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魅力丘地的致富路——理县丘地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益经验

2013-05-14中共阿坝州委组织部

中国西部 2013年10期
关键词:全村牧场集体经济

文/中共阿坝州委组织部

古尔沟丘地村喜迎八方客 摄影/ 张 建

古尔沟镇丘地村,地处理县西北部,距理县县城35公里。全村共有农户59户,总人口262人,其中藏族人口231人;耕地面积88亩,牧场面积76000亩。该村紧邻古尔沟温泉,风景优美,夏无酷暑,其原风貌的嘉绒藏式民居颇具欧洲小村庄风情,是乡村休闲避暑胜地。

基本情况

上世纪90年代初,丘地村依托牧场资源,通过兴办集体牧场,实行规模化养殖,开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05年后,先后通过投资入股水电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服务等途径,实现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截至2011年底,丘地村共有集体固定资产近10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4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6000元。从总体上看,丘地村集体经济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发展起步早,集体经济规模较大。1991年,经村两委集体研究、村民大会同意后,对全村各农户养殖的牦牛共计700余头,以集体形式集中放养。村“两委”进一步建设完善牧道等基础设施,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将集体牧场承包给懂养殖技术和经营门道的个人进行管理,牧民定期分红收钱,村集体也挖到了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为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2005年后,丘地村陆续通过投资入股九架棚电站开发、打造精品旅游村寨发展乡村旅游等项目,进一步壮大了集体经济规模。2012年3月,九架棚二级电站并网发电后,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60万元,村集体经济规模和年收入均在全州名列前茅。

产业结构均衡,收入来源渠道较广。受地理条件、发展意识等诸多因素影响,截至2011年底,全州1348个行政村中(不含卧龙特区),仍有1100个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占81.6%。在大多数农村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之时,丘地村已经顺利完成了集体经济的“产业布局”。农牧业、水电开发、旅游服务业成为丘地村集体经济三大支柱,形成了“第一产业打基础、第二产业强收入、第三产业添动力”的均衡发展模式,有效地拓宽了集体收入来源渠道。2011年底,丘地村集体经济收入43万元,其中:农牧业收入25万元,占58.1%;旅游业收入12万元,占27.9%;其他收入6万元,占14%。

示范带动明显,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作用较好。丘地村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集体先行、组织引领、带动群众、助农增收”的思路,通过集体经济项目建设,拉动全村经济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如兴办集体牧场,确保牧民有稳定经济来源的同时,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村民劳务、运输等收入。以“村集体和村民个人”的投资方式,入股九架棚二级电站建设,投产后,村民每人每年能分红利5000元左右。精品旅游村寨建设中,全村按统一标准进行打造,50户农户具有旅游接待配套设施,共有标间160间、普通间120间,每天可容纳700余名游客食宿。2011年10月,丘地村开始接待各方游客,仅两个月时间全村收入达50万元,每户农户都分享到了旅游发展的成果。

主要做法

在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中,丘地村以“牦牛养殖规模化、水电开发股份化、旅游服务产业化”的思路,顺利实现了集体经济从“一穷二白”到年均收入可上百万元的历史巨变。从时间上看,丘地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依托地方资源发展农畜养殖。村“两委”在认真分析村情现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依托草场资源优势,积极兴办集体牧场,将村民散养的牦牛实行“集中放养,规模经营,保底分红”的发展模式,使规模效益、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过十余年发展壮大,到2011年底,丘地村联办牧场存栏牦牛达到1600多头,每年稳定出售商品牛100多头,纯收入20余万元,保障了村民稳定增收,实现了村集体经济起步发展。

发展阶段,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发展旅游业。2010年初,正处于灾后重建中的丘地村被纳入阿坝州第一批“三百”示范工程建设行列,对丘地村进行精品旅游村寨打造。丘地村抓住这一重建机遇,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距离古尔沟温泉仅8公里的区位优势,将发展目标定位在温泉旅游的“后花园”和登山基地的“宿营地”,积极打造“古尔沟温泉—丘地民俗生态观光游—登山基地户外抢险行”旅游线路,发展旅游服务业。全村统一规划、整体建成嘉绒特色浓郁的石砌民房,规范建设村内街道、绿化带、路灯、沼气池、太阳能等附属设施,精心打造“嘉绒一条街”;投资近100万元,修建建筑面积达900多平方米、融旅游接待中心和表演厅等为一体的村活动阵地;在村寨周边种植精细蔬菜,推出品藏餐、住藏房、购特产、观民俗歌舞等项目,开发观光农业和“体验式”旅游服务,形成了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

壮大阶段,入股水电开发投身工业建设。2005年,狮子坪电站建设征用了丘地村集体和个人大部分土地,以货币形式进行了安置补偿,共得到征地赔款1018万元,其中:集体600万元,村民个人共418万元。征地后,丘地村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人均仅有0.3亩地,农畜产业发展已无文章可做。与大多数征地赔偿、货币均分、搬迁安置的发展路径不同,村“两委”作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将所有征地赔偿资金,以“集体+村民”的形式,全部参股华电公司九架棚二级电站开发建设。2012年3月2日正式进入国家电网发电运营,平均每月发电量达到1.3万瓦,全村年收益可达300万元,其中集体收益达160万元,成功地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

经验启示

纵观丘地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有时代特色,有历史机遇,也有政策投入。全方位解剖分析丘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成就,其中的必然性因素值得学习借鉴,可供正在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和个人参考。

村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主导核心和引领示范作用是丘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基础。面对丘地村村民们的重重顾虑,关键时刻,村“两委”班子带头投资入股建电站,党员干部带头改风貌、建标间。有这些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一笔笔不同数目的个人投资陆续入股,一间间有接待能力的标准间民房先后建成,为丘地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方向。2010年,丘地村精品旅游村寨建成后,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丘地村乡村旅游合作社”,确定了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先后制定了《丘地村乡村旅游合作社章程》、《机构成员及岗位职责》、《质量指导员工作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促进了全村旅游服务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服务态度等综合评比,对不合格的进行停业整改,提升全村服务水平,维护良好服务品牌,为丘地村旅游业良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政府投入、支持和服务是丘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关键。在丘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政府的投入和支持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丘地村兴办集体牧场时,县、乡党委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投入资金、落实项目,通过进一步建设完善了牧道等基础设施、实行畜种改良等措施,促进了牧场科学化、现代化养殖,确保了牧场经营收益。2010年全州“三百”示范工程启动时,州县党委政府将丘地村纳入100个精品旅游村寨建设行列,共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对该村进行整体打造。项目建成后,政府多次组织开展旅游推介会、旅游营销展示等活动,有效提升了丘地村的知名度;帮助建立“丘地新村”宣传营销、选择预定等网络平台,为丘地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务服务;先后多次组织村民开展旅游、餐饮、电脑等技能培训达400余人次,大大提高了丘地村整体旅游服务水平,对全村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县丘地村民居新旧对比

立足自身实际、找准发展路子是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上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村级集体经济如何发展,怎样壮大,办法措施很多,路径各不相同。但是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在全村或地方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中来寻找集体经济的发展点,是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律。通过丘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事例,可以看到:在具有集体资源可以利用的阶段,丘地村通过联办牧场走出集体经济发展第一步,将集体牧场承包给懂养殖技术的个人,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人才资源优势的具体体现;在集体资源匮乏、已经没有拓展空间的时候,丘地村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服务和投资水电开发,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规模,是紧密结合县、乡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与全村整体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结晶,在“民富”的基础上实现“村强”,以“村强”引领“民富”。

不同地方、不同的村,村情实际千差万别,只有认真研究分析、综合比较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通过资源开发、股份合作、项目带动、服务创收、资产经营等多种方式,才能找准符合自身特点的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实现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

猜你喜欢

全村牧场集体经济
全村唯一收件人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海上牧场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叮当牧场
Beams Up
Gift Horse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