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与学
2013-04-29朱莺燕
朱莺燕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要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关键在于变革创新,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转变教学方法的途径主要有:正面注入,定性讲授;启发诱导,避免死记硬背;创设情境,现场教学等。
[关键词]转变;探究;观念;兴趣
新课程改革提倡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思想品德课能否受学生欢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思想品德课上,需要我们顺应社会主流,符合时代发展。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不只要掌握知识技能,还要懂得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除了传授知识,讲明道理,还要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把德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应用于生活,使他们在学习中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为在成长时期形成优秀品格奠定基础。我在教学中所做到的就是把学生从无休止的题海中解脱出来,不只以分数去评价一个学生,而是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和体会,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个用心感受的过程。如在教学《好习惯受用一生》一课时,我让学生做双手十指交叉的游戏,有的人很自然地将右手大拇指压在最上面,有的人很自然地将左手大拇指压在最上面。感觉一下,都觉得非常舒服,这就是习惯。反过来,重新做十指交叉的游戏,原来右手大拇指在上的变成左手大拇指在上,结果会怎样呢?学生会觉得不舒服,好像手的上面多出来一个手指,下面又好像少一个手指。这就是不习惯。我由习惯的好坏之分,引申到好习惯和坏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这样上课,让学生从内心深处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
二、转变教学方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如果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学方法又简单,只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效率一定不高。要达到高效,教师对每节课要设计得有新意,将教法的改革与学生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正面注入,定性讲授。教师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对所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多引用和学生生活贴近的热点话题和事例,这样更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2.启发诱导,避免死记硬背。教学中学生的感悟很重要,也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和兴奋点,指导学生“悟”出教材中的道理。对一些有难度的知识点,要做到精讲,使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线,使学生的感悟型学习落到实处。
3.创设情境,现场教学。课本中很多材料都来源于生活,但学生不愿意听取一些大道理,很多社会问题,他们宁愿亲自去参与和了解。可以带他们到工厂、农村去参观学习,到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场所考察。这种走出教室的教法,远胜于课堂的说教,也更有实效。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有探索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用丰富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来感染学生;也可以设置一些小的疑问,即“布惑”,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以此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等等。比如,有学生提出:“既然我国经济现在还落后于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还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教师解答这个问题时,不但要引导学生将中国和美国比现状,还要比起点,比过程,比未来,从而比出两种经济制度的发展结果,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握教材,摸准学生,选好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唤起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使他们能快乐、高效地学习。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要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关键在于变革创新,改革教学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惟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和学科功能。
责任编辑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