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关系
2013-04-29
1.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 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 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2. “一战”前,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这里的“资本家的事业”是指( )
A.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B. 捍卫全人类的利益
C. 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
D. 维护民族的独立
3. 1907年,欧洲各国在海牙召开了第二次和平大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尽可能人道”的战争行为准则。从以后十年的历史看,这样的“准则”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 阻止战争的爆发
B. 承认了战争的合法性
C. 阻止了不人道的武器的研发
D. 有力地宣传了人道主义
4. 瑞士著名的国际法学者瓦特尔在1758年发表的《国际法》中说:“均势的核心意义是妥协安排国际事务,没有一个国家能居于至高无上的主宰、支配他国的地位。”1907年,英国外交部在克劳备忘录中谈到:“英国的政策是维持均势,把自己的力量加在这一边或那一边,但是总是加在一边以抵制某一时期内最强大的国家或集团的政治霸权。这几乎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真理。”英国“均势”政策的表现不包括( )
A. 参加反法同盟
B. 巴黎和会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C. 英法俄组成协约国
D. 与法国联合,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
5. 在巴黎和会期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这段材料说明( )
①英国反对缔结处置德国的和约 ②英国认为《凡尔赛和约》是不公正的 ③劳合·乔治预感到德国复仇主义者的威胁 ④《凡尔赛和约》将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激化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6. 1920年,美国参议院共和党人亨利·洛奇说:“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这段话反映了美国( )
A. 对威尔逊总统“十四点和平纲领”的支持
B. 对英法操纵国联不满,拒绝参加国联
C. 在华盛顿会议上限制日本在远东的扩张
D. 对苏维埃俄国新生政权发动军事围攻
7. 《九国公约》的下列规定中最能反映出这次会议上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意图的是( )
A. 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B. 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谋取特权,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力
C. 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D. 使用各种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8. 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际联盟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但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一国投赞成票。这件事情说明( )
①德、日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了英法的绥靖意图 ③表明国际形势对意大利有利 ④反映了国联的虚伪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 欧洲曾经受过启蒙思想的洗礼,但在20世纪又发生了在一些学者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事:人们居然又会贬低自己的身份,去迫害有不同信仰的人,去严刑逼供或甚至否认人权”。材料中的“人们”主要是指( )
A. 德国人 B. 法国人
C. 犹太人 D. 波兰人
10. 丘吉尔曾这样评价二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我们不要把这些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的。但是,在这些援救中却孕育着胜利。”你认为这次战役应是( )
A. 不列颠空战 B. 敦刻尔克战役
C. 中途岛海战 D. 斯大林格勒战役
11. 1942年元旦,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宣言签字前,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 )
A. 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
B. 这个联盟实际上被四大国所控制
C. 四大国在所有问题上均达成了共识
D.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12.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 )
A. 独裁与民主
B. 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C. 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D. 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13.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三国同盟的正式形成 ②英俄签定协约 ③英法签定协约 ④萨拉热窝事件
A. ①③②④ B. ①③④②
C. 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14. 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1905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
A.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B. 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矛盾
C. 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
D. 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
15. “为德国履行本条约之保障起见,凡坐落莱茵河以西之德国领土连同各桥头,自本条约实行起15年期间内均应由协约及参战各国军队占领”。这一条款应出自( )
A. 《布列斯特和约》 B. 《凡尔赛和约》
C. 《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D. 《四国条约》
16. 《国联盟约》规定:“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为实现这一神圣任务,国联认为最合适的途径是( )
A. 民族自决 B. 集体安全
C. 维护和平 D. 委任统治
17. 火能温暖人也能烧伤人。现代武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杀伤力促使有良知的科学家进行反思,《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这份宣言敦促各国政府承诺( )
A. 永远不再发动战争
B. 永远不再进行核试验
C. 不把他们的科学成就用以战争目的
D. 建立“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战争,但20世纪以前的战争都是局部的、地区性的。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确是世界性的、全球性的,“就其规模、激烈程度,最重要的是就其总体性来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导致总体战的世界、导致全球性的世纪。……它开创了一个至今还没有结束的总体性的世纪:手段的总体性、目的的总体性、力量的总体性。”
——摘编自[美]汉森·W·鲍德温《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1)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总体性的特点“是破天荒的”?
(2)联系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趋势,说明在20世纪初出现“世界性”“总体性”世界大战的原因。
(新洲一中 孙继业)