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比较阅读在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3-04-29黄启参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李清照词人事物

黄启参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不断深入,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比较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集中起来,对它们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视野,启发思维,挖掘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比较阅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如果学生只限于从课本到课本,那么学生的视野将被限制,学生的思维将被禁锢。教师只有把学生从教材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不断引进新的知识信息,学生的潜在智能才会在这些信息的刺激和触发下活跃起来,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中,并且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比较阅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简言之就是要通过创设良好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古诗词教学为例,一般学生学习诗词的过程总是先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然后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诗词进行鉴赏,这似乎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更好领会古典诗词的内涵,但这样做往往不能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所以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愁”时,没有直接介绍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品风格,而是通过其作品《一剪梅》的“愁”和《声声慢》的“愁”比较阅读来探究作品风格意蕴,继而推动学生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声声慢》和《一剪梅》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从对比中学生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其时词人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家国之思的泣血之作。学生也由此看出李清照前后两期诗风的不同。这种通过比较阅读来探究作者生平事迹的学习方式比平铺直叙其内容更直观、更生动,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比较阅读由于引入了课外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因而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比较阅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合作交流平台

交流合作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能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老师来帮助搭建一个互动交流合作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要想真正实现合作交流学习要求学生有相当的阅读储备,广阔的视野,而比较阅读具备这样的知识储备条件。

例如,在《声声慢》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回忆以前曾经学过的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有关内容,其中两首词都写到了“酒”,接着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为什么《声声慢》中的酒是“三杯两盏淡酒”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酒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学生们结合自己对作者和这两首作品所积累的知识,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和合作交流,学生对作者和两首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有学生认为,李词中写“酒”的词句特别多,可能是词人一向爱喝酒;有学生认为,没有什么不同,都属于借酒消愁;有的认为,这体现了不同时期中,词人的内心真实写照……他们得出的答案并不全面,但综合起来答案就比较完整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愁苦,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会痛彻心扉,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而《声声慢》中,词人“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两相对比,一个“淡”字,更好地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通过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首词中“酒”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比较阅读的确能为师生构建互动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群体。

三、比较阅读为学生构建深广的探究空间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能洞察文章的特点,认识文章的规律。比较是观察、分析、整理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智力活动,经常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研究,既能巩固旧知,又能更好地探究新知,以此去发现一个个新大陆。

例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独具特色的是作者所书写的“愁”——“这次第,怎一个次第了得”。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直接道出“愁”所具有的特点,而是引进了《武陵春》中“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让学生对同一作者的“愁”进行横向比较,看看这两种“愁”在数量上有何不同的特点?学生通过比较探究,比较容易就得出了结论:《声声慢》中是将愁化多为少,表明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是淋漓尽致了。而《武陵春》中作者自创新辞,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将“愁”这一无形的事物化为有形的事物,突出了愁的“多”“重”,自然贴切,不着痕迹,构成了沉哀高远的意境。

在学生对上述两种“愁”有了一定的认识后,笔者接着引进了其它几位作家的有关写愁的诗句,对这些不同作家笔下的愁进行纵向对比,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更为深广的探究空间。这几首有关愁的作品分别是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及王实甫《西厢记》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让学生分析这三首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后得出结论:相同的是都将愁这一无形的事物化为有形,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愁绪;不同的是作者抒写的愁各有特点,李煜的“愁”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突出愁之绵长,贺铸的“愁”是如烟草、风絮、梅子雨,没有根由,突出愁之虚无。王实甫是将“愁”当作可以称重的事物,装载在车子上,突出愁之深重。

通过这一比较探究,学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文人在写诗作词时,往往将无形的事物转化为有形事物,读者对这些无形的事物理解起来也就更为直观具体。

学生在横向或纵向的比较阅读中,就能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和某些规律,进而归纳、概括文学中的某些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阅读理解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更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重分析讲解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感悟作品,让他们在比较中获得美感、加深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把学习语文的快乐还给学生!

猜你喜欢

李清照词人事物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美好的事物
点绛唇
词人的职业
喝醉的李清照
奇妙事物用心看
李清照改嫁辨证
林逋梅妻鹤子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