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网络社区生存
2013-05-08何菲
何菲
几番变迁,从虚拟身份到类实名制、从精神层面的分享到实物及服务信息的流通、从线上线下人格的分裂到彼此的渗透与融合,中国的互联网社区正越来越成为人们线下生活的映射,两者间的分野正越来越不明晰。
对于人类社会(这里主要区别于线上社会)的社区解读,社会学家们有多种解释。通常情况下,社区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而维系这一社会群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是:社区认同。
早期的中国互联网社区用户为了各种意识、志趣或利益(信息获取、人际互动或者生活服务)进行交往,并由此形成社区认同感。之后,人们通过网上虚拟身份进行各种以人际互动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交往。
社交属性的凸显,使得中国的互联网社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缺乏安全感。巨量的网民像候鸟迁徙一样来了又去。选择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抛弃”。 这也意味着,社区网站的更新换代正在加速。
迄今为止,中国的互联网社区主要包括了以下三大类,而这些社区之间越来越相互渗透与融合,并呈现出不一样的生存现状。
一是连接人与人、人与内容的社区,以BBS为主要架构。从早期的四通利方、“水木清华”,到天涯、猫扑等论坛,这些社区满足了人们超越空间限制,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愿望。随着互联网内容的不断丰富,它们呈现出更多的媒体属性,用户可以通过更为细分的志趣寻找自己的群组或分论坛。
互联网社区为人们的社会交往及信息分享提供了更多的组织形式。长期以来,线下社区的人更多通过地缘、血缘、学缘或业缘组织关系,但常常被空间限制。互联网社区还增加了更多的组织方式,比如通过用户爱好与志趣组织社区或小组,实现信息的分享与流动。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早期,互联网的所呈现的爆发力常发轫于此,也成就了天涯社区等热帖发源地。
如今,面对越来越多的社区新贵,它们有点老了,但老而不衰者有之,退而不隐者有之,转型成功者有之。他们依然是中国互联网社区的有生力量,丰富着社区网站的业界生态。
二是以连接人与人为主要目的SNS。代表公司包括早期的Chinaren、5460和之后的人人、开心等,而即时通讯工具生长出来的QQ空间更是其主要代表。SNS过去主要是指以虚拟身份进行的线上交往,后来越来越实名化或准实名化;早期的Chinaren与5460校友录通过学缘这一介质建立并组织用户关系,通过班级或学校等群组进行互动。之后,白领人士开始加入这一阵营,业缘成为SNS组织社交关系的另一途径。
然而SNS很快就陷入了“长不大”与速生速灭的魔咒。
“任何的需求被满足都会有‘厌烦的一天,只是有的会时间长一些,有的会短一些,你怎么样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是很大的一个话题,可能是我们这个行业一直都面临的最大的一个挑战。”开心网创始人兼CEO程炳皓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透露,“坦白说,我们(开心网)就是在面临这个挑战。”
“人人、开心火的时候是SNS最火的时候,”IT观察家魏武挥认为,“但是很快,微博业务起来了,相对于开心与人人,它的媒体属性更强,并在一定意义上替代了门户。”
微博的兴起有很多缘由,但至少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生产与流通的饥渴。与BBS类似的是,它为人们更多的角色扮演找到了出口。在微博上,公知系、萌呆系、非主流等等流派,满足了人们自媒体的需要,正如魏武挥所言,他们还可以“消费名人”。
很快,微信开始分流微博用户,并成为下一个极具潜力的社区形态。这场始自腾讯内部的自我革命,不仅挖掘了中国目前最大的社交关系链条,还动了运营商的奶酪。“本来掌握最大社交关系链条的是中移动(等运营商),”魏武挥认为,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好这一资源。“而一般创业公司连这种资源都没有,就更难起来,即使开心网火的时候,社交功能也很弱。”
相比更水平化的前两类社区,第三类社区是连接消费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商品/商户的生活服务社区。更低调也相对窄众,然而这个领域却不乏“现金牛”。
大众点评网、杭州19楼等地方生活服务平台致力于挖掘本地资源;爱卡汽车、CSDN等网站则专注服务于某个垂直行业或用户群体。这些社区虽然也有社交功能,但其重点并不在于社交关系。
假如有人去杭州,不知道怎么租房子,或者去哪儿的餐馆吃饭比较好,就可以去19楼看看。魏武挥说,“与社交概念相比,(这些社区网站)促成的是信息的流动,更像一个媒体”。本次封面中报道的大众点评,则是为用户提供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及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商户信息、消费优惠以及发布消费评价的互动平台,已经覆盖全国2300多个城市。
以上这些社区网站,有红极一时的明星企业,也有闷头赚钱的低调公司;既有高台跳水、昙花一现的偶像派,也有经历了数轮新概念的冲击之后,稳步成长的实力派。
无论秉持哪种生存法则,立足当下,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面对的共同问题。
一是社交关系资源的争夺。这是SNS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BBS对于社交关系的依赖更小,多数是社区里配备的功能之一;生活服务社区的运营重点也不在于此,SNS则面临从腾讯手中抢夺关系资源的挑战。
微信对于QQ既有社交关系链条的承接、新用户的拓展以及通讯录关系的挖掘,这是其一出现就已具备的先发优势,SNS产品设计与运营也对人性的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每个公司都可以并能坚持微信产品团队所秉持的价值观。市场留给SNS的空间和时间缝隙都越来越小。“注册是一个很大的门槛,微信可以直接用QQ登录并且挖掘通讯录关系。其他公司要重新建设社交关系很难。”魏武挥认为,“目前(除了腾讯之外),我不看好其它任何一家真正做社交的公司,社交关系已经垄断形成。”
二是商业化的迷局。一位业界知名的连续创业者曾经说过,在他创立前一家公司的时候,他想的都是如何改变世界;在他创办了另一家公司之后,他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让员工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百度帖吧做得不错,但很难有什么商业模式。”魏武挥认为,“新浪微博也一样,平台本身很难赚钱。”
在一些垂直行业,比如汽车、数码、母婴、军事、医疗等社区里,人气只是一方面,公司的前景能不能看得到,还要看是否“离钱近”。“比如汽车就是离钱近的垂直领域,广告主已经习惯在互联网上投放广告。”魏武挥认为。未来的互联网社区创业者,融资渠道比以前更为丰富,但也要处理所谓理想与现实的纠结。
三是移动互联网的挑战。目前国内有不少社区创建于PC时代,架构比较庞大,功能力求丰富,而手机端的屏幕没有太大的展现空间。“以前在PC互联网上可能都会做得更大更全,我有多少功能,我的功能有多好,但是在移动互联网上其实更多的是深度,” 程炳皓认为,“产品的功能应该是越窄越好,越深越好。”
新浪微博的活跃用户中,已经有超过75%使用移动终端登录。微信则是完全从移动互联网上生长出来的新兴社区。
四是他们必须适应社区浮沉的新法则——未来的社区之战将是巨无霸与小而美的竞合生存。小而美的社区网站,作为第三方,“最好是同时依托于几个巨头来生存,这样才能从每一个巨头那儿得到我的好处”,魏武挥认为,“未来将是星系之间的斗争,各大开放平台之间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