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中的性别敏感度
2013-05-06王颖矫杨
王颖矫杨
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中的性别敏感度
王颖矫杨
基于C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性别角色、社会事件和社会工作事件看法的调查,发现受过专业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可以从开放和平权的角度来理解性别问题,对相关的性别议题有较高的敏感度,但是其对私领域性别议题的敏感度低于对公领域性别议题的敏感度。为此,高校应当从课程体系设置、社会工作实务及督导等方面更好地将性别议题融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性别敏感度,使其掌握具有社会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理念与研究方法,以推动反歧视性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教育;性别敏感度;社会工作实务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以来,随着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改善社会民生目标的设定,社会工作教育快速发展。[1]2010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社会工作人才列入国家六大人才队伍中,并提出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提出,为实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目标,需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完善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和实施重点人才工程。目前,全国有28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60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硕士教育,10多所高校开始了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教育。[2]截至2012年5月,我国共有54176名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其中包括13421名社会工作师和40755名助理社会工作师。[3]
表1 我国社会工作师人员情况
高校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主要培训和教育场所,其专业培养模式和体系将深刻影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知识和价值观的形成。而性别意识和观念,作为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中非常重要的构成,是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及专业教学和实务中不可忽视的面向。现实生活中,尽管我国女性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经济参与状况有所改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程度有所提高,政治参与意识和主动性逐渐增强,但是,受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女性劳动收入仍然偏低,中西部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健康状况有待改善,社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4]此外,男性作为社会性别的一极,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受到政治经济体制及父权制的影响,成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又一性别主体。传统社会工作理论对人的行为和社会过程的解释忽视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导致在其价值观指导下的社会工作实践可能会维持并加剧女性和男性中一定群体的不利处境。因此,强调和培养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提高其性别敏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社会工作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学生的个人性别意识及价值观同实务工作中的日常实践的割裂。随着社会中男女平权话语的增加,如何通过专业教育正确地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增强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唤起学生对社会性别事务的关注,将社会性别意识转换为实践意识,掌握社会性别的分析工具和具有社会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理念与研究方法,使其对性别问题有专业、多元和深入的认知,能够透彻地理解因性别因素产生的社会问题的性质和原因,从而更好地处理未来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就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学者关于社会工作教育中性别敏感议题的研究最早见诸Knight的研究。[5]Knight的调查提出,在获得认可的本科和研究生的社会工作课程中,一些女性议题,特别是家庭暴力和性别歧视问题,在社会工作课程中有所覆盖。但是,其他的议题,如女同性恋、生育权利、社会工作中的性别歧视等,则没有被纳入社会工作课程中。基本上没有学校要求学生选修那些关注女性议题的课程,仅有少数学校提供相关课程。同时,学者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的社会服务提供中存在着性别偏见,社会工作实务人员持有一定程度的性别刻板印象,这将影响社会工作实务人员对案主的评估及干预。[5]此外,长期以来,性别研究中的主要对象为女性,强调将性别的内容纳入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呼吁也主要是指女性及女性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别的多元化使社会工作教育及社会工作实务面临更多的议题和多元的服务对象。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个人价值观、专业伦理等形成和习得的主要途径。性别影响着教育者和实务工作者在面对社会工作、案主、学生,甚至他们自己时的行为原则。如果我们不将性别机制揭示于学生,则隐藏于其中的性别化假设将不被挑战。McPhail指出,随着性别多元化,对于性别平等议题的纳入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调性别作为日常生活组织原则的重要性,呈现更复杂的对于女性主义的讨论,理解多元的性别模式,引入男性和男性气概的主题,引入跨性别的主题,发展基于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和增加敏感度的性别意识。[6]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参考相关研究[5][7][8]的基础上,拟定了适宜测量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性别敏感度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从对性别角色的看法、对社会事件及社会工作事件的看法、在社会工作教育方面的经验等维度深入了解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性别问题的看法,及其性别观念对社工实践的影响,从而探讨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性别敏感度议题。
笔者于2012年4月至5月对C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2009级和2010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1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7份,回收率为87%。有效问卷中,2010级学生60份,2009级学生27份。C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均为女大学生。研究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三、结果呈现
总体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群体,其性别意识是开放和先进的。但是,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其性别意识和态度却存在着差别。女大学生对私领域性别议题的敏感度,不如对公领域的性别议题的敏感度高。
1.对性别角色的看法
如图1所示,对“家庭主妇在家中料理家务,都应被视为是一种工作”这一观点,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学生为58.2%,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学生为33.6%,近6成的学生肯定了私领域的家务劳动作为一种工作的价值。此外,64.1%的学生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女人虽然外出工作,但是家中经济支持始终是男人”,68.6%的学生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女人表现太强会找不到结婚对象”。这反映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女大学生对于传统性别角色的反思和批判,她们并没有因为理论上的成就恐惧动机而放弃对于自己职业和事业的追求。
图1 社会工作专业的女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看法(%)
对“女人比男人更适合照顾子女的起居饮食”这一观点,42.6%的学生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24.1%的学生表示不确定,29.6%的学生表示不同意,3.7%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同意。从中可以看出,有将近3成的学生反对传统的女性家庭角色。而对于“女为悦己者容,女人瘦身纤体是无可厚非的”,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学生占54.6%,我们可以看到超过5成的学生对于典型的女性形象的批判。但是,仍有29.1%的学生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从中可以反映出,女性身体的物化和商品化的意识影响着学生对于女性形象的认知。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女人结婚后不该让自己成为黄脸婆,否则丈夫会包‘二奶’”的学生为21.8%,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占51.8%,部分学生强调了婚姻维系中女性的责任。
96.4 %的学生同意和非常同意“女性与男性在政治上应该具有同等的能力和参与机会”。80.4%的学生同意和非常同意“男女在工作上的待遇仍然有差距,这是因为社会存在性别歧视”。同意和非常同意“男女始终有别,社会上不可能达到男女平等”的学生为45.5%,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学生为38.1%,有16.4%的学生表示不确定。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认知,将影响其对于服务案主的评估。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大力推进性别平等、提高妇女地位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关于政治议题的性别敏感度很高,但是,她们同时也认为社会认知和职业领域内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此外,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尽管学生有较为先进的性别意识,但部分学生对存在于家庭领域内的性别议题未有足够的反思和批判。
2.对社会事件的看法
如表2所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于社会事件同样有着较为开放和敏感的性别意识,拒绝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具体来看,同意和非常同意“女性因丈夫包‘二奶’而自杀,与女性在家庭中的传统角色有密切关系”的学生占72%;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一般人认为女性因其衣着、外表及行为而招致被强奸,所以女性自己有责任避免发生强奸这种事情”看法的学生占64.3%。
对于性工作、强奸和同性恋等问题,83.9%的学生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基本家庭的模式应该是由男女组成的,所以同性恋者可以谈恋爱,但不应结婚”。78.2%的学生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性工作是一种工作,社会不应该歧视性工作者”。学生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提出了挑战。但是在面对同性恋等议题时,占一定比例的学生选择了不确定,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性别议题时,所学知识并未完全改变其传统认知。
对于一些社会性的性别议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体现出更高的敏感度。91%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一些农村女性没有土地继承权,是一种重男轻女的习俗”;98.3%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女性因生理结构关系,所以如厕时间比男性长,故此应在厕所规划上增加女厕的厕格数目”;83.7%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包括家庭主妇,正反映政策上的性别盲点”。
表2 社会工作专业的女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看法(%)
表3 社会工作专业的女大学生对社会工作事件的看法(%)
超过6成的学生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女性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一份全国婚恋观念调查报告指出了关于同一问题的V形变化的趋势:40岁以上的人对这一命题的认可度最高,“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占67.5%;36—40岁的人这一比例为61.6%,出现了下降;31—35岁的人这一比例为57.3%,降到了谷底;25—30岁的人这一比例为59.4%,有所上升;20—25岁的这一比例为59.5%,两者基本持平,但又有少许上升。[9]406-410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多元思潮的兴起,青年的性别思想更自由、多元和个性化。但是,在世界性经济危机、国内就业难和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背景下,女大学生的性别观念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受调查者的性别观念同样存在多元化的态势,但是,相比全国数据而言,更高比例的学生表示不赞同这一传统的性别观念。
3.对社会工作事件的看法
接受过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实务训练的学生,其对社会工作事件的看法可以更加直接地反映出学生的性别敏感度。
关于家庭暴力议题,如表2所示,同意和非常同意“家庭暴力出现的原因之一与不平衡的两性权力有关,现今仍是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多的权力”观点的学生占85.5%,相对应的,对于家庭暴力的社工介入,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家庭暴力主要是因为夫妻间沟通不足,社工应该协助两人改善相处及沟通的方法”的学生占77.8%,9.3%的学生表示不确定,不同意的学生占13%。这里吊诡的一个问题在于,学生的专业理念和专业知识呈现出了她们对于性别问题的结构因素的认知和思考,但是,在社工实务中,较少有学生从性别权力的视角对家庭暴力等议题进行思考和介入。
社会工作实务人员持有一定程度的性别刻板印象,将影响社会工作实务人员对案主的评估及干预。尤其是对于女性案主而言,这将导致以微妙形式出现的“责难受害者”,它假定女性案主的问题导致了她自己的不足,最明显的是认为她不符合“正常”的女性角色期待。[5]而“当社会工作者自妇女角度分析妇女处境时,就可以确切明白妇女问题的根源,避免责怪受助者”。[10]357-368Leung指出了社会工作实务中处理家庭暴力问题的两种模式,即家庭模式和女权主义模式。[7]家庭模式强化了家庭暴力中女性对其受暴负有的责任——因为她们激怒了男性伴侣,家庭暴力更多地被视为由个体的心理问题、情境因素等所引致;而女权主义模式强调家庭暴力源于婚姻中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统治,是权力的失衡建立和延续了对于女性的暴力。[6]女权主义模式试图将关于家庭暴力议题的讨论从私领域转到公领域,从家庭问题转到人权问题。[7]
71.5 %的学生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为未成年少女提供堕胎及避孕知识,无形中鼓励她们有性经验”,有19.6%的学生表示不确定。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其对专业知识及伦理产生了不确定的意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未能完全彻底地改变学生的性别观念。近5成的学生赞同“社会服务很少举办有关同性恋者权益的活动,因为同性恋者仍属于社会少数人口”,13%的学生则表示不确定。
对于“一些组织性的工作,例如社区发展,男性始终比较适合,儿童工作、兴趣小组、个案辅导由女性负责比较适合”这一观点,64.3%的同学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社会工作本身的传统性别化分工模式受到学生的质疑,多数学生并不赞同男性实务工作者适合从事组织性、领导性的工作,而女性实务工作者仅适合从事儿童服务、个案等较“女性化”的社会工作。但我们也应看到26.8%的学生的态度为不确定。学者的研究发现,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社会工作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性别上的差异。[11][12]女性更希望从事直接的服务和个案工作,而男性则有长期的职业目标,希望从事管理、教育和研究等工作。女性对于薪酬的期待更低。Fever等人的研究指出,女性对社会工作领域中实务领域和职位的选择,不仅仅局限于性别角色社会化,而且出于女性对自我能力的低估和对有限机会的认知。[11]在我们的研究中,6成以上的女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不认同性别化的专业分工,其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没有受到传统的性别观念的影响。
表4 课堂内和课堂外老师讨论过的性别议题(%)
4.在社会工作教育方面的经验
在了解了学生基本的性别观念后,我们考量了学生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中涉及的性别议题及她们的受教育经验。有9成左右的学生表示,课堂内老师讨论过的议题有性侵犯、家庭暴力、女性政治参与、性别歧视、同性恋和女性主义;8成以上的学生表示,课堂内老师讨论过社会服务的性别盲点和生育、堕胎问题,而关于贫穷女性化的讨论相对较少。除了课堂内的讨论,教师也利用课堂外的时间与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讲授或相关议题的讨论。
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课程学习,学生认为自己加深了认识的性别议题主要有性别歧视(25.9%)、同性恋(35.2%)和女性主义(16.7%)。可见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增加,不仅使她们对社会中存在的性别问题产生了更高的敏感度,还有助于其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获得与掌握。
图2 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中含有妇女角度的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学生中超过7成认为其所学习的课程内容中,含有妇女角度的内容占一半以上(见图2)。这表明C校依托于女性主义研究的师资及科研队伍,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强调性别化视角及知识,提高了学生对女性视角的接受度及性别议题的敏感度。
四、结论和讨论
研究发现,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特别是相关的性别议题的专业教育,学生可以从开放和平权的角度来理解性别问题,对相关的性别议题有较高的敏感度。C校的社会工作教育依托于女性主义的研究及调查资源,侧重于对学生性别敏感度的培养,使学生体现出对于性别议题的敏感度与认受度。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小部分学生的某些性别观念未能逃脱典型化的性别角色的局囿。而学生对于某些性别问题的不确定,也体现出其日常生活实践与专业知识之间的矛盾、困境和割裂。学生的反馈表明了社会工作教育中包含性别敏感度的重要性。[8]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女性和男性的问题是源于结构性的不平等,并将其与个人的社会位置和地位相联系。[13]17-63帮助社会工作者认识到结构性不平等和权力不平等是发展性别敏感实务的起点。正如Mullender指出,如果缺乏对问题本源的了解,专业人员将不可避免地成为问题的一部分。[14]65-81因此,我们应该从课程体系设置、实务及督导等方面更好地将性别议题融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性别敏感度。
首先,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内容的讲授中,纳入和整合社会性别议题,对社会工作学生进行性别敏感度训练。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将关于性别的议题加入到某些特定的课程中,而应将之整合到系统的专业教育中。随着社会性别的多元化,男性气概、跨性别等传统上被隐匿的性别议题都应该引入专业教育中。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者的能力取决于他们的受教育经历,因此相关课程必须协助学生不断考量和反思自我的伦理和价值体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性别作为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需要批判性的思维来改变和重塑。
其次,具体到社工实务及督导中,需要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服务内容进行有性别区分的干预,对案主的需要作出敏感的性别化回应,从而使社会服务对象获得发展,提高男性和女性对自己潜能及需求的认识,发展其独立自主、自决及自信的人格,并提高他们在生活选择上的自由。此外,在强调女性作为社会工作服务主体的同时,也要将男性整合到理论和实务中。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在专业知识同个人生活经验及体验之间的困境、个人性别意识及价值观认受同实务工作中的日常实践的割裂。社会工作教育者需要充分注意到文化等因素对于学生发展专业价值观和伦理的影响,并且在教学和实习督导中为学生创造更为开放的讨论空间。学生需要机会去反思他们个人的偏见和主观性,学习如何处理他们个人的问题,并将其个人问题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没有这种社会工作教育的改变,专业将无法走向有效的反压迫和赋权的实践。[8]总之,强调性别敏感度,从社工课程到社工实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迎生,韩文,黄建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社会科学,2011,(5).
[2]柳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制度体系——《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解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卫敏丽.民政部部长谈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EB/OL].http://www.gov.cn/jrzg/2012-05/08/content_2132688.htm,2012-05-08.
[4]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11,(6).
[5]Knight,C..Gender-sensitive Curricular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A National Study[J].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1991, (2).
[6]McPhaila,B.A..Re-gendering the Social Work Curriculum:New Realities and Complexities[J].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2008,(2).
[7]Leung,L.C..Gender Sensitivity among Social Workers Handling Cases of Domestic Violence:A Hong Kong Case[J].Affilia Journal of Women and Social Work,2011,(3).
[8]Leung L.C..The Impact of Feminism on Social Work Students in Hong Kong[J].Affilia,2007,(2).
[9]王颖,樊爱国.中国城市青年择偶标准[A].樊爱国.当代中国婚姻家庭调查与研究(2001—2011)[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1.
[10]梁丽清.妇女运动与社会工作[A].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编[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4.
[11]Faver C.,Fox M.&Shannon C..The Educational Process and Job Equity for the Sexes in Social Work[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Work,1983,(3).
[12]Kravetz,D.&Jones,J..Career Orientations of Female Social Work Students:An Examination of Sex Differences[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Work,1982,(3).
[13]Dominelli,L..Feminist Social Work:Theory and Practice[M].Basingstoke:Palgrave,2002.
[14]Mullender,A..Rethinking Domestic Violence:The Social Work and Probation Response[M].London:Routledge,1996.
责任编辑:董力婕
Gender Sensitivity in University’s Social Work Education
WANG Ying,JIAO Yang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o social work students in university C,it shows that social work students have gender sensitivity to gender roles,social events and social work issues.However,they have higher sensitivity to public issues than private issues to some exten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gender sensitivity,we should integrate gender issues to teaching,practice and supervision of social work,emphasize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education to students’gender consciousness,push the social work students to realize 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gender issues,thus further promote the anti-discrimination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social work education;gender-sensitivity;social work practice
10.3969/j.issn.1007-3698.2013.05.005
:2013-08-06
G776
:A
:1007-3698(2013)05-0028-07
王颖,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教育社会学;矫杨,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社会性别理论。100101
本文系中国妇女研究会2012—2014年度中国青年学者妇女/性别实证研究项目 “社会工作教育中的性别敏感度”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