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内在关系

2013-05-07王秀娟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2期
关键词:逻辑关系立场观点

王秀娟

【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提示与规约,对于吸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运用于现实生活,多年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较抽象的命题,认真分析其内部元素的内涵与相互关系,建立操作性的理论实现模式,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以及在现有文化背景下的大众化过程将大有助益。本文就此问题,将长期思考的结果公之于众,以求成效之万一。

【关键词】立场;观点;方法;逻辑关系

与马克思的理论关系最密切的是黑格尔哲学,当然,费尔巴哈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说,宁肯说是从反面发生的。因为现在理论界基本公认,马克思主义就其理论本性来讲,从它在一个半世纪的存在理由看,已经用自身的生命力凝炼为一个概念——人类解放学。从这个角度讲,费尔巴哈的“人”,恰恰是马克思追求的一个倒影。如果说费尔巴哈的“人”是从天国解放到人间,那么马克思就是把“抽象人”解放为自由人。因此,并不仅是由于费尔巴哈的理论短命,更是由于理论涵盖力的需要,马克思更得益于黑格尔,得益于他的逻辑体系的建构,以及哲学主体不断发展的推导方法。

当然,马克思的体系是更加宏大的,它要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体由分离“演化”到回归。由于头绪繁杂,只能分段来做。后来,列宁只能从形式上进行了“三分”,为的是让初步接触这一理论的人能选择一个单纯的入口。学习和研究较为深入一点就会感到其理论力量的威摄和涉含内容的不可穷尽,由此,便理所当然地诉诸于“立场、观点、方法”。

一、关于“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不仅对我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杠杆性的推进作用,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对于掌握其理论精髓所应采取的态度与方法,点出了在保守状态下不可言说的真相。“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摘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得懂?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对这段话,要做两个层次的理解。

第一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既便是把马恩列一直到毛泽东邓小平的所有文本都通读一遍(有精与粗之分)也不为多。因为理论工作者不仅要深知每一篇文章、每一部著作的具体历史背景、文献产生过程、直接的社会影响、有些还走过了曲折历程、备受颠簸等等。必要的时候还要查阅德文原版,重新翻译某些文字。既便如此,由于时代变迁、社会生活样态的面目全非、语言对象的相去甚远,就算不考虑诠释学的价值,也有大量的订正、补充、重新确立逻辑关联并说明变更理由等等工作要做。

进一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是一部宏大的工程,这里面有数不清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得遇其中一个机会,或者说担负其中一项任务者,既是学术生涯之大幸,也必然付出大量的思考劳动。这其中还一定会发生相左相悖的见解,从而出现数倍于原创的观点与理由。这些工作都非常重要,是接近真理的基本步骤。

以上是对专业性工作的大致理解。

至于非专业,那就要讲一个“精”字。其中又有两个层次。第一是领导干部的学习。建立学习型政党,第一位的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它与专业研究大不相同。首先是不用读那么多“大本子”。马克思的《资本论》,让广大干部去通读肯定不现实。当然,也不排除有些领导干部由于个人专业和工作环境以及理论积累所生发的吸引力而接近这方面的专家,但是作为普遍性的倡导就不实际了。“文革”期间,曾号召全体党员和干部学习马列的六本书,它们是《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可以说,对于县乡一级的干部,由于那时受教育水平所限,这种经典学习基本流于形式。书本大批印刷出来了,还可作为赠品送给优秀单位和个人,可实际上就像大庆人靠“两论”起家——《实践论》和《矛盾论》还比较现实,而送给它们以上的六本书也是强人所难的。

中央党校每年都有两期高级干部学习班,为了对当下国内外局势做出准确判断,集中高层次理论分析,采取相应策略,这样的学习非常重要。省部级以下的基层领导干部,也应该定期进行专门的学习与交流,承上启下,在百忙的工作中突出大方向,既要解决实际困难,又不脱离事业的中心,这种常态维持下来并不容易,所谓执政能力这是重要的一个标志。

另外一个层次就是普通公民的学习问题。如果按照最低标准,只要不违反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就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可是,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则要高得多。能够自觉地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思考和行动,这就是较理想的状态。但是,如何达到这样的状态,首先应该在理论上搞清楚,学马列到底要学什么,怎么学。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到底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他们分别如何对人的思想起作用,这就要深入一点思考了。

二、人格是立场的支点

马克思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是精神上的强大动力和高能量的辐射度,已经使他成为了自己所追求的自由人。当人们说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按照人们社会分层的自发倾向,个人的家族血脉就已经决定了其基本的社会立足点,这也是政治立场的雏型。从阶级分析的原则出发,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那个阶级的利益来言说和行动,甚至不同的阶层也会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划出明显的界限。但是,这种所谓立场只是原发性的起点,是未经理性选择的自发形态。以往参加革命的大多数受压迫者都属于这种情况。但是经过理性反思和长期体悟一定会建立起自觉的信仰与主义,这宁可说是人格的升华与灵魂的再造。所以,那些由于革命的胜利而官居高位的长者,无不感激革命,感激革命的引路人,感激时代提供的机遇和锻炼。

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特别是富裕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人生道路与终极目标,却不能按社会分层的自发倾向来论定,而马克思恰是一个典型范例。按照他三十而立的境况,既便不去做律师,肯定也是大学教授甚至高端学者,也或许进入实业阶层,成为精道的资本家也是有可能的。然而这些都没有成为现实,他坚定而执着地选择了为人类的解放而工作。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从毛泽东到刘少奇、周恩来等,他们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也十分类似于马克思。为了这种选择,可以鞠躬尽瘁,也可以杀身成仁,儒家文化的精髓对于人们做出大义的立场选择非常重要。

可见学习立场就是学习选择,然而这种选择又不是一劳永逸的。判断一个人是否离开了自己所选的立场,是很复杂的,以陈独秀为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地位和价值自不待言,可是后来,他的头上却落下了“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右倾投降主义”、“托派”、“反革命”、“汉奸”、“叛徒”等等的政治帽子。不管这些罪名在历史的检验中加上多少注解,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陈先生的信仰与马克思主义肯定属于“道不同”的关系。这说明要保持自己所选立场的纯洁性,使它始终不离开自己的主义与核心价值观,那就要在世事的变化中,对自己的行动做出控制性微调和修正,以求在本质上延续一贯的方向,这既需要判断力也需要勇气。

哲学家李泽厚先生曾经在十二岁时发生了生存危机,“人终究会死,那为什么要活着?”他后来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为人类活着。可以说,没有解放全人类的思想,不会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运动中,在一些重大的历史关头,总会考验出一个人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程度。由于大众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判断力和决断力都不会成为问题,只要是如马克思那样,把大写的人放在一切竞争与冲突之上,并将自己的一生化入超越现实的具体运动当中。

三、观点是立场与方法的融合

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掌握其观点这个提法,它直接的对立物就是死搬硬套的“本本主义”。学观点也可以说是掌握精神、抓住精髓、得其真谛。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提法,它无所不包,又不落具象,既在历史长河中,又在社会潮头上。任何一部经典,任何一段精辟结论,在放出原始光彩的同时,更延展到今天,对社会的发展响起重锤。

实际上,对马克思主义,既不能直接搬用,又不能将原始文本变得面目全非,这个通向其观点的路径只有一条,那就是找到其立场与方法的融合点。

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论,这曾经都是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实质上,用它们称呼整个马克思主义更为恰当。过去也揭示过,唯物论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辩证法既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但是,用立场和方法来进行分析,不但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更加符合作为一个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本身。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方法,这首先就表明了一个立场——人民群众的立场。因为这里的物不是自然观当中的物,而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当然,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群体来承载,以推动社会前进为标志。而以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这样一个最后的对抗形式的结束为人类史前时期的结束,真正人的生活才刚开始,人民群众这个概念便失去了独立的意义。

马克思站在结束最后一个对抗形式的主体——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他的方法有什么特点?如果说费尔巴哈的方法带有直观机械性,那么在马克思这里所体现的则是能动思辨性。

思辨与思辨哲学绝不是一回事。大家都知道马克思说的“思辨终止的地方,既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马克思这里显然是指黑格尔哲学的终止,但是思辨的方法,作为“合理内核”的辩证法,不但不能终止,而且需要经常自我超越。

从天国降到人间,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唯物主义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最终目标的不同,他们的轨道也就不同。可以说费尔巴哈沿着前进方向,其轨道是明显下沉的;而马克思则是平直向前的。

马克思———

唯物主义方向————目标:人类解放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是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法来批判黑格尔的,马克思说“李嘉图把人变成了帽子,黑格尔则把帽子变成了观念”,而费尔巴哈是把人和观念都变成了帽子。

生产力的活跃就是人民群众现实运动的活跃,反映在精神领域就是思辨的活跃、辩证法的活跃。大家都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因为具体问题在进行具体分析之前只能是作为思考对象的意外来出现,它与一般的共个性的关系有所不同。它首先是不能用贯常的原则来解释,既没有先例,也不允许“试探排错”,必须靠思想的首尾一贯性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从而采取科学行动。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论断、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中国特色”、“初级阶段”、“一国两制”等等,无不是用具体分析的方法得出的。

可以说,方法是枝叶繁茂的树冠,立场则是扎入地下的根系,前者总要经常从后者那里吸取营养,获得生命力。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必然是为了谁就要依靠谁;代表谁就要理解谁。道路始终不变,障碍不厌迂回。求实效敢露真相,志高远力夺美景。

猜你喜欢

逻辑关系立场观点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扬善
浅谈英语“七选五”阅读理解
草地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浅析
浅析内部控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