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的断裂:电影《毕业生》中的女性形象
2013-05-07王吴之
王吴之
【摘要】美国电影《毕业生》(The Graduate)可以说是好莱坞电影的里程碑。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电影走出了大萧条时期逃避现实的表达,开始逐渐反映社会现实。然而《毕业生》所表现的立场与其内容却并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影片中对两位女性主人公的塑造上。可以说,《毕业生》的形式与立场之间断裂开来,形成了一条明显的裂痕。
【关键词】《毕业生》;女性形象;形式与立场;断裂
美国电影《毕业生》于1967年上映,在这一年,美国反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遍及美国南北。而作为美国电影产业枢纽的好莱坞也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即所谓的“新好莱坞”崛起或“好莱坞复兴”。新好莱坞诞生于阿瑟·佩恩(Arthur Penn)1967年的匪帮片《邦妮与克莱德》(Bonnie and clvde),它以比较极端的故事彻底体现出新好莱坞电影的价值观,之后的如《毕业生》、《逍遥骑士》(Easy Rider)、《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影片进一步将美国电影业从商业到艺术上来了次彻底的革命。影片所描绘的这样一个充满矛盾、浑浑噩噩的主人公本杰明(Beniamin)可以视作是那个时期青年群体的一个代表。《毕业生》通过讲述名校毕业生本杰明身上发生的两端充满伦理色彩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当时青年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在本片中,导演突破好莱坞的传统惯例,运用了许多更新的、更为艺术的表达手法,例如长焦与变焦镜头的运用、充满隐喻的场景设计和先锋激进的镜头剪辑等等,然而在这些种种突破与尝试中,我们仍能发现故事本身与拍摄手法背后隐藏着的权力话语。
不得不说,作为一部好莱坞电影,《毕业生》在用镜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变革,比如用象征性的镜头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及利用变焦镜头达到“隔物取景”效果等等。《毕业生》中隔物取景最为著名的镜头便是海报上丝袜腿下的本杰明。导演并没有采用一般蒙太奇所运用的几个镜头互切,而是用变焦的长镜头对准本杰明。位于前景的罗宾森太太的腿占据了镜头的三分之一,而与它相比,本杰明则显得渺小、无助,这与一般的构图原则并不相符。但是变焦镜头将他们精神上的强弱势比照具体化为物理上的虚实远近的距离感,营造出的是焦虑的压抑的气氛和人物内心的折磨。然而,评论者一般只注意到了电影的这一形式上的变革,而没有注意到变革背后的话语与权力。还是以这张海报为例,我们不妨把关注点集中在其中的女性身上。画面中,女演员正在男主角面前穿上丝袜,而除了腿之外,女演员本身却没有出现在照片内。观众能看到的只是她穿着丝袜的小腿,也就是一个具有色情意味的女性身体部分。在这张海报中,女性的身体部分代替了女性本身,“女人沦落为一个性符号及一个性客体”,女性成为了被观众所观看的“他者”(theother),而非一个主体。
形式和手法的变革固然在电影艺术方面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但是从电影的立场与内容则又不自觉地向保守思维模式低头,这无疑造成了一种表达上的断裂。《毕业生》的表现像是一个试图把自己拉近现实,却又很难跟上现实社会脚步的垂暮老人。
在《毕业生》中,有两位主要女性角色:罗宾森太太(Mrs.Robinson)和她的女儿伊莲(Elaine)。在她们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鲜明的对比。作为较年长的一位,罗宾森太太是婚姻中的不忠者,也是一个性感的诱惑者角色。她起先引诱本杰明,将他作为她失败的婚姻和爱情生活的安慰剂,接下来又试图阻挠本杰明与伊莲的结合,甚至不惜以吐露自己出轨真相为代价。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绝望的中产阶级主妇,想要抓住青春的最后一丝光彩。然而,关于这个角色心理细节和描绘的缺乏使得我们很难正面评价这个角色。观众根本无法得知这个角色的潜在心理动机,也就无从理解;没有对其心理和动机的理解,又何谈正面评价?
片中她唯一一次告白自己的内心,是和本杰明在酒店房间里时的一个场景,本杰明一直追问罗宾森太太自己的生活与婚姻经历,于是她不得不开口向他诉说自己的过去。从这里我们得知,罗宾森太太曾经在大学中修艺术专业,她因意外怀孕而被迫嫁给她现在的丈夫。当青春年华过去之后,她唯一的娱乐只剩下了出轨:与一个英俊的年轻人拥有一段婚外恋。除了同情她的经历之外,我们也能够注意到,罗宾森太太告白的机缘是完全出于被动的。在那个情景之下,她受到了男主人公的质问,而她所说出的一切内容也都是为主人公这一个听者所准备的。影片为观众所设定的主体-位置完全是这个男性主人公本杰明。罗宾森太太又一次成为了“他者”。尽管罗宾森太太是说话者,但是她却不是拥有话语权的那个人。更进一步说,在这一段简短的自我告白中,观众明显难以对这个角色建立一个较为深刻的认同,罗宾森太太这个角色依然是一个被简化了的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这一点在接下来的情节中变得更加突出。在本杰明和伊莲开始约会、恋爱之后,罗宾森太太十分绝望,从而试图让本杰明站在她这一边。接着她做出了一系列强迫他们俩分手的举动;在这个时候,她看起来心机重重而斯歇底里,就像是一个典型的反派荧幕角色。像这一类的反派角色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原型,例如《白雪公主》中的皇后等等。同样的心理刻画缺失让这个角色被一定程度上地漫画化了,这时的观众无疑只会对罗宾森太太表示出厌恶,否则就只有廉价的同情。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作为一个女性角色的罗宾森太太被不是被再现为一个性客体,就是被再现为一个负面的、反派的刻板印象,而非一个完整的、正常化的女性形象。
至于伊莲,电影中的另一个主要女性角色,与她的母亲罗宾森太太相比,显得年轻而充满吸引力。但是我们似乎很难说这个角色拥有主体性或自主性。伊莲始终以一种附属于男主角本杰明的被动形象示人。在他们约会时,伊莲的情感状态是始终依附于本杰明的;她很少明确地表明她要什么,或者她对两个人之间的恋情有什么想法,只是在本杰明有所动作的情况下被动地做出反应。当本杰明对她做出一些无礼的举动时,她唯一的反应只是哭泣。并且,当本杰明和罗宾森太太的绯闻曝光时,伊莲所做的只是躲开母亲和本杰明二人,顺从地嫁给了一个由父母选定的新郎。从电影中她的第一次现身,直至她在婚礼中被带走,伊莲的一切行为举止都不是出于自己的选择,而只是对别人强加于她的行为作出反应。
影片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场景,非常明确地暗示出了伊莲在整部电影中的位置。那是本杰明和她第一次约会的情景,他带她去到一个脱衣舞俱乐部,并强迫她观看演出。伊莲表现得极为尴尬。在俱乐部中,她背向脱衣舞表演的舞台坐着,与台上的脱衣舞娘平行,在这几组镜头中,伊莲与脱衣舞娘被置于同样的位置,在她们之间则被构建出了一种联系。舞娘本身处于一种被台下的男人们观看的客体位置,而男人们观看舞娘的方式就暗喻了观众们观看剧中伊莲的方式。“在一个被性别不平等所支配世界里,看的快感已经分裂为两个方面:主动的/男性的和被动的/女性的。具有决定性的男性的凝视把他的幻想投射在依据其需要而类型化的女性影像上。在她们传统的裸露癖角色中,女性既被看也被展示,她们的外貌被编码以实现强烈的视觉和性感效果,这样她们就能被说成是有着被看性的内涵”。最终,伊莲在自己的座位上掉下了眼泪,这也昭示她命运的被动性与悲剧性。
作为一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毕业生》无疑抓住了那个时代背景下青年一代的真实境况,反映了以本杰明为代表的青年人迷惘、放逐的心理状态,然而它所描绘的这一境况仅仅限于男性,女性仍然躲在历史舞台的幕布之后。同样地,在好莱坞进行电影艺术革新时,主导它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模式仍然没有改变。也许本杰明的人物塑造、电影的手法创新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成功,然而《毕业生》并未摆脱保守主义的阴影。它的形式与立场、内容与思想之间出现了一道明显的裂痕,整部影片的构建也就相应地出现了动摇。对女性主义的关注使发现这一裂痕、解构这部影片成为了可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