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视域下就业问题分析

2013-05-08樵,孙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吉林省

王 樵,孙 丽

(通化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视域下就业问题分析

王 樵,孙 丽

(通化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吉林省以资源产出和消耗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拉大了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有必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而随着吉林省的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又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就业问题尤显突出。该文在分析吉林省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对实现吉林省经济的良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省;经济结构;结构性失业;就业弹性

随着国家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吉林省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不可避免的造成结构性失业问题。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力在包括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问题关系着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结合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趋势,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科学合理地解决吉林省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伴随着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的步伐加快,经济结构优化需要不断深入进行,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就业的结构性矛盾。1998年前,吉林省的失业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1998年以后特别是2000年吉林省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吉林省的失业率达到3.7%,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如果加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吉林省的失业率将达到两位数。2003年以后,吉林省的失业率基本保持稳定。①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层次就会不断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由于不能适应变革需求,形成了低素质劳动力供过于求与高素质劳动力供不应求同时并存的局面。此外,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会引起资本或技术对劳动力需求的排斥,从而减少了所需要的体力劳动者的数量,导致了失业人数增加。虽然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并不单只会导致失业人数增加,在经济结构升级的整个过程中同时也创造了就业岗位。这是由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会推动生产规模扩大,扩宽产业链,从而增加符合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岗位。但体力劳动者的就业率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见表1)。

表1 吉林省与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比较(单位:%)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提出 “在3%的GDP增长率水平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1]但同时要看到,不同的产业部门及产业内部结构性变化所反映出来的就业弹性不同。就业弹性是指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长变化的反映程度,即经济增长率每提高1%带来的就业增长的百分比。2011年吉林省经济总量首次跃上万亿元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30.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比当期全国平均增长水平高出4.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8位。伴随着吉林省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5.27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10.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低于年计划0.9个百分点。2012年吉林省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带动了就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8.8万人,同比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4%,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1.5万人,同比增加35.5万人,增长11%。由此可以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劳动力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越快,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就会增多,劳动力需求量就会上升,反之经济增长的越慢,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减少,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就会减少。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额稳定增长,而就业人数的绝对额在1998年前后呈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缓慢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而就业人数增长率在1998年前后出现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就业人数增长率不相匹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传统产业发展为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应地要求调整就业结构,而就业结构的变动明显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动,这就不可避免地凸显了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二、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就业结构的变动规律

“早在17世纪,配第就发现了导致世界各国国民收入差异的关键性因素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克拉克的进一步研究证明,伴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就业人口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接着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结论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2]劳动力在产业空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三产业逐步增加。建国之后,吉林省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及改革开放以后的“二、三、一”格局的转变,而就业结构在1989年之后从“一、二、三”转变到“一、三、二”的格局。这说明吉林省第一产业的劳动转移力不足,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存在障碍。

1.吉林省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人数呈下降趋势

吉林省是农业资源大省,但不是农业经济强省,存在着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和就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吉林省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1997年为25.4%,2004年为19%,2012年为11.8%,基本呈下降趋势;而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却一度从1997年的44.5%上升到2001年的50.2%,之后稍有下降,直至2011年仍保持42.1%的比重。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不断递减的进程中,并未使其就业比重降低,相反却有上升的过程。这说明,吉林省大量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蓄积在农业。吉林省种植业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很大,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相对缓慢,对农副产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生产加工体系。从而导致了在第一产业中,从事农业初级生产的就业率居高不下,从事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就业率低下,这一领域对就业仍存在很大的空间。农村种植业的稳定发展可以说为城市的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劳动力“蓄水池”,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虽然如此,但是这将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有效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会使农村劳动力人口过分冗余,导致农村生产效率的低下,继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根据吉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在2011年—2015年之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意味着将有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或转移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2012年吉林省经济的强劲增长带动了就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上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1.5万人,同比增加35.5万人,增长11%。

2.吉林省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人数增长缓慢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第一产业的富余劳动力将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在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过程中应当扮演加强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角色。吉林省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产值比重1997年为39.8%,2004年为46.6%,2012年为53.4%,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4417.39亿元,这是自2004年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产值比重首次突破50%,第二产业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十五期间,吉林省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基本呈下降的趋势,1997年为25.5%,2004年为18.6%,说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在这一时期有一定量的劳动力转移出来。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慢于其产值增长率,第二产业不但没有吸纳剩余劳动力,反而在排出劳动力。不过,这种情况在2004年以后有所好转,2005年吉林省就业吸纳弹性为0.42。

改革开放以来,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吉林省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不断变化,机械加工、通讯设备、信息技术等代表工业结构升级方向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制造业和建筑业近年来也呈现出巨大的就业需求。但是从总体来看,第二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仍然不足。虽然第二产业在技术创新,产品更新的过程中为第三产业提供了一部分岗位,但这毕竟是有限的。今后,吉林省应更加注重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要在发挥已有汽车、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工业结构轻型化,并向消费领域靠拢,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基地,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3.吉林省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

2011年吉林省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652.11亿元,增长10.9%。2011年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12.1:52.0:35.9,调整为12.1:53.2:34.7。随着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同时,由于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比较大,因此,实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也就落到了第三产业上。吉林省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基本呈上升的趋势,1998年为30.9%,2005年为34.0%。第三产业的部门与分工种类比较多,是推动就业的主要力量,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最为突出。尽管近年来服务行业的比重和就业人数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基本在60%以上,而吉林省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不足40%,这说明发挥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存在很大的空间。吉林省存在着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和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主要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就业弹性大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如信息、咨询、金融、科技等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作用还远没发挥出来。因此,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注重加强产业内部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就业弹性比较大的产业,促进就业快速增长。针对第三产业中就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大对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培养出符合岗位要求高素质人才。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充分的发挥第三产业应当发挥的作用,实现就业的快速增长。

三、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

(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带动经济增长的产业,同时也要重视高效吸引劳动力的产业,在做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就业率的增长。根据经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服务业迅速发展,就业人员不断增加,这就说明吸纳剩余劳动力,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吉林省从事服务业的人员比重为36%,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0%左右,发达国家则高达60%左右。假设吉林省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能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0%左右,那么就可以增加100多万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吉林省第三产业对就业的促进及带动作用要明显强于第一、二产业,并成为吉林省第一、二产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3]所以要吸纳剩余劳动力,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支持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带来新的部门的产生,同时增加就业岗位。例如,近年来新兴起的网络产业,成为部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舞台,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因此,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的成长,将成为当前解决吉林省结构性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深化教育机制改革,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

1.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为了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从而培养出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力。首先,协调好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在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劳动力市场提供职业技术型人才。其次,统筹规划教育的专业设置。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设置专业,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多开设实践性课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学校还应增加专业调整的弹性,使专业能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变动及时进行调整。

2.改革教学模式与内容,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上,要以培养走进岗位就能上一线操作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在改革过程中可以采取订单教育的培养模式,即根据企业需要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学校根据雇用者的各种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专业设置,培养对口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发达地区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并取得了成功,对于吉林省解决结构性失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由于教育体制的束缚,教育观念的滞后,吉林省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形成了“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局面。所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应该以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为标准,而不应该以守旧的思想为指向,改变社会上“瞧不起”职业学校一味的追求高学历的思想。其次,改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割的状况。现在的教育体制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割,二者只能取其一,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扩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让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终结性的教育。总之,加快发展我省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应对日趋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必要举措,也是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人才保证。

(三)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有效促进就业

解决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就是要转变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引导人们树立适应市场的就业观。首先,转变传统的就业和择业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省的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动合同制,新时期的劳动者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对待所有职业应一视同仁,不要把职业分为三六九等,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要知道每一种职业都会受到尊重,每一种职业都是来源于社会的需要,不要一味的追求有身份有地位的职业。只有正确的认识职业才会改变原有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择业与就业的关系,要学会务实,要避免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就业时可以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以此来减少失业。其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劳动者要根据市场需要树立灵活的就业观,应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就业预期,不要墨守成规。同时还要树立多样化和动态化的就业观。现在的就业形式日趋多元化,社会上有多种就业岗位形式,在工作时间和单位性质上也有多种形式,劳动者要树立多样化的就业观,这样才能够拓宽就业的渠道和选择范围,实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合理流动,有效促进就业。

注释:

①文中采用相关数据均源于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统计信息网http://tjj.jl.gov.cn/

[1]奥肯.平等与效率[M].王奔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2]纪玉山.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之协整模型的建立与实现[J].当代经济研究,2006(6).

[3]张伟.吉林省第三产业发展实证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

[4]李亚明.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的新变化[J].中国市场,2011(18).

[5]鲁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J].知识经济,2011(15).

[6]沈宏华.经济结构调整与职业技术教育[J].教书育人,2011(18).

[7]李雨潼.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8]罗德明.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责任编辑:吕增艳)

F121.3

A

1008—7974(2013)06—0034—04

2013-03-26

王樵(1971-)吉林白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视域下地方高校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H12422。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吉林省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