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班幼儿活动计划能力的策略
2013-04-29吴雨纾
幼儿计划是幼儿对活动进程、活动结果的安排和预期,是幼儿学习活动的逻辑起点。制定活动计划有助于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助于大班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关键经验和能力发展。那么,教师应怎样来提高大班幼儿制定活动计划的能力呢?
一、材料认知策略
了解和认识材料,熟悉每种材料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是制定计划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幼儿的活动是通过对各种科学材料的探究来进行的,而这些材料蕴含了科学的原理,幼儿需要对材料的基本特性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进行科学探究,否则就只能停留于简单的摆弄。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幼儿认识和了解各种材料。在必要时还要引导幼儿认识常见的科学实验材料的符号(如电路图),并提供一些图示,帮助幼儿了解材料的玩法。
二、多重表征策略
幼儿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准备做什么、怎么做、在哪做、和谁一起做,等等。清晰地表征计划,能有效促进幼儿对活动计划进行思考,能使幼儿在计划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的计划,使活动的目的性更强,并更加关注计划的实现情况。因此,帮助幼儿准确地表征计划非常重要。计划的表征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语言表达。教师可通过提问、鼓励等方法引发幼儿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活动计划。如果幼儿说的计划内容不全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加以追问,促使幼儿对自己的计划加以具体化,帮助幼儿制定完备周全的计划,以便于计划的执行。比如,你上次玩的什么?这次有什么新的想法呢?如果你用放大镜去观察植物的根,会发现什么呢?你想和谁一起做万花筒呢?如果你这样做会发生什么呢?等等。
2.绘画。用图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幼儿常用的方法。幼儿可将自己的探究行为及可能出现的结果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还可以鼓励幼儿和老师、同伴交流,讲述自己的计划。在必要时教师要提供帮助,用文字记录和说明。大班幼儿已具有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运用符号和标记来表征。比如,有的幼儿会画出两个人围着桌子相对而坐,桌上有磁铁和指南针,表示他想和好朋友一起玩指南针和磁铁:有的幼儿会在正方形图形里面面上一些曲线表示棋盘,旁边画上棋子和箭头,表示他要在棋盘上下棋。
3.动作。有时候幼儿很难用语言和图画的方式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提示他们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幼儿用手指一下他想去的活动区,想要川的材料或想在一起玩的同伴。
4.实物演示。有时候幼儿会在教师提问后直接跑到活动区将要用的材料拿来给教师看,虽然嘴里一个字也不说,但这能表明幼儿对活动已经有了自己的预期和想法。因此,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实物演示来说叫自己的想法。
三、同伴示范策略
同伴习得是幼儿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能力发展有差异,个别能力强的幼儿稍加点拨,就能出现较高水平的想法和行为。引导这些幼儿向同伴展示交流自己的活动计划,能激发他们的自信,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更重要的是能发挥示范作用,让能力较差的幼儿在学习模仿中获得进步。比如,诗雨小朋友很喜欢玩天平。但每次都是在天平两端随意地放上一些材料,看它们像跷跷板一样翘上去落下来。但在教师引导她看了博文小朋友玩天平后,她在制定活动计划时在天平的两端分别画上了一个三角形和圆形。教师问她这是什么意思,她说:“我想让天平的两边一样重,因为博文就是这么做的,我觉得很有趣。”
四、自主建构策略
当幼儿制定活动计划的水平越来越高。体会到有计划的活动能带给他们更多的感受和发现时,他们会对制定计划表现出更高的热情。他们有时会自发地在晨间活动、餐后活动、自由活动中制定活动计划,当发现材料短缺或者遇到活动困难时会主动想办法解决。教师要鼓励幼儿为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根据需要参与到材料及相关经验的准备之中。
五、回顾和评价策略
回顾和评价活动,可以让幼儿对自己的计划进行检验,关注计划的实现与否。只有把计划与行为联系起来,计划才具有意义。所以,教师应鼓励幼儿在活动后回顾、记录、评价、交流自己的活动,并以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伙伴分享他们的活动过程和感受。在计划——操作——回顾这一循环往复的诊断和回应中,使幼儿体验到成功制定活动计划的乐趣,并热衷于为今后的活动制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