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2013-05-10
1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
1.1小麦锈病的症状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黄锈,因发病部位产生铁锈色的粉疮,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褐色粉状物而得名,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主要危害部位以叶片为主。叶鞘、茎秆及穗部也可受害。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受害叶片产生大量黄色粉疱(夏孢子堆),成株期排列成条状、斑状。后期在同一部位长出黑色粉疱。夏孢子堆鲜黄色,狭长形至长椭圆形;冬孢子堆狭长形,埋在表皮下,成条状。
1.2小麦锈病的生物学特性
小麦锈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温度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适温为10℃~15℃,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2℃~3℃,最高温度为20%~26%,适宜的侵入温度为9℃~12℃。夏孢子萌发不需光照,但侵入后需光照。光照充足时,病菌在植物上能正常生长和发育;光照不足时,生长发育受抑。夏孢子的萌发和入侵需饱和湿度或叶面留存水滴(水膜)。条锈菌夏孢子不耐高温,在36%下经2天即失去生活力。
1.3小麦锈病的浸染和循环
夏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小麦的植株上以后,遇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2~3h即可萌发长出芽管。芽管沿叶表生长,遇到气孔后,形成顶端略膨大的附着胞。附着胞下方长出侵入丝,在小麦叶片气孔下腔内形成泡囊,再长出侵染菌丝,在小麦叶肉细胞间隙蔓延生长,以球形、囊状或分支状吸器伸人寄主细胞内,夺取寄主的营养。
小麦锈病是严格寄生菌,它主要侵染小麦,它的转主寄主是小檗。锈菌与寄主形成特异的互作关系,其致病特点是先不杀死寄主细胞,而是利用其代谢产物,最终导致其死亡。
小麦锈病侵染小麦以后,病菌持续大量产生夏孢子堆,条锈菌每个孢子堆日产孢子1800个左右,持续8~10d,每平方厘米叶面日产孢子量可达25000个,病菌孢子短时间大量产生是小麦锈病爆发流行的内在原因。
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4个环节。小麦条锈菌在我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20%以下的地区越夏。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到我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开始发病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秋苗发病早晚及发病株多少,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重。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条锈菌开始进入越冬阶段,在四川、云南、湖北、河南信阳、陕西关中、安康等地则可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上升至5℃时显示症状产生孢子。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起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要危害时期。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秋苗发病早,冬季比较温暖,早春气温偏高,又有春雨的条件下发病重。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但大面积种植具有同一抗源的品种,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往往造成抗病性丧失。
2防治方法
该病是气传病害,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栽培措施为辅,药剂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2.1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
要有计划地推广抗性相对较好的小麦品种,以减轻锈病的流行。在应用抗病品种时,注意抗锈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品种单一化,但也不能过多,并注意定期轮换,防止抗性丧失。
2.2农业防治
2.2.1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
2.2.2合理施肥提倡施用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
2.2.3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时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3药剂防治
3.1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三唑酮或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g拌麦种100kg,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禾果利)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kg,拌匀后闷1~2h播种,可减少或延缓苗期发病。
3.2春季叶面喷雾
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亩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22.5g/亩对水45~60kg喷雾。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2.5~30g,对水45~60kg喷施效果尤宜,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