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013-04-29王鲁华
王鲁华
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己思考,才能掌握,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数学教学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运用原来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索数学奥秘,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数学积极性参与意识创设情境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数学教学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知识,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运用原来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己思考,才能使学生掌握,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索数学奥秘,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值得每一个数学教师去思考、探索与实践。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注重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能力转化,注重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我让学生复习加法的运算定律,然后提出问题:在乘法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运算定律呢?同学们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咱们以小组为单位,举例来验证一下吧。”学生们立刻热情高涨地投入到研究活动中,谈自己的发现。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意有效地创设氛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参与的能力,并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的探求,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最终获得成功。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时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促进学生想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除教材上一般的同心圆的环形面积公式推导后,我画出不是同心圆的而是大圆包小圆的,像这样的又怎样求呢?看谁最聪明?学生反响强烈,争先恐后的要求发言。生1:我认为只要把小圆通过平移的方法,把两圆重叠为同心圆,就成了环形,而阴影部分不变。生2:我想:把组成环形的两个圆展开,得到一梯形,梯形的上底就是内圆周长,下底就是外圆周长,高就是半径之差。根据梯形面积公式可以得到环形面积公式。培养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参与学习,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采取多种方式,有意识地灵活地创设出符合教学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想参与学习活动。
三、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习兴趣,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为让学生直观感知圆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做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模型,在课堂上改教师演示为学生分组动手实验,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并在黑板上巧设问题: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空圆柱里,倒几次正好倒满?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通过认真操作实验,观察思考,都明白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四、在课堂上提供机会,让学生敢参与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让学生课前准备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然后提出问题: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没有特殊情况?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还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并找出它们的特征。(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并用同样的方法总结出正方体的特征。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五、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参与
学生有了参与的机会,还必须有参与的能力,才能真正获得知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给予参与的方法,可以使每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在教“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手中的圆片的周长。再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要求学生用同样的办法去测量黑板上的圆的周长,几个同学绕来绕去,很难量準,教师拿出毛线,将毛线的一端拴上小球,一只手捏着毛线的另一端,让小球旋转起来,小球在空中划出一个圆,教师提问:“谁能用刚才的方法来测量这个圆的周长?”学生都说没有办法测量出来。老师借此机会引导说:“看来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找到一个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让我们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什么样的圆都能求出它们的周长。”老师的这一席话给学生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他们立刻投入到下一步的研究。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圆片以及测量到的周长数据继续探讨。通过测量、计算,知道了任意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里的3倍多一些是一个常数,就叫做圆周率,求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就能顺利推导出来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