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琅琊山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

2013-05-14柴新义许雪峰汪美英向玉勇殷培峰朱双杰

生态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琅琊山区系种数

柴新义,许雪峰,汪美英,向玉勇,殷培峰,朱双杰

(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滁州 239012)

生物区系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生物区系成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高等植物[1-2],近十年来,国内的一些菌物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对我国大型真菌资源区系的多样性研究,但目前正式报道的有关研究文献尚不足20篇,涉及到的地区更是屈指可数[1-14],与对我国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的研究相比尚有很多空白,缺乏比较全面的和系统的分类学研究和区系分析。

琅琊山地处安徽省江淮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处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地带,植被种类繁多,区系构成复杂[15],使得该地区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本研究通过笔者自2005年至今连续多年对琅琊山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林间物种调查及查阅有关该地区真菌资源文献的基础上[16-18],对该地区的大型真菌资源区系多样性展开分析研究,初步确定该地区大型真菌的区系特征,以期为本地区保护和合理利用大型真菌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来自2005年至今自琅琊山自然保护区采集的各种大型真菌标本和有关该地区真菌资源的文献报道资料[18]。采集的有关标本保存于滁州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1.2 区系组成分析

根据笔者连续多年对琅琊山大型真菌资源进行林间调查及已发表的有关文献[16-18]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科、属、种的统计分析。

1.3 地理成分分析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1-17,19]确定有关分类单元(科属种)的区系地理成分。

2 结果分析

2.1 琅琊山大型真菌区系构成

安徽省琅琊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较为丰富,根据初步所采集到的标本统计及有关文献,涉及到子囊菌门 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共107种,隶属于56个属25个科 (表1)。

表1 安徽省琅琊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科、属和种的数量统计Table 1 Families,genera and species of macrofungi in Langyashan Nature Reserve,Anhui Province

2.2 琅琊山大型真菌优势科属的统计分析

2.2.1 优势科

以出现的大型真菌种数大于或等于10种以上的科作为统计对象。结果表明,琅琊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种类最多的科是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该科共包括有20种,占该地区总种数的18.69%;其次,为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共有14种,占全部种类的13.08%;第三大科为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共有11种,占全部种数的10.28%;除上述三大优势科以外,第四大优势科是红菇科Russulaceae,包括10种,占全部种类数的9.35%。以上4个优势科包含的种数高达55种之多,占种类总数的51.4%,而该4个优势科仅占总科数的16%(表2)。

表2 安徽省琅琊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优势科(≥10种)的统计分析Table 2 Statistics of dominant families(≥10 spp.)of macrofungi in Langyashan Nature Reserve,Anhui Province

2.2.2 优势属

据统计分析显示,琅琊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共有56个属。种数(包括种下等级)超过或等于5个种的属有5个,即鹅膏菌属Amanita、栓菌属Trametes、乳菇属Lactarius、小皮伞属Marasmius、红菇属Russula,占该地区总属数的8.93%,种类均为担子菌,共有种数30种,占该地区全部种类的28.04%(表3)。5个优势属中,世界性分布属有4个,占优势属的80%,仅有1个优势属为北温带分布属。

表3 安徽省琅琊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优势属(≥5种)的统计分析Table 3 Statistics of dominant genera(≥5 spp.)of macrofungi in Langyashan Nature Reserve,Anhui Province

2.3 琅琊山大型真菌区系成分初步分析

2.3.1 琅琊山大型真菌科的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安徽省琅琊山自然保护区含有10种以上的科有4个科,即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及红菇科Russulaceae,占该地区总科数的16%,而该4个优势科包含的种类高达55种,占琅琊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种类总数的51.4%;含有2—9个种的科有13个,占总科数的52%,在13科中共涉及44种,占总体种类的41.12%;仅含有1种的有8个科,占该地区总科数的32%,所含有的种数占全部种数的7.48%。从科的地理分布上分析,本地区仅有灵芝科Ganodermataceae,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笼头菌科Clathraceae和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等少数科为热带或亚热带分布科,约占总科数的16%;北温带成分的科有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蜡伞科Hygrophoraceae等,占总科数的8%;其余的均为世界性分布科,总体约占76%,在该地区缺少特有科的分布。

2.3.2 琅琊山大型真菌属的分析

根据对琅琊山大型真菌56个属的地理成分的比较研究结果,该地区大型真菌属的分布型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大类。

(1)世界广布成分

系指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而没有特殊分布中心的属[1]。此种分布型在琅琊山自然保护区占有较大的比例,主要包含:鹅膏菌属Amanita、小蜜环菌属Armillariella、木耳属Auricularia、喇叭菌属Cantharellus、杯伞属Clitocybe、金钱菌属 Collybia、鬼伞属 Coprinus、锥盖伞属 Conocybe、虫草属 Cordyceps、革盖菌属 Coriolus、锈耳属Crepidotus、拟迷孔菌属 Daedeleopsis、炭球菌属 Daldinia、层孔菌属 Fomes、拟层孔菌属 Fomitopsis、地星属Geastrum、花边伞属Hypholoma、针孔属Inonotus、蜡磨属 Laccaria、革褶菌属Lenzites、马勃属 Lycoperdon、鬼笔属Phallus、侧耳属Pleurotus、云芝属Polystictus、小菇属Mycena等,共计37个属,占该地区全部属数的66.07%。

(2)北温带成分

系指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欧亚大陆及北美)温带地区的属,个别种类可以到达南温带、但其分布中心仍在北温带的属[1,3]。初步分析发现在琅琊山地区含有约6个属,占该地区全部属数的10.71%,其分别是蜡伞属 Hygrophorus、乳菇属 Lactarius、丝膜菌属 Cortinarius、革耳属 Panus、环锈伞属 Pholiota、滑锈伞属Hebeloma等。

(3)泛热带成分

系指分布于东、西两半球热带或可达亚热带至温带,但分布中心仍在热带的属[3]。此成分在琅琊山地区约有11属,占全部属数的19.64%。主要包括有:粪锈伞属Bolbitius、小牛肝菌属Boletinus、笼头菌属Clathrus、长根菇属Collybia、粉褶蕈属Entoloma、大孔菌属Favolus、灵芝属Ganoderma等。

(4)东亚分布成分

仅指分布于亚洲东部的属[1]。在该地区仅有竹黄属Shiraia 1个属,占全部属数的1.79%,主要广泛地分布在南方竹林区,如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四川、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国外仅见分布于日本的报道记载。

2.3.3 琅琊山大型真菌种的分析

根据对该区107种大型真菌种的地理成分初步比较分析研究,可将琅琊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种的区系划分为4种类型。

(1)世界分布种

该自然保护区有世界分布种75种,占总种数的70.09%。如 Daldinia concentrica,Lenzites betulina,Schizphylhls commne,Amanita muscaria,Auricularia polytricha,Amylosporuscampbellii,Conocybesubovalis,Cantharellus cibarius,C.lateritius等。这类成分的广泛分布与琅琊山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2)温带分布种

本地区属于该分布型的共有16种,占琅琊山总种数的14.95%,表现出较明显的温带区系特征。这些种有 Hygrophorus hedrychii,Lactarius deliciosus,Lactarius hygrophoroides,Lactarius piperatus,Lactarius vellereus,Lactarius volemus,Cortinarius cylindripes,Cortinarius hinnuleus,Cortinarius turmalis,Cortinarius violaceus,Pholiota adiposa,Hebeloma testaceum,Hebeloma hiemale,Hebeloma elatum 等。

(3)热带-亚热带分布种

该分布类型包含热带、亚热带及南美洲、非洲热带之间广泛分布的种类。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本地区有该分布型共15种,占总种数的14.02%。如Bolbitius titubans var.Titubans,Boletinus pinetorum,Favolus alveolaris,Entoloma pruluoides,Lysurus mokusin,Marasmius bekolacongoli等。这些种类的出现,暗示了该地区大型真菌区系的变化与该地区植被的过渡规律基本一致。

(4)中国-日本共有种

指仅在我国和日本有地理分布的种。此种成分在琅琊山地区仅发现有1种,即Shiraia bambusicola,占总种数的0.93%,说明该地区与日本在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的起源方面可能有一定的联系。

3 讨论

从科的地理分布上分析,本地区仅有灵芝科 Ganodermataceae、麦角菌科 Clavicipitaceae、笼头菌科Clathraceae和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等少数科为热带或亚热带分布科,约占总科数的16%;北温带成分的科有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蜡伞科Hygrophoraceae等,占总科数的8%;其余的均为世界性分布科,总体约占76%,在该地区缺少特有科的分布。目前,有些学者对真菌科的概念和范围划分上还存在一定争议[1],普遍认为用科作为分类单位在评价生物区系特征时不适合在小地区范围内使用。所以,科的分布型能否体现出该地区的区系的真实特点,尚可能引起争议。

瑯琊山地处江淮之间,位于118°11'—118°20'E,32°14'—32°20'N之间,在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区正处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过渡地带,地带性的植被为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15]。而森林中大型真菌的分布与气温、降水量所控制的植物关系密切[20]。从属的区系成分分析可以看出,琅琊山大型真菌主要是世界广布成分属(占66.07%),其次是泛热带成分属(19.64%)和北温带成分属(10.71%)。世界广布属和北温带属共有43个,占该地区全部属数的76.79%;世界广布属和泛热带属也达到48个之多,占全部属数的85.71%。可见,这种分布状况与该地区的气候、地理和植被等自然条件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该地区的大型真菌种类不仅具备一定的北温带特征,同时由于该地区处在亚热带向温带交替的过渡地带,所以具有一定比例的泛热带成分。另外,也从侧面暗示着琅琊山与其它地区的大型真菌区系在起源关系上可能有着较密切联系,有关琅琊山大型真菌区系与其它地区的区系比较及起源关系的探究,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真菌(菌物)区系地理学是生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菌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和研究内容[1,6]。真菌分布要比动植物丰富、复杂和广泛,目前有关真菌区系的研究开展较少,积累的基础资料不多[6],有关真菌区系地理学的专著更是极为匮乏。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真菌区系地理学的研究一般仅能是一些不成熟的初步分析工作,本文开展对琅琊山大型真菌进行地理区系成分初步分析,在有限的资料背景下和家底尚未能完全搞清楚的情况下进行这项工作,肯定有许多不足与欠妥之处,错误难免,但随着众多研究者对真菌区系多样性研究的不断展开与深入,探讨大型真菌的起源和进化等方面将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1]Tolgor,Li Y.Study on fungal flora diversity in Daqinggou Nature Reserve.Chinese Biodiversity,2000,8(1):73-80.

[2]Chen Y,Zhan S F,Peng Q,Fan Y F,Du T Z.Preliminary analysis on Macrofungi mycobiota in forest of Northwest Jiangxi,China.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1,33(1):31-35,46.

[3]Zhang C X,Cao Z M.Primary analysis of Macrofungi Flora of Huoditang Mts.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7,22(3):345-348.

[4]Yuan K,Cao Z M.Primary analysis on Polypores Flora in Huoditang forest farm in Qinling Mountains.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08,23(5):117-121.

[5]Song B,Deng W Q.Preliminary analysis of Macrofungal flora of Dinghushan Bioshpere Reserve in China.Guizhou Science,2001,19(3):43-49.

[6]Song B,Li T H,Zhang W M,Shen Y H,Lu Y J.Primary analysis of macrofungal flora of Nanling Biosphere Reserve in China.Ecologic Science,2001,20(4):37-41.

[7]Song B,Deng W Q,Shen Y H.Preliminary analysis of agarics Resources and floristics in Hainan Province.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2,24(2):42-46.

[8]Zhang B G,Cao Z M.The flora of Agarics in Huoditang forest farm in Qinling Mountains.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07,22(2):15-19.

[9]Shen Q,Chen W,Xie Z F,Yan Z Y.Officinal Fungal flora in Qinling Mountainous Ranges.Journal of Microbiology,2008,28(6):48-51.

[10]Wei Y L,Dai Y C,Yuan H S,Hao Z Q,Wang X G.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 of wood-inhabiting fungi on maple in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mixed forest plot in Changbaishan of China.Acta Ecologica Sinica,2010,30(23):6348-6354.

[11]Yu C J,Dai Y C,Wang Z Q.A preliminary study on wood-inhabiting fungi on charred wood in Daxinganling forest areas.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4,15(10):1781-1784.

[12]Cui B K,Yu C J.Fungal flora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polypores in the Great Xingan Mountains.Acta Ecologica Sinica,2011,31(13):3700-3709.

[13]Wei Y L.Polypore species diversity,floral composition,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Changbai Mountains,Northeast China.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11,22(10):2711-2717.

[14]Wei Y L,Dai Y C,Wang L,Zuo H W.A preliminary study on ecology of wood brown-rot fungi of Postia.Forest Research,2008,21(1):55-59.

[15]Chuzhou Local Chronicles Compilation Committee.Chuzhou Local Chronicles.Beijing:Fangzhi press,1998:3-5.

[16]Chai X Y,Zhang B,Wang M Y,Xu X F.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macrofungal resources in Langya Mountain,Anhui Province.Journal of Northwest A and F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7,35(12):217-221.

[17]Chai X Y,Xu X F,Wang M Y.Community diversity of macrofungi in Langyashan Natural Reserve,Anhui Province.Acta Ecologica Sinica,2010,30(6):1508-1515.

[18]Cui Y Y.Investigation of fungi resources in Lang Ya Mountain Chu County,Anhui Province.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Natural Sciences,1997,32(2):20-24.

[19]Frankenberg C.Methodische überlegungen zur floristischen Pflanzengeographie.Erdkunde,1978,32(4):251-258.

[20]Mao X L.The Macrofungi in China.Zhengzhou: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0:1-610.

参考文献:

[1]图力古尔,李玉.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的研究.生物多样性,2000,8(1):73-80.

[2]陈晔,詹寿发,彭琴,樊有赋,杜天真.赣西北地区森林大型真菌区系成分初步分析.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1,33(1):31-35,46-46.

[3]张春霞,曹支敏.火地塘大型真菌区系地理成分初步分析.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2(3):345-348.

[4]袁坤,曹支敏.秦岭火地塘林区多孔菌区系地理成分初步分析.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5):117-121.

[5]宋斌,邓旺秋.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初析.贵州科学,2001,19(3):43-49.

[6]宋斌,李泰辉,章卫民,沈亚恒,陆勇军.广东南岭大型真菌区系地理成分特征初步分析.生态科学,2001,20(4):37-41.

[7]宋斌,邓旺秋,沈亚恒.海南伞菌资源及区系地理成分初步分析.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2):42-46.

[8]张保刚,曹支敏.秦岭火地塘伞菌区系组成特征.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2):15-19.

[9]申琦,陈炜,解振锋,严铸云.秦岭药用真菌区系研究.微生物学杂志,2008,28(6):48-51.

[10]魏玉莲,戴玉成,袁海生,郝占庆,王绪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样地槭属树木木生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分布.生态学报,2010,30(23):6348-6354.

[11]余长军,戴玉成,王政权.大兴安岭林区火烧迹地木腐菌主要类群的初步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0):1781-1784.

[12]崔宝凯,余长军.大兴安岭林区多孔菌的区系组成与种群结构.生态学报,2011,31(13):3700-3709.

[13]魏玉莲.长白山多孔菌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及分布特征.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0):2711-2717.

[14]魏玉莲,戴玉成,王林,左洪文.木材褐腐真菌泊氏孔菌属生态学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8,21(1):55-59.

[15]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滁县地区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3-5.

[16]柴新义,张彬,汪美英,许雪峰.安徽琅琊山大型真菌资源初步调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2):217-221.

[17]柴新义,许雪峰,汪美英.皖琅琊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群落多样性.生态学报,2010,30(6):1508-1515.

[18]崔映宇.安徽省滁县琅琊山真菌资源调查.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2(2):20-24.

[20]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10.

猜你喜欢

琅琊山区系种数
赣粤地区蕨类植物区系新资料
琅琊山游记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床成矿模式研究
琅琊山的情怀
请“球”入“盒”问题八例
请“球”入“盒”问题八例
内蒙古灌木植物多样性及其区系分析
中国:能源革命提速
绝句(二首)
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