稀,点点滴滴的汁液从歪斜的竹筒里溢出。一群忙碌的蜜蜂围着竹筒飞来飞去,用竹条驱赶无济于事。杜康出于好奇,用食指沾点汁液放在鼻子上,香气扑鼻。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嘴里细咂,香甜可口。
之后几天,朴康寝食难安。一种发现和创造的强烈欲望,让他兴奋不已。说干就干,他与母亲商定,将一斗大米煮熟,放在密封的竹囤中。
果然,杜康其后又见到那些神奇的东西。他用大碗满盛汁液,在杜家庄逐户让人品尝。品尝者吃过汁液,不仅神清气爽,精神饱满,而且仿佛有了瘾,主动找上杜康家门,要求再次品尝。
杜康为这种东西起名叫酒。
从此,杜康不再放羊,在自家开一酒店,生意日渐红火。
随着酿酒技术的不断提高,杜康酿制的美酒能提气养神,祛病驱寒,颇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有一段时间,杜康改进了酿酒技法,新酿出的酒质量异乎寻常,一般人喝上一碗就会醉,酒量再大也过不了三碗。为了不影响大家的生产和生活,杜康差人在酒店挂出这样一块招牌:客官三碗不醉,本店分文不取。
离杜家庄不过十余里,有个刘家庄,刘家庄有个著名的酒鬼叫刘伶。此人嗜酒如命,且酒量过人。得知杜康挂出此等招牌,心中大喜:何不弄点免费的美酒吃呢?于是一日上午,他风尘仆仆赶到杜家庄,往杜康酒店里临窗一坐,接连喝下三大碗酒,日头偏西仍不见醉,随之嘻嘻哈哈大步流星走出酒店。心中暗想:明日再来。伙计见此人如此无礼,几次欲上前阻拦,均被杜康以眼神制止。
刘伶回到家里,倒头就睡。等到吃晚饭的时候,妻子无论怎么叫他都叫不醒。伸出食指靠近他的鼻孔,刘伶已经没有了呼吸,顿时大哭起来。
家人以为他得了急症,便张罗东西两庄的老少爷们,将其尸体装入棺材,按照当地习俗,准备三日后下葬。
第三日,刘伶的亲朋好友刚烧罢纸,杜康却登门讨要酒钱。刘妻强忍心中怒气,将杜康轰到门外说:“夫君已过世三日,何曾去你店里吃酒?”
杜康说:“夫人有所不知,在下讨的正是刘伶三日前欠下的酒账。”
刘妻越听越糊涂,满腹狐疑地问:“那天夫君身上一点酒气都没有,怎么会吃酒?”
“他吃的是一种米酒,闻着无味,吃着好吃。”杜康慢声细语地解释道。
刘妻听后,完全明白了。原来丈夫死于酗酒,祸自杜康。她顿时怒火满腔,随手拎起一块砖头,准备与杜康拼命。
众人上前劝说。刘妻平时乃一通情达理之人,转念一想,这也不能全怪人家,谁叫那死鬼平日贪杯呢?见杜康不走,她才心平气和地说:“夫君欠你多少账,我还就是。”
杜康并不领情,嘴里却嘟嘟囔囔地说:“隔山不打鸟,隔人不说话。谁欠我酒钱,我只找谁要,与你无关。请告诉我刘伶在哪儿?”
经杜康这么一说,刘妻悲从心来,于是又大哭起来。众人见状,纷纷指责杜康:“你这个人真怪,人都死了还不依不饶。”嘴一撇棺材说:“喏,就在那儿。”
杜康面带微笑,围着棺材左转三圈儿右转三圈儿。忽然大声吼道:“刘伶刘伶不是人,躲在这里充死人。今儿我来讨酒账,还不起来付纹银!”
说来奇怪。只听棺盖吱吱有声,待棺盖移开,刘伶睡意蒙胧地坐了起来。刘伶边从棺材里出来边连声称赞:“好酒!好酒!”
刘妻和众人大喜过望,纷纷称奇。以为遇到神仙,频频给杜康跪地磕头。
应刘妻与众人之邀,杜康遂与刘伶结拜为兄弟。
后来,刘伶成为西晋“竹林七贤”之一,官居建威参军。他一生嗜酒如命,曾作《酒德颂》,可谓千古“醉”人。
这是后话。
选自《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