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
2013-05-06郭胜
郭 胜
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河南南阳 473058
介入法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并将于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法进行了比较,整个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近一年以内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共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3~52岁,作为介入治疗组。对这60例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波分型,其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58例,有20例伴有膜部瘤形成,肌部室间隔缺损2例。选取同时期采用外科手术法进行室间隔缺损修补的患者58例,男28例,女30例,年龄3~56岁,作为外科手术治疗组。对这58例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波分型,其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54例,有18例伴有膜部瘤形成,肌部室间隔缺损1例,干下型3例。
1.2 入选标准
①单纯性的室间隔缺损,无其他心脏畸形及重要脏器疾病的;②年龄在3岁以上,体重要>10 kg;③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最宽处的直径<10 mm;④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离主动脉瓣的距离>1.5 mm,离三尖瓣的距离>3 mm;⑤伴随膜部瘤形成,瘤体对右室流出道不产生影响;⑥伴随有轻中度肺动脉高压,但无右向左分流;⑦肌部室间隔缺损离心尖距离>3 mm。
2 结果
2.1 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即刻成功率的比较
2组患者在其年龄、室间隔缺损的大小以及即刻成功率方面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2 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介入治疗组:1例患者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脱落,至髂动脉分叉处,利用抓捕器成功回收,进行二次封堵,成功。1例患者术后2 d发生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治疗恢复正常。1例患者手术2 d后并发血红蛋白尿,采用碳酸氢钠治疗,好转。1例患者手术后有残余分流,未处理。1例患者有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未对其进行处理。4例患者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患者右束支传导阻滞,10例患者在手术后1~3个月进行复查时恢复正常。外科手术治疗组:6例患者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患者出现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患者出现不完全的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患者永久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对其使用永久性起搏器。2例患者出现溶血,采用碳酸氢钠治疗,好转。8例患者残余分流,其中1例患者分流>5 mm,进行再次手术,修补成功,7例患者分流< 3 mm,在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1例患者在围术期死亡。
2.3 组患者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比较
2组患者的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的比较具体,见表1。介入治疗组的住院时间少于外科手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介入治疗组的医疗费用与外科手术治疗组的基本相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介入治疗组不需要输血,外科手术治疗组都要进行输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2组患者各项参数的比较(±s)
表1 2组患者各项参数的比较(±s)
项目 介入封堵组(n = 60) 外科手术组(n = 58) P值年龄(岁) 10.55±11.11 8.25±7.89 NS VSD大小(mm) 5.56±2.40 7.44±5.99 NS即刻成功(n) 59 56 NS并发症(n) 15 28 2.13住院时间(d) 8.35±2.75 13.84±5.51 3.02恢复正常 14.32±1.32 45.44±1.69 2.33活动时间(d)总费用(元) 22136.33±7526.76 21980.28±5964.12 NS输血费(元) 0 2134.29±1125.22 1.63
3 讨论
此次研究表明,采用介入法对室间隔缺损进行治疗,其成功率较高,其在技术方法方面已然成熟。室间隔缺损介入疗法的术后并发症明显的少于外科手术法,且其在安全性方面也高于外科手术法。介入治疗法的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封堵器的脱落,本次研究仅出现1例,且再次成功封堵;心律失常,本次研究共出现不同情况的心率失常11例,且经治疗全部恢复正常;主动脉瓣与三尖瓣的闭合不全,此次研究共出现1例;术后残余分流,此次研究仅1例;溶血,此次仅1例,使用碳酸氢钠后治愈。治愈其他的如动脉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填塞等并发症并没有出现。我院自采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法以来,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取得了广大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此疗法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1] 周碧蓉,汪太平,徐岩.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回顾分析[J].安徽医药,2007,11(10):908-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