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住院糖尿病患者抑郁状态的调查研究及护理干预

2013-05-06彭俊眉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饮食糖尿病疾病

彭俊眉 冯 英 齐 辉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31

糖尿病是慢性病,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肥胖人群比例增加,发病的年轻化越发严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并发症很多,可以合并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其中并发抑郁症危险更大,比单独患有糖尿病或单独患有郁症危险要高很多。糖尿病病情发展与抑郁状况有很大关系,互相影响,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给肉体和精神带来双层折磨。糖尿病最终趋势会引起肾、心、眼等多个重要脏器和组织的并发症,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会给患者带来精神压力,引起交感神经紊乱,过量分泌儿茶酚胺,脂类代谢紊乱,使控制血糖变得更为复杂,而血糖升高,对治疗药物的依从性下降,反过来加速并发症的发生,对预后极为不利,两者互相影响后,病情加重,加重患者的悲观精神,甚至走上自残之路。据报道,2型糖尿病有75%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10%为重度抑郁,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加强护理措施会对此状况有很大的缓解,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自2009年10月—2011年7月间,对该院住院的74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37例,女37 例;年龄最小的42岁,年龄最大的88岁,平均年龄(64±4.8)岁;其中未婚及丧偶、离异者21例;病程最短的1.2年,病程最长的25年, 平均病程(17±3.1)年;参照体重指数BMI,计算方法为BMI=体重(kg)/身高(m),最大值为34 kg/m,最小值为11 kg/m,平均数值为(16.8±3.4)kg/m;其中尚未发现并发症者12例,有并发症者62例:并发糖尿病肾病者14例,并发视网膜病变者13例,并发神经病变者4例,并发其他组织器官病症的31例;患者中以口服降糖药治疗为主的24例,以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方法治疗的43例,单纯应用胰岛素治疗的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7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抑郁程度等无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选择标准:所以患者均符合WHO颁布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以往无精神疾病;无家族史和既往史;未用过精神类药物或相关的中药制剂;自愿参加课题研究,并积极配合,如实表达心理状态。

排除标准:排除严重的心、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排除有自身免疫疾病患者;排除有其他内分泌疾病的患者;排除有遗传或后天刺激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者;排除有急性并发症者;排除严重感染者;排除中途退出、不能配合者。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 入院后1周和即将出院时,分别对所有患者发放量表问卷,问卷是采用根据SDS抑郁量表的内容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与抑郁症症状特点相关的问题,要求患者如实填写,了解患者在最近7 d内的情绪状态。根据评分结果分析患者抑郁的原因。抑郁自评量表能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被试者的抑郁状态,并能通过分值得到症状严重程度。可信度比较高,对于文化水平过低,不能理解问题的患者,给予解释指导,但不能诱导患者的选择取向,待患者自行作出选择之后护理人员帮助填写。对两组调查结果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1.2.2 测定血糖 所有患者入院时和即将出院时统一进行血糖测量。要求患者于调查当天,空腹8~10 h后,在早7:00—9:00测量。由专业的护理人员使用相同的快速血糖仪,在手指部位进行血糖测量。同时,应用同一体重秤合身高尺对患者进行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BMI。对两组检测结果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1.2.3 抑郁原因分析 糖尿病患者抑郁的原因很多,根据调查表显示,主要包括:①自身因素:患者医学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文化程度高、基本医学知识高的患者,反而抑郁程度较大,因为患者意识到疾病的终身性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后,因为比较了解,所以更容易患得患失,给自己加大精神压力,而相对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医学知识的患者,却总有“富贵病”“糖尿病不是绝症不死人”的思想,精神状态比较放松,治疗效果反而更好;特别是自理能力强的患者,自信心也强,不容易因为疾病产生抑郁情绪;②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关系、经济条件、家人的支持、治疗效果等多方面影响。家庭支持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息息相关,经济也影响情绪,经济条件好后顾之忧相对少,而经济条件差的,会有较大的压力,思想包袱沉重,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加大了抑郁症状;治疗效果关系到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和舒适程度,也影响了精神状态。因此,正确评估心理状况,准确地消除心理危机,克服不良情绪,在糖尿病的发展和转归中作用尤为重要。

1.3 护理干预

通过抑郁调查,根据患者不同的抑郁状况,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指导,具体的措施如下。

1.3.1 心理干预 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实施个性化干预:观察患者的情绪,与经济条件差的患者交流时,要注意自己的眼神、表情、甚至肢体语言,避免带来负面影响,加重抑郁程度,要保持可亲的形象,耐心解释,真诚寻求配合,讲解有关并发症的保健和预防。糖尿病需终身用药,病程长,并发症多,患者容易过度担心、焦虑,造成内分泌失调,加重病情。明确评估心理状况,及时准确地筛别心理危机,帮助其克服化解不良情绪,勇敢的面对疾病,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护患双受益。

1.3.2 饮食护理 向患者讲述对于糖尿病疾病饮食要求的重要性,使其正确面对饮食治疗重要性,并且在日常中自觉地配合。饮食宜少油、少糖、少淀粉、少脂肪等原则,不吸烟、不喝酒、不喝饮料,避免加重病情。

1.3.3 药物护理 根据患者经济能力选择效果好、成本低、副作用小的药物,仔细解释各种药物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出现副作用。告知患者只有坚持用药并配合饮食,才能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从根本上缓解抑郁情绪。

1.3.4 社会支持 尽量在住院期间营造舒适环境,建立社会支持,降低抑郁情绪的发生。除了医护人员外,要发挥家人、朋友等社会支持作用,对生活不能自理者,要做到不嫌弃、不放弃,鼓励亲友经常探视,给予情感上的支持,缓解抑郁情绪。

1.4 疗效观察

评定采用1~4分得分制度,所要评定的时间为过去7天内。将全部得分相加,乘以1.25为标准分。按照我国国情,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如得分≥50分可判定为抑郁。分值越高,则抑郁倾向越明显。在50~59分之间者为轻度抑郁,在60~69分之间者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1.5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结果经统计学比较,当P< 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抑郁状态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抑郁状态调查表

两组在入院时的抑郁程度相比,无明显差异,经过干预后,干预组抑郁状态明显减少,而对照组有加重趋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糖尿病患者较健康人孤独,要建立亲密的社交关系,得到相应的社会支持,尽量帮助改善患者的孤独感,积极参加社会娱乐活动,产生康复动机,从心里摆脱“病人”的特殊社会角色,不再产生自怜自爱,进而萎靡不振。通过感受活动和体力劳动,达到身体肌肉的放松,获得满足和成就感,逐渐从压抑的心态走出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脱方式。在护理中用责任心和同情心尊重理解患者,充分的交往增进交流,鼓励患者向自己倾诉,耐心听取患者提出的忧虑和感受,询问患者真实的需要,并且尽量予以满足。开展多渠道指导,提高认知水平,糖尿病是终身疾病,要长期服药,不能随便饮食,很多患者因为坚持不住折磨,最终丧失治疗的信心,不遵从治疗措施,甚至对所有事物都开始出现悲观主义,甚至有意的诋毁和破坏,所以,不仅要加强疾病知识教育,更要通过健康讲座,提高患者对自身心理的认识,明确因为疾病导致的精神落差,重新改变对疾病的评价,增强信心。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是绝对而必须细致的,配合饮食的药物治疗是对耐心的挑战,所以要针对饮食,开展专门专题教育,使成为习惯,成为自然,成为依从性,借以提高糖尿病患者对高品质生活质量的要求,利于控制病情。

[1] 芦志娟.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调查及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5):703-705.

[2] 薛凌.糖尿病患者抑郁的调查及对策[J].西南医学,2011,13(3):456-458.

[3] 石玉莲.糖尿病患者抑郁相关因素的分析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2010,14(下旬刊):1069-1072.

[4] 曹文珍,齐爱娇.糖尿病患者并发抑郁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学,2007,5(7):112-114.

[5] 向阳花,刘世敏,向琴.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2010,11(下旬刊):122-125.

[6] 陈祖香,付小红.住院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分析及对策[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3):56-59.

[7] 刘宇,秦月兰,何国平,等.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116-1120.

[8] 张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6):33-36.

猜你喜欢

饮食糖尿病疾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春节饮食有“三要”
糖尿病知识问答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