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管理要回归育人

2013-04-29庄华涛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精力公约纪律

庄华涛

编辑提示:

“管得细”不代表“育得好”,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都不应以“管”代“育”。

当今,为了保障班级纪律,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愈来愈重视,也越来越追求“精细化管理”。于是,走进每一间教室,我们都可以见到“精细化管理”的影子。墙上贴的,是“班级公约”“班级记事本”“星星榜”;班委会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管理班级,从学习到纪律都有专人负责……尤其是“班级公约”,更能看出这种“精细化管理”之精细——这些“班级公约”,短则十来条,长则数十条,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条条明确的奖惩措施。在这种严格管理下,班级秩序自然显得有条不紊了。

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以这种方式来管理班级,其关注点是什么?是班级内发生的那些大大小小的事件。一旦班级发生了什么事情,班级管理人员首先想到的是对照“班级公约”进行相应评价与记录,而非探寻这些事情背后的那些因素。

确实,这样的管理方式既简单又快捷,但我们不能忘了,对班级进行管理的终极目的不是维持纪律而是育人。当班级管理过于关注事件本身时,就会采用过于简单、直接的处理方式,也就会忽略事件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和育人价值。当班级管理只见“事”不见“人”时,就失去了班级管理的意义,也无法达到教育育人格独立之人、育全面发展之人、育积极向上之人这一目的了。

这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孩子为什么对班主任、班长等手握“奖惩大权”的人唯唯喏喏,而不能够给同学、家人以应有的尊重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孩子,所关注的不是自己素养和品质的提升,而仅仅是外在的约束与惩戒。也不得不让人担心,一旦外在的约束与惩戒消除,他们还能有自觉自律的意识吗?

说到底,“精细化管理”做得再到位,其出发点也只不过是方便管理而已。真要达到班级管理的目的,还得让班级管理回归“育人”这一最基本的出发点,将班级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德育之上。

将精力放在德育上,才能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些基本行为准则,从而身心愉快地与他人相处;将精力放在德育上,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用心并向着教师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生发应有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自觉自愿地关注班级形象,参与班级建设;将精力放在德育上,才能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为他们的一生奠定坚实的性格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教育具有合适的温度,在有助于学生品质养成的同时,保障班级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将精力放在德育上,才能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和团结的习惯,唤起师生之间的平等和宽容,调动学生关注班级公共事务的热情,使他们在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义务的过程中产生独立人格意识、权利意识、责任义务意识,以及包括自由、平等、民主、公德意识等内容在内的现代公民意识,而不会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迫与精神压抑,这才是班级管理的精髓所在!

因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与其思考怎么利用“班级公约”之类的措施,将学生管得服服帖帖,不如去关注更深层次的学生品德教育。也只有让班级管理回归育人这一目的,才能让教育的意义最大化,让班级的每一份子都能够产生内需,从而生发出向上、向善的力量。

□ 编辑 江泓

猜你喜欢

精力公约纪律
图书借阅公约
睡着了还能到处走动
别把精力拿去掩盖缺点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寻找最大公约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纪律
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做到“四个在前”
美国家长怎样理解“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