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扶贫

2013-05-14张若熙

中国西部 2013年10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经济

文/ 张若熙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农村扶贫开发,使扶贫减贫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不同阶段的扶贫政策,也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状态,以及中国政府的逐步成熟。扶贫,也因此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布局,这为中国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动力:扶贫开发需要生态文明视角。因为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党代会报告中少见的这种动情的叙述方式着实令人动容,也体现了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GDP增长率超过9%,综合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两个重要代价。其一是社会收入不均,中国基尼系数已超过4.7,已属偏高国家之一。其二是生态恶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和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著名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就指出,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社会稳定与政治民主、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中国模式与普遍价值是影响中国未来的五大议题,与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关系尤其紧密。其中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两大议题直指生态文明与扶贫开发。

但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中国的首要任务。而扶贫工作,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发展经济、治贫扶贫。当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出现选择,是发展优先还是环保优先,或是边发展边环保?中国十八大给予了明确对策。

一是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并特别强调了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督。

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这就要求从战略高度认识这一区域生态问题的重要性,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以适度开发、发展生态经济、加大智力与科技扶贫力度和重视生态文化等策略,解决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促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贫困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贫困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与生态脆弱地区高度耦合的格局,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偏远地区。这就使得我国的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间存在高度重叠。因此,需要兼顾减贫和改善生态环境双重目标,更多强调减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整合资源,探索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双赢道路。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扶贫开发,要从贫困人口自身的视角来了解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处理他们的生计,而这对设计更为合理的策略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改善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扶贫项目选择应立足于克服农业的反生态属性,通过形成循环经济中扶贫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政策保障,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到循环经济中,重点扶持资源高效利用型共生生态农业、资源微观聚集型家庭生态农业、生态强制修复型以工代赈农业等扶贫项目。要让每一个扶贫项目的推进本身就成为一个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过程,同时还要制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扶贫开发新的政策作为保障。

从国家总体经济建设到各地的扶贫开发,十八大所规划的生态文明,正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尊重自然、全民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一个有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文化传统,又对现代工业文明有着深刻省思的民族,将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激发出强大的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