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研指导教学
2013-04-29
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学习型体育队伍,2013年4月12日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学区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召开了“海淀区小学减负增效促进健康暨西苑学区体育科研课题启动现场会”,学区十一所学校及部分区县的领导和老师近250人参加现场会活动。大家观看了用科研指导的现场教学和清华附小具有特色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学生积极主动有序的参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
近年来在海淀教委体卫中心的领导下,西苑学区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和体育科研工作,它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及海淀区教委《关于进一步实施小学减负增效的意见》[海教2011-1号文件],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活动,把学区所属16000名孩子的身体和身心健康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这次体育科研启动活动在清华附小拉开序幕,从一个侧面也看到,在百年大学里的清华附小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学校,具有浓浓的文化氛围和体育氛围,学校传承清华大学几十年以来一直倡导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理念,秉承先辈马约翰教授的教诲,人人有体育的技能和水平。清华附小学生在体育文化的熏陶中成长,爱体育成为先天的基因。
一代代领导非常重视学生身体的发展,学校把学生身体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学校在《“十二五规划”办学行动纲领》中提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学校倡导学生培养的价值取向是“健康、阳光、乐学”,把健康放在首位。明确提出十项学生的发展目标,其中“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直接指向体育教育的目的。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规划,近年来清华附小在教育部和清华大学的支持下(2012年拨款200万元),为清华附小重新翻修和完善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扎实地保证了学校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目前,学校拥有300米田径场一块、足球场一块、150米的轮滑场一块、室内体育馆一座、篮球场二块、网球场一块、羽毛球场二块、棒球和板球击球笼两块、儿童攀岩墙壁五块。校园里,处处有体育设置、处处方便学生随时锻炼,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目标明确、条件完善后,学校体育发展的思路更开阔了,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课程加以落实,于是提出:一个好身体、三项好技能(跑、跳、投)、六项好兴趣(攀岩、健美操、轮滑、乒乓球、棒板球、足篮球)的课程设置建议。这三项要求被称为136计划,兴趣是引路、技能为核心、好身体为总方向。力争在六年中让学生在体育方面基础扎实、学有所长。学校还全面了构建“清华附小体育1+x课程”体系,使体育工作更加完善。
根据学校反复的论证与尝试,初步探索,为保障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开设了:晨练微课堂、大课间活动、课间操、课堂教学以及体育社团(健美操、棒球、板球、轮滑、足球等)。
为了上好特色体育课和活动,提高孩子们喜欢体育的积极性,教师和师资力量是关键,学校积极支持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清华附小体育组现有教师8人,均是大学学历,并全部取得了北京市教师基本功考核合格证书。其中小学高级教师6人;现区学科2人,2人曾被评选为海韵之星。3人获得国家级裁判证书、1人获得国际级裁判证书,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动专长。学校发挥教师的专长,使全校的学生能够了解和接触到更多的体育项目,开发了校本教材。一年级至六年级分别开设攀岩、健美操、轮滑、乒乓球、棒板球等相应的课程。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学校专门安排了上下午的大课间。仅在上午,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就有50分钟,每天学生的运动时间远远超出了国家提出的标准。大课间活动以自主活动为主,班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锻炼项目,学生搭建自主选择、自主锻炼、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体育技能的晨练平台。目前开展足球、篮球、跳绳、踢毽、蹦床等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帮助学生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
通过体育科研启动现场活动,领导和老师们看到,学生们每天奔跑在操场上,放飞着儿时美好的心情,好似一幅美丽的图画“科研为体育插上奋飞的翅膀,实践愉悦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次现场会进一步推动了西苑学区体育科研工作的发展,使体育科研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西苑学区 耿燕华/供稿)
(本刊记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