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
2013-04-29王秀玲
有人说:“人生是一段旅程,每个人手里都握着自己选择的单程票,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对我而言,也是如此。
1995年8月,一纸调令把我调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天地——一所起点高、水平好的实驗幼儿园。自此,我踏上了幼儿教育之路,且一走就是十多年。
有人问我:“你是半路出家,走这条路,累不累?苦不苦?”我的感觉是:正在走的时候,不觉得累,也不觉得苦。但当歇下来休息时,确实感到有点累,有点苦。也有人问我:“你不懂幼教,去走幼教之路,走得艰难吗?”我是在山沟沟里长大的孩子,知道路是不平坦的,有高有低,有上坡有下坡,但只要你确定目标,运用智慧与勇气,艰难和坎坷就会在你的脚底下溜过。还有人问我:“幼教之路,众说纷纭,到底应该怎么走?”我认为目标应该一致,但方法各不相同。有人走得风风火火——像赛跑,有人走得慢慢悠悠——在欣赏,有人走得稳稳当当——很实在,而我却在这条路上,走走看看,停停跑跑,时时思考,时时感悟,时时学习……
我向幼教前辈请教。我向已退休的原县机关幼儿冈的老同长、我的初中教师陈正梅老师取经。“老师,什么叫桌面玩具?什么叫区域游戏啊?”一句问话让热情相待的陈老师愣住了,笑着对我说:“噢,你还没进幼儿园的门,我讲再多也无效。”她转身送我一本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幼儿同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和5本幼儿教育刊物。我如获至宝,回来后认认真真地学习了。
我向同行请教。虽不懂幼教,但身边有一批幼师毕业、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教学经驗的同僚。我一边实践,一边请教,一边总结,不断丰富着幼教之路的理论与实践。
我向名家请教。我走出宁海,一走就走到上海、北京、南京。迎面扑来的是北京、南京幼教改革的浪潮、上海一期课改的目标。我如获至宝,回来后思考着把课程目标与教学关系的问题,作为教育观念转变的第一手资料,结合本地的幼教状况,着手教学过程的改造。
这是一个求索的过程。园本教研、师资培训、教学科研、课程改革、环境创设、教师成长等教改的内容十分丰富。我就蹲在路口,先观察,后分析,了解教师、幼儿在过程前的为什么、过程中的求什么,过程后的是什么。我开始关注教室里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复杂性,开始关注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我慢慢感悟到:幼儿并非“一张白纸”,而是带着本能、欲望、情结以及个性来到这个世界的。“从他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便已经写满了错综复杂且独一无二的密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而你要做的是了解它们的差异。”……这些声音不断回响。与幼儿的纯真汇成了一首交响乐。
“老师,瀑布的水为什么这么重啊?”“影子为什么一直跟我走?”“我肚子痛,妈妈说:‘睡着了,就不痛了。’睡着了,痛到哪里去了呢?…”“黄豆是黄的,豆腐为什么是白的?…”“蚕豆宝宝为什么长得不一样?”“台风来了。这棵树要摔倒,那棵树为什么不摔倒?”……这是幼儿真正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幼儿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是幼儿活的知识,我有责任与幼儿一起探索、思考、驗证和解释。于是,我们把课程从一节课扩展到一日活动乃至家庭、社区,把幼儿的学习内容从单一的教材扩展到幼儿身边的一切教育资源,把教育方法从单向的授课转向多向的教育互动,把幼儿的学习环境从原来的布置转到现在的激活,把学习过程作为一种探索、驗证和被唤醒的生活历程。这样的历程,就是幼儿本身的最佳作品。
人在路上,探索无限,风景无限。
我有时在记录。根据自己平常对幼儿的观察记录,从2001年开始,三年问我主编出版了《向幼儿学习》《我会变变变》《幼儿社会性发展整合课程的研究和实践(2-6岁)》三本幼教专著。
我有时在欣赏。像欣赏音乐一样去聆听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像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样去观察幼儿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像品读一首诗一样去体味幼儿园里的文化,你就会有发现许多的秘密和创造,你就会有欣赏之余的感动和行动。我逐一写下了以《破译幼儿学习的密码》为书名的65篇教学纪实,并在2007年正式出版。我想通过这些来自幼儿生活的一个个现场、即时、鲜活的案例,与大家一起探究、分析幼儿学习过程中的特殊性、差异性和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并希望通过这些案例倡导研究者在研究幼儿学习的同时研究自己的声音,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倡导在关注预设活动重要性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活动内容。这些案例渗透了我的“发现性情景”教育理念,体现了我的教学风格和风貌,展示了我近十年来的一个教学研究成果和对社会的最好回馈。
我有时又会实实在在去创造。我会把路上的所见所闻,作为我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诊断、分析后,及时与教师讨论、探究和再创造。我深知“生活即教育”,在真实生活世界里学习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我组织300名幼儿和家长来到田野利用秋收的稻草,开展“金色之秋——动感稻草人·亲子总动员”活动,让幼儿、家长在大自然里自由呼吸,在扎稻草人的比赛中各显神通。我抓住过年中捣年糕、打米糖、写春联的习俗,让幼儿观察、参与,在活动中体驗民俗文化的魅力。我到农村的“有机肥实驗基地”找来一个重134斤、周长2.1米的“南瓜王”搬到幼儿园里,作为幼儿学习的课程资源。我先让幼儿观察、欣赏,再让幼儿坐上木条做的跷跷板称,让1个、2个、3个、4个幼儿……一起坐在木条称的另一头作为秤砣,用幼儿的总重量和两个幼儿伸臂围抱的测量方法,得出“南瓜王”的重量与周长。我在“六一”儿童节那天让千名幼儿每人领2只小鸡回家饲养,到年底在幼儿园里召开“宝宝养鸡赛”,让幼儿上台介绍养鸡过程中的得失经驗和人与动物之间关爱的美好情感,并感悟饲养过程的艰苦与辛苦。看起来养鸡这件事情很简单,但其中包含着责任心和对生命的关爱。它教会了幼儿付出和忍耐,也教会了家长如何教育和指导,亲身体驗能让幼儿学习的更好。
就是这些想象和创造,激活了幼儿教育的课程目标,打开了教师教学的视角,扩展了幼儿学习的渠道,迎来了他们一串串幸福的微笑。
一路走来,沉甸甸的事业化为教育之爱,变成甜蜜的责任;一路走来,拾捡路上的点点滴滴、花花草草,忙出烦恼和味道;一路走来情趣相伴,播洒这我“润物细无声”的关怀和唠叨;一路走来,云卷云舒,荣辱不惊。物我两忘中,前面风景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