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专访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局长 张谷
2013-05-14
文/本刊记者 付 敏
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局长 张谷
2013年,是我国新十年扶贫开发战略全
面实施之年。那么作为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主战场的四川,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下,在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下,扶贫开发工作如何布局,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局长张谷。
《中国西部》:四川作为西部地区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这些年来,四川省在扶贫方面取得了哪些具体的成就?
张谷:新世纪开启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得到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取得巨大成效。从2008年始,全省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000多亿元,贫困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2994元增加到2011年的5072元,扶贫对象从2008年的548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243万人(按国家1274元扶贫标准),贫困发生率从8.92%下降到3.87%。按2300元(2010年不变价)扶贫新标准测算,全省贫困居民从2010年的1356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75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40%下降到11.45%。这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扶贫开发实践工作中,四川省探索形成了扶贫阳光工程、新村“竞争入围”、扶贫“首扶制度”、贫困村互助资金等具有全国影响的成功模式和先进经验,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做法:
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坚持以整村推进为载体,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劳务培训为重点,着力板块推进、连片开发,实现扶持一村、脱贫一片、带动一方。
农房改造,新村建设。大力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彝区“三房改造”和“彝家新寨”、“巴山新居”建设等重点扶贫工程,扶贫新村总体上呈现新设施、新产业、新生活、新环境、新风尚的“五新”局面。
“五位”一体,综合开发。积极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部门主抓、行业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综合治贫新路子,整合各类资源,发挥多方优势,扶贫开发活力大为增强。
对口支援,定点扶贫。深入开展党政机关对口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市(州)对口援藏、“挂包帮”、外资扶贫等活动,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两项制度”,瞄准对象。切实开展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提高扶贫开发针对性、实效性,建立起生存靠低保、发展靠扶贫的“两轮驱动”工作新格局。
妥善安置,后期扶持。稳步推进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严格落实后期扶持政策,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城乡统筹,全面扶贫。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贫困地区统筹城乡的重要抓手,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增强内生动力,加快贫困地区发展。
加强管理,用好资金。健全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制度,坚持公告公示制,加强资金使用监测和项目实施管理,确保资金绩效和安全。
《中国西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特别是在四川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从扶贫开发的角度看,四川省扶贫工作主要面临着哪些机遇和困难?
张谷:在新的阶段,我们面临一些新的形势和困难,也面临一些新的任务。未来7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我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临以工补农“反哺期”,十八大后我国步入改革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享时期”,以及扶贫开发“攻坚期”。中央掀起的新一轮扶贫攻坚,带动政策、资金、人才等各方面资源向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集聚,标志着扶贫开发进入新的春天,为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从中央到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纷纷深入我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开展调研和帮助指导。各级各部门、从上到下对贫困群众的关心关注,对扶贫开发前所未有的重视,为我们抓好工作提供了浓厚的氛围和强有力的保障。
四川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短板是农村脱贫致富。全省农村贫困问题“面大、人多、程度深”特点依然突出。2012年底,全省农村贫困居民尚有750万人,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中176个有扶贫任务,36个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1个县属国家扶贫片区县;“四大片区”外还有“插花型”多村连片贫困现象存在。
“四大片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扶强易扶弱难。部分扶贫项目需要地方政府和贫困群众配套投入,由于贫困群众缺钱无力投入,一些扶贫项目难以让真正贫困群众受益,出现“扶强易扶弱难”现象。二是建房易培育产业难。扶贫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住房建设容易见成效,但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技术人才、能力水平及基础设施等制约,发展产业相对困难,后续发展难度大,存在“建房易培育产业难”问题。三是基础设施主干建设易末端完善难。片区内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基本形成,但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末端建设滞后,“毛细血管”不完善,“最后一公里”问题普遍。四是解决共性问题易突破个性问题难。我省“四大片区”的贫困,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培育困难等共性问题致贫外,个性问题致贫也比较突出。在大小凉山彝区,社会发育不足、生活方式落后、自力更生意识和能力不强,是其主要原因。在乌蒙山区、秦巴山区,自然和经济资源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难以全覆盖,短期内难以脱贫致富。
“四大片区”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扶贫开发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我省片区内外贫困人口数量六四开,片区外90个县贫困人口占全省的42%,任务同样繁重。目前,国家和省上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四大片区”的扶贫攻坚,片区外的扶贫开发主要由市(州)、县(市、区)负责,国家和省上力量不够。二是投入不足,精力不济。相对于“四大片区”,片区外扶贫开发的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投入明显偏低,可能导致解决片区外“插花”贫困问题精力投入不济、资源整合不力,片区外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增大。
《中国西部》:“十二五”时期,是四川省实现跨越的关键时期,在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下,以及到2020年全省达到全面小康,四川省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抓好哪些工作?
张谷:过去一段时期,扶贫开发主要任务是解决温饱问题。新阶段扶贫开发是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综合性扶贫,标准和要求更高,任务更加艰巨。
我国新一轮扶贫攻坚自2011年启动。两年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出台了《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召开了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全省新十年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编制了我省乌蒙山区、秦巴山区、高原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省、县实施规划,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深入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我省开局良好。2013年,全年争取扶持农村扶贫对象126.49万人,实施整村推进604个,在“四大片区”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49个,完成劳务培训6万人,实施“彝家新寨”建设251个村、2.21万户。
根据党的十八大和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以及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尤其是在省委提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后,扶贫开发工作要找准位置,努力作为。“多点多极支撑”战略中的“夯实底部基础”,其重要任务是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跨越发展,扶贫开发是其跨越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着力抓好6个方面:
提高认识,强化领导。确立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的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确瞄准扶贫对象;强化扶贫开发考核。
狠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末端完善工作。末端完善是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的前提,是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基础。坚持末端规划先行,在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扶贫攻坚片区实施规划的指导下,各市县应科学编制贫困户相对集中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末端完善规划,有效降低末端建设成本,把到贫困村、进贫困户的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末端体系建设好,为相对集中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和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也是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前提和基础。
全面推进片区内外扶贫开发。突出片区主战场,全面启动实施“四大片区”省、县实施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在解决片区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协作机制,针对每个片区致贫原因和特点,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制定特惠政策,采取特别手段,切实解决好片区存在的个性问题。在高原藏区,以和谐稳定为重点,主要帮助其树立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经济观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在大小凉山彝区,主要帮助其增强自力更生意识、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现代文明生活水平;在乌蒙山区、秦巴山区,主要帮助其突破资源瓶颈,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注重科技引领,走现代农业、城乡统筹路子。同时,针对我省片区内外扶贫任务同样繁重的现状,切实抓好全省面上扶贫开发。创新扶贫投入使用机制,建议实行片区内的投入仍坚持以中央资金为主、省上资金为辅,片区外投入在市县资金主体的前提下,省上资金为主、中央资金为辅。
争取增加专项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认真落实省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关于“省级财政和市、县财政都要逐年增加扶贫开发投入”的要求,争取各级财政建立完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议省本级及市、县两级财政在每年增收部分中拿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扶贫开发,主要投向重点贫困村和贫困户,着重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凝聚各行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合力。一是加大行业投入倾斜。各行业资金主要向“四大片区”86个县倾斜,倾斜部分主要用于片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末端完善建设。二是深入推进对口定点扶贫。在发扬过去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创新社会扶贫手段。大力倡导社会责任,着力在组织安排与个人愿望结合上下功夫,探索建立四川“扶贫济困日”,畅通爱心捐助渠道,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社会激励机制,切实解决好“爱心安放”和“爱心安心”的问题。
着力抓好扶贫开发培训工作。坚持分类培训、突出重点的原则,科学制定扶贫开发人才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通过抓好扶贫对象培训,抓好扶贫干部培训,抓好党政干部培训,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培训质量,为打好扶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