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引出线为多导电排结构的设计
2013-05-03尚朔
尚 朔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上海 200240)
0 引言
本电机为异步电机。供电方式采用变频驱动,电压 600~690 V,功率 2100 kW,调频范围为15.6~44.3 Hz。为满足用户电控系统的要求,该电机绕组采用3套绕组,每套绕组Δ接法。六极三绕组二路并联接线图见图1。
图1 六极三绕组二路并联接线
由于该电机每相电流每相高达2400 A,所以端部并联环截面尺寸大。考虑到空间限制,引出线已不宜采用电缆连接,在两者成本相当的情况下,更适合采用导电排过渡到出线盒与用户电源连接。通过图1可知,该电机并联环有9路,每路均有导电排引出,然而电机端部空间尺寸有限,所以在有限的空间里排线,使得其既满足绝缘要求,又方便手工操作成了本次电机设计的难点之一。
该电机为3套绕组,共有9路连接线引到出线盒内,且连接线又是导电排,在出线盒深度方向尺寸受限制的情况下,如何布置出线盒内导电排空间结构,成了本次电机设计的又一个难点。
1 端部并联环设计
机座引线端端部空间如图2所示。
图2 端部空间
引线端轴向空间总尺寸为665,综合可虑GB 14711—2006中有关电气绝缘距离要求,及支架强度和安装要求,支架长度定为450 mm,在此尺寸下,并联环绝缘后间隙为20 mm。由于并联环为扁铜线弯成,内圆为φ1500 mm,刚性较差,该间隙允许并联环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形后仍满足绝缘要求。
由于并联环共计9个引出点,为了便于安装和操作,并联环引出点分布于三个平面上,如图3所示。
将U相置于第一层,V相置于第二层,W相置于第三层。将引出点分层错开,不仅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操作空间,端部引出线显的整齐而有序,每层并联环绝缘后间距为80 mm。
图3 并联环引出点布置
在此布置下,引出排与并联环的连接便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既可采用螺栓连接,又可采用焊接。螺栓连接的好处就是引出排拆装方便,而焊接的好处则相反,导电排不方便拆卸,但接触好,本例采用焊接。见图4。
图4 引出排引出点
2 引出排设计
引出排在机座内与并联环焊接,在出线盒内如何布置了?若采用传统的方式,引出排与机座壁垂直,为方便用户接线,则导电排将伸出机座壁非常长。若如此,由于导电排无法拆卸,将与机座一起装箱,超出了装箱尺寸要求,见图5。
因此我们将导电排在出线盒内折弯,如图6所示,出线盒 L(见图6)尺寸得到了控制,将节省300 mm,引出排折弯后,大大提高了出线盒内空间的利用率。
3 出线盒设计
在充分布置了导电排的空间位置后,出线盒的设计思路基本上就定下来了,主要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安全性 对地绝缘,爬电距离要符合国家标准,并留有高压击穿点。
2)稳定性 出线盒内各部件强度要好,要能经受长期振动而不松动。
3)操作性 既方便车间接线安装操作,又方便用户接线。
综合考虑各重要求后,用三维软件建模,出线盒三维见图7。
图7 出线盒三维图
补充说明:
1)导电排均需按绝缘规范绕包云母带;
2)导电排用胶木导线夹固定在,以承受导电排自重和用户电缆的重量;
3)出线盒内留有接地点,以备用户电缆接地
图8 引出排固定
4 结语
随着电机容量越做越大,将有越来越多电机的引出线采用导电排结构。复杂的端部,数量众线使用;
4)出线盒刚性要好,长期使用不变形。
图9 引出排端部
由于在图纸设计阶段,通过3D建模,充分考虑了导电排和出线盒的安装情况,所以在制造过程中比较顺利。如图8,图9为安装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多的导电排在有限的空间里如何布置都将考验着设计者的设计能力,而本次出线结构的顺利制造,为今后多导电排引出结构的方案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