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油类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2013-05-14王艳碧

关键词:职业规划石油心理

王艳碧

自1999年石油系统进行机构重组和改制之后,石油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受到了强烈的冲击。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石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应减弱。而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数字化管理在各个油田大量普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一线基层工人的需求量。众多原因使石油类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自身因素、以及社会偏见等原因,石油类女大学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据某校石油专业女生在12月份的就业率统计,学院平均就业率为60%,而女生就业率不到20%,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普遍表示不要女生。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造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而且对女性的心理健康、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都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在某校石油专业随机抽取大一至大四的部分女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被调查者匿名填写,集中回收问卷。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有关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相关的资料,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动态。(2)专家访谈。对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当前女大学的就业趋势、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3)问卷调查。在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设计石油类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共发放问卷334份,回收率为100%。学生就读年级的分布。一年级学生96人(28.74%),二年级82人(24.55%),三年级 108人(32.34%),四年级 48人(14.37%)。在本次调查中非毕业班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85.63%,调查在4月上旬进行,正值毕业生忙于在校外实习和联系工作等事宜,样本相对较少。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目标

1.就业地区选择。调查显示,29.34%的被调查者希望到条件好的一线城市工作,5.99%的同学选择出国,14.37%的同学愿意去西部工作,其中50.30%选择了在一般的城市工作。 其中一年级、三年级分别有50%、57%的同学选择在一般城市工作,大四则多达70.83%的同学对于工作地点的要求相对比较理性。大二有41.46%的同学希望到大城市工作,比例较大(见表1)。究其原因,45.83%的学生看重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其次有28.57的女生选择离父母近,但在创业环境的选择中,各年级的比例都很低,可以看出石油类女生的恋家情结较浓 (表2)。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表示没有其他机会也可以接受。

表1 工作地点的选择

表2 工作地点选择原因

2.薪酬。调查显示,学生的薪酬要求大多在2 000元以上;其中3 000-5 000元的占49.70%,所占比例最大。按年级来看,大一、大二集中分布在3 000-5 000元,较为一致;大三、大四则主要集中于2 000-3 000元。可以看出在薪酬要求方面大三、大四的学生比大一、大二期望值相对较低,要求更符合实际(表 3)。

表3 薪酬要求

3.企业性质。调查显示,有75.15%的被调查者选择国企作为自己毕业后最理想的工作,12.28%的同学想要到外企工作,7.18%的愿意自己创业,仅有5.39%的表示会去私企工作。这是因为毕业生就业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国企情节”。而除国企外,大一、大二大多将外企作为第二选择,大三、大四学的则比较青睐自主创业(表4)。

表4 企业类型

4.专业与工作对口。大部分学生(68.26%)还是希望今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有一定的相关性,22.75%的学生没有特别的要求。从年级情况来看,各年级具有相似性。

(二)就业能力与就业心理方面

1.就业能力。在求职过程中,调查者认为最具有竞争实力的方面为专业技能 (44.31%)>人脉关系(31.14%)>学历(14.37%)>学习成绩(10.18),大一、大二、大三的女生普遍认为专业技能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最大,人际关系其次,学历和学习成绩作用最小。但是在大四女生问卷中,人际关系是择业的关键因素高达58.33%,学历为20.84%,成绩和专业技能比例最低(表5)。除此之外,是否做过职业规划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调查显示,只有8.64%的同学仔细的规划过,51.85%的同学有过大致规划。对于职业规划,学生有些不重视。

2.就业心理。本研究主要考虑自于家庭的压力。调查结果表明,有43.11%的会感到有些压力,有36.53%觉得压力能够应付有,有17.96%的被调查者觉得没有压力,而认为压力很重的有2.40%,其中主要是大三、大四的学生。

表5 就业能力

对大学生来说,面对就业存在众多困惑。调查显示,这些困惑的来源为:(1)不知道如何获取就业知识;(2)不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渠道;(3)不了解从事职业的性质;(4)不了解就业的相关政策。总的来说,这四个来源所占比例大致相同。但在年级上,大一学生主要不了解有关的就业政策,大二、大三学生主要不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渠道,大四有近一半的学生不了解从事的职业性质。

面对就业困难,36.53%的同学感到焦虑、无措,只有17.96%的同学会选择先就业再择业,43.11%的学生依旧选择先择业再就业。但从年级的变化趋势来看,从大一到大四,学生逐渐的理性看待择业与就业之间关系,已经逐步形成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

(三)对学校的期望

在对学校就业辅导的期望中,应聘技巧(26.55%)>职业规划指导(22.88%)>了解用人单位信息 (21.47%)>专业出路 (16.95%)>求职心理辅导(12.15%)。大一学生更想了解应聘技巧,大四选择职业规划指导的同学较多,每个年级对求职心理辅导的需求都比较少,说明同学们对求职心理问题较为忽视。

三、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对石油类女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

石油专业的女大学生就业依然存在相当严重的“国企情节”,大部分不愿意去那些做油田服务的乙方企业,这使得部分就业市场丢失。也有很多女大学生持有一种“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在择业问题上存在重待遇,以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收入高为坐标点,而不考虑自己所学专业和自己的特长。这种择业观也令人担忧。

高校应将就业观教育摆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首位,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帮助女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一种正确、科学、积极的就业观,如:改变传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在就业中主动出击,主动适应社会;要有艰苦创业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主动到中西部地区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要做好自主创业的心理准备;防止盲目择业,具有长远职业规划。使她们自尊自强,摆脱依赖心理,扬长避短,不攀比,理性选择就业地区和薪酬等问题,提前做好择业准备。

(二)加强自身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都在进行招聘制度的改革,人脉关系作用越来越小。这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成绩优异、专业技能娴熟、具有社会活动经验、能尽快适应工作的学生往往优先考虑。所以女大学生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自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与企业需求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重视大学生心理疏导,消除负面影响

对于石油类女大学生而言,本身专业就处于劣势,且在就业过程中又存在很多困惑,这给她们的就业造成很大困难。而父母对于子女工作地点、工作性质的愿望有可能与子女不一致,这些都会给大学生择业增加更多的心理压力。所以,家长应不干涉子女的择业自由,给子女提供职业抉择的机会、自由和权利;主动积极给学生提供有关职业选择的信息、途径和方法;主动关心毕业生择业期间的心理变化,给子女提供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有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此外,学校也要对女大学毕业生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帮助大学生降低焦虑水平,缓解心理压力。

[1]钱海燕,尚金奎.河北省工科大学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J].教育与职,2012(14).

[2]倪晗.加强石油高校就业指导树立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J].石油教育,2008(3).

[3]李凤霞,王郑库,苏堪华,曾顺鹏.提升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4]钱广,殷冲,唐乐.石油高校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石油教育,2010(6).

[5]王艳碧.论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石油心理
石油石化展会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奇妙的石油
心理感受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